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德育实效性.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468827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德育实效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德育实效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德育实效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德育实效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德育实效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德育实效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德育实效性.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与提高德育实效性摘 要: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二者结合的意义、以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德育实效性三个方面,对当前新形势下如何突破传统的桎梏,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沟通技巧提高德育实效性进行了详细阐述。笔者指出,只有从相信学生无限潜能出发,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以心理健康辅导的新形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开家长学校,架沟通“心桥”;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作用。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区别、联系、意义、实效性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

2、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让德育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笔者将以一个身处政教部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谈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德育实效性。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1.1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第一,二者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不同。德育工作主要以作为指导思想,以德育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它主要采用灌输、说服教育、典型示范、环境熏陶等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 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它更强调个体的兴趣、需要、自我实现、价值观、潜能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塑造等,主要采用疏导、咨询、激励、心理测量、个别访谈、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等工作方法。 第二,工作原则与工作内容不同。德育工作者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往往要求旗帜鲜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代替学生做价值判断。德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则是个体的

4、成长问题,它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适应性问题,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使之全面地发展,其核心是推动个人不断成长。第三,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德育中双方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德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是教育的对象,这种关系本身就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阻抗情绪,妨碍了德育效果的实现。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双方则是相互平等的,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反而会扮演一种“被动的”倾听者角色。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询问、商议、帮助、指导、等方式形成的参谋、顾问、朋友式的关系。 1.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

5、学生,都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型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和健康成长及发展服务。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从各自的特点出发,履行各自的智能,虽然各有侧重,但二者育人的目的完全相同。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目前的学校组织结构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隶属于政教部门,使心理健康教育很难纯粹起来。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有不成熟到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会突然面临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这些问题既纳入了德育的范畴,但又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其能否顺利全面发展

6、。所以二者的教育内容存在重叠。 再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职能上互为补充。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人成才最基本的条件。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也是学生出现行为问题的源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它教育打下坚实基础;而德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积极影响,二者协同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意义2.1二者结合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以及艺术与文化的新表现方式,使学生每天接受的信息量超负荷,在这种信息时代

7、下,学生对于信息的选择和接受不同,他们所受到的价值干预就不同。这种影响既可能造福于社会,也有可能祸害社会,关键取决于人格的力量。因此,人格教育的确比才能教育更有优先性和根本性。培养健全人格是基础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根据社会需要和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将基础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在内容、方法、途径上的优势互补,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将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2.2二者结合是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的需要传统德育中,除了灌输式的思想教育效果不佳,更有甚者缺乏对学生的尊重,以致于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无法磨灭的终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使教师在懂得在对学生说每一句话之前都

8、要谨慎。因为我们的评价很可能成就一个学生的辉煌,也会毁灭一个学生的梦想。认识到这一点,教育者就不会斥责学生“你真笨”,“你好不了”,“瞧你这副德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让教育工作者更加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解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确立这样的观点,教育者就会对我们的孩子保有更宽容的态度,也不会把学生的违纪行为简单地归结为“品行差”。2.3二者结合是突破传统德育工作形式的需要德育有两种功能:一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二是满足个体需要的功能。传统德育只注重满足社会需要,片面强调社会规范的要求,而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则能改善当前的不平衡状态。它侧重于满足个人心

9、理需要,关注个人心理平衡,以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为目标。中学生身上的许多不良行为并不是单纯的品德问题,往往是由一定的心理障碍引起的。如果撇开心理因素去谈品德不良,通过传统德育的说服、批评、处分等方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影响学生人格发展与整合。只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帮助他们切实解决心里问题,他们才会打破阻抗,从内心接受德育工作者的建议。只有二者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打破传统德育工作形式,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既实现社会需要也满足个体需要。2.4二者结合是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展的需要目前,在我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有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者保持价值中立”等观点,这种观点

10、容易放纵了某些学生,可能使他们完全随性发展,突破了道德、甚至法律的约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结合,满足了避免这种倾向的需要。因为道德本身就规范制约人的价值倾向,道德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价值教育。3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3.1从相信学生无限潜能出发,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提高德育实效性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曾经指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具有发展的潜能,只要具备了合适的条件,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罗杰斯的观点告诉我们,只要相信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个学生

