山东省临清三中11-12学年高中语文 4.1 荷塘月色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77052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清三中11-12学年高中语文 4.1 荷塘月色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省临清三中11-12学年高中语文 4.1 荷塘月色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东省临清三中11-12学年高中语文 4.1 荷塘月色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东省临清三中11-12学年高中语文 4.1 荷塘月色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东省临清三中11-12学年高中语文 4.1 荷塘月色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清三中11-12学年高中语文 4.1 荷塘月色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清三中11-12学年高中语文 4.1 荷塘月色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积累关于荷的名句,了解与散文有关的知识,识记字音。二、预习内容1、分组查找与“荷”有关的诗句,名家散文好句,并据美文佳句绘制图画。2、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

2、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3、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 ) 踱步 ( ) 袅娜( ) 霎时( )弥望( ) 倩影( ) 琐屑( ) 脉脉( ) 独处 ( ) 参差 ( ) 煤屑 ( ) 敛裾 ( ) 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识记重点的字音、字形和成语的意义背诵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 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 分析写景方法,领悟情景交融的特点3、情感目标 品味荷塘月色

4、的宁静、淡雅、柔和与朦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揣摩品味语言,学习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难点: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二、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填写表格本体喻体相似点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圆形,舒展,形态相似白花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月光流水月光照下来和水向下流相似月光下的叶子和花笼着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树色一团烟雾迷茫,朦胧灯光渴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3、问题设置阅读全文和背景资料,回答: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怀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样的感情?朗读

5、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把本段所用的比喻划出来)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塘的景色?文章是怎样写出荷叶、荷花的动态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哪种修辞格?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文中还有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格的语句吗?说说它的表达效果?读第5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写荷塘的月色的?自读第6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与写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三、反思总结四、当堂检测、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

6、。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前,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

7、“花花开啦”、“蜻蜒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立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总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 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

8、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_。2“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_。文末的“福气”是指_。3“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_。(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4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_。 5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_。 _。 _。 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E作者

9、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莲花自古以来,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

10、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绮;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碗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所写的 。2下列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 )“君子花” “出淤泥而不染” “救济粮”A引用强调 具有特殊含义 B强调强调引用C强调引用 具有特殊含义 D表示专用名词 引用 具有特殊含义3由“莲花”联想到朱自清先生,这属于 ( )A因果联想 B相关联想 C相似联想 D对比联想4“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这是_句式。请改写成陈述句_。5

11、朱自清拒领救济粮的原因在于 。、请你任意选一个角度,描写一段景物。不少于200字。 课后拓展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不满现实向往光明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李国平 讲解苦闷彷徨与寂寞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

12、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 谈 内心矛盾与冲突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

13、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钱理群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彷徨苦闷却无不满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