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专题10 第21讲 人民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77043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专题10 第21讲 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优化方案】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专题10 第21讲 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优化方案】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专题10 第21讲 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优化方案】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专题10 第21讲 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优化方案】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专题10 第21讲 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专题10 第21讲 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2013高考历史一轮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专题10 第21讲 人民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解析:选A。19641982年间“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使计划经济体制更加僵化,活力衰退,故应选A项。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涉及政治领域,由此排除B项;C项是南斯拉夫改革的内容;D项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2. (2010高考重庆文综卷)右图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D工业生产增

2、长速度明显下降解析:选D。本题属于漫画型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战时期苏联工业发展的情况。由“保卫莫斯科!”可推知它属于莫斯科保卫战时的宣传画。苏联成立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大大减少,排除A;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因二战而中断,排除B;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联系较少,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冲击甚微,排除C;二战期间,苏联由于受到德国法西斯入侵,严重影响了工业发展,故选D。3(2010高考福建文综卷)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

3、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解析:选C。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苏联解体前,故答案为C。4(2010高考江苏单科卷)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请回答:(1)图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和图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2)对图

4、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解析:本题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评价新经济政策,并隐性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的问题对我们的启示。第(1)问依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按照题目要求不难回答。答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题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此问的审题要点是“工业化政策”“理论和实践视角”。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而斯大林工业化政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管理模式。第(2)问第一小问判断的关键在于注意图片下的文字说明,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加以分析判断。苏联工

5、业化以重工业为主,忽视农、轻工业的发展,导致比例失调。第二小问需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能力要求高。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一、选择题1(2012福州质检)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

6、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D实行工业化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选B项。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D农民享有优

7、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解析:选B。发生于1922年又让苏俄农民欢迎的政策最有可能的就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只有B项说法与之相符。3在苏俄(苏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解析:选B。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D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三者都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4(2012重庆调研)斯大林在1929年说:“我们比世界上先进国家落后五十或一百年。我们必须在十年中赶上去。或者我们

8、能够做到,或者我们被别人粉碎。”为此,他进行了()剥夺农民的庄园,建立了集体农庄进行重工业为优先发展的工业化开展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A BC D解析:选D。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所以排除。5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推行义务交售制解析:选B。结合关键词“为了工业化”“三四年”可知是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6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主要目的是()A配合国家工

9、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B克服粮食收购危机C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粮食需求量大增D粮食收购危机的出现解析:选A。四个选项的表述极其接近,很显然A、B两项是从目的的角度作的阐述,C、D两项则是从原因的角度作的解析,而在A、B两项中B项是从属于A项的,因此A项是最准确的。7图片是历史的鲜活体现。下列两幅苏联宣传画可以反映()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C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解析:选B。两幅苏联宣传画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A、C、D三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8(2012茂名模拟)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10、”。这一观点()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和“无情的国家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苏联能够利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集中人力来促进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9“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联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政治经济体制 B超越了生产力水平C生产管理不善 D忽略自然地理条

11、件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三个信息:一是借鉴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经验;二是在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三是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可以判断A、C和D三项是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表述有误。10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A罗斯福 B斯大林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选C。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序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只是对这种模式的修补,没有根本性改革,这与

12、材料的描述是一致的。11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 BC D解析:选D。19581963年对应到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辞职)、19641983年对应到勃列日涅夫改革(1982年去世)。从这两个阶段GDP增长率看出,都有超出或低于同期世界,说明他们的改革有一定的成效,但均以失败告终,因而都没有解决发展的根本问题。所以均正确。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

13、夫改革,错误。故本题选D项。12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应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解析:选C。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8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2: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

14、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材料3: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列宁材料4: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

15、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材料1中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什么问题而实行的?这一政策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这一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材料2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农民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3)材料3中所指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取代?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4)材料4中提到“苏联的办法”,其基本做法如何?这样的办法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问较为简单,依据材料中“抛弃了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等信息即可得出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2)问根据材料中农民对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