11、都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的正确影响朝美好的方向发展,相信只要通过教师良好的沟通迟早总会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只有基于这样的人性观,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尊重与接纳学生,才可能取得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最有实效的德育效果的实现应该以对学生的“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时引导”为前提。案例一:在我去年所带的八3班有一位学生,正是在我基于这种人性观的感召之下,在我的课堂中表现出越来越积极地发展态势。因为心理课堂一向活跃,而我又是一个经历了七年的心理学洗礼的充分人本主义者,所以我常常很难对学生发脾气,在我看来他们任何不触及原则的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上课的过程中,对于这位在班上是出了名的“坏学生”,我当着全班同学

12、们的面发火了。一时间,课堂的气氛十分尴尬。显然他对我的指责不屑一顾,甚至还顶嘴。我对处理这种课堂突发事件的经验又不足,现在都记不起后来是如何进行下面的课程的。是的,接下来的课,我已经为这个孩子分心了。其实在发火之后,我就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失态,至少是失去了我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包容度和接纳度。所以课后,我走到这名学生的面前,诚恳地对他说了一声“对不起”,当时周围还有一些同学。显然他对我的行为感到意外但并不乐意马上放下姿态,当我再伸手摸摸他的头,说:“不要这么严肃,跟老师笑笑”,他马上面带羞涩的笑意看向另一边,我知道冲突完美化解。因为此时,我只是把当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我应该尊重

13、他。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依旧不太积极,但闹堂的时候少了,偶尔注意到他有兴奋的苗头,我便通过点他分享的形式转移他的注意力,其实仔细听他陈述的内容,还有可圈可点之处,所以也常常给与肯定。课后我也会有意无意地制造与他聊天的机会,总是寄希望于他上课能更加积极地配合我。我发现这种互动多了,一些简单的要求他都在慢慢地尝试践行。反而与我的关系也越发亲近了。在这个孩子身上,我看到他因为背着“坏学生”的名声,常常在无意中被老师伤及自尊,导致自我价值感的极度缺失。而因为高度的尊重,他在心理健康课堂中走向积极;因为适度要求,他在行为习惯上走向规范;因为适时引导,他在人生道路上走向正轨。我相信一名德育工作者只要坚持人本

14、主义的人性观,始终保持对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终将按照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发展,成就自我实现的预言。3.2以心理健康辅导的新形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 国家教育部文件指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我们认为这是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然趋势。 从本质上说,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育人理念、一种育人态度、一种育人方式。而这种方式是有别于传统德育教育的新方式。班主任作为与德育对象接触最密切的德育要素,只有掌握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采用心理辅导的技术“倾听、同感、澄清、”,才能使德育效果大大

15、提高。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有一部分也是通过班主任兼任心理健康教师的形式实现。这对于提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意识、掌握基本的心灵沟通技巧、改善班级人际关系、营造团体融洽氛围,进而改进班级管理和育人实效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另一部分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专长,通过个别的心理辅导,实现对辅导学生的有效干预,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开发其心理潜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得到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从而实现不良行为的转变,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案例二: 在我们学校高二有一名学生,曾经因为班主任的转介来到我的辅导室。原因是,无故不参加早操,在班主任询问其原因的时候,他当着

16、全班同学的面,拿头使劲撞墙,还边反复说:“这个理由够不够充分”。 当他来到我这里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星期之后的事情了。他的气色和精神看上去都很不错,跟我想象中的样子有差别,我以为他会是一个很偏执的孩子。整个沟通的过程很顺畅,他愿意说,我仔细听。虽然一开始还是会有不信任的感觉。但我依然相信他跟我说的每一句话,也在他讲述之后给他一些建议。后来,他只要遇到心情不愉快、情绪不受控、思想有偏差的时候,都会来找我,有时候和我聊聊天,有时候也不说什么只是坐坐。以后,我也再没有听到班主任的投诉。 班主任的不再投诉,说明他的行为问题确实得到了改善。正是因为人本主义告诉我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的内心总有一种积极的力量。所以我的倾听、同感、无条件积极关注、信任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也改变了他。 3.3开家长学校,架沟通“心桥”,提高德育实效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