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七课 第2框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449462 上传时间:2020-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七课 第2框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七课 第2框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七课 第2框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七课 第2框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七课 第2框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溧水县孔镇中学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七课 第2框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案 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内容目标具体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及落实这种分配制度应该注意的问题。2.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知道不同阶段共同富裕所具有的不同内容。3.知道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即“四个尊重”的具体含义。1.识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2.识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理解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3.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

2、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资源分析】(一)学情分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是许多学生还不能完全明白:为什么还存在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一问题是本课的内容之一。本设计方案主要针对的是大多数基础学生的学习要求。(二)教材分析本课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主要讲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四个尊重”等内容;由两目构成,第一目“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的内容与上一目的内容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上一目主

3、要讲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目主要讲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第二目“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引导学生理解“四个尊重”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培养进取精神,大胆创业。【教学重点】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教学难点】允许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情感激励法。【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收入结构,收集这方面的材料。(二)、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本P93-9

4、5页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教材内容,完成以下问题的分析研究:第一,家庭成员中有哪几个人有收入?第二,他们的收入方式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第三,先富帮后富对促进共同富裕有什么作用?第四,教材中小严的创业之路对你有什么启示?【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1课时【板书设计】 第七课 关注经济的发展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先富帮后富 共奔富裕路1、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3、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二)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1、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技术、管理、知识2

5、、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3、作为个人:发挥自身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情景导入1、展示经济成就(课件),复习基本经济制度;2、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过渡】如何让人们共享?怎样分社会财富?3、教师小结,导入新课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1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复习巩固旧知识2导入主题【探索研究一】:分配制度一、先富帮后富,共奔富裕路。活动:调查自己家里经济收入来源,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什么?【教师归纳总结】人们获得合法收入的方式有:答

6、:A、公有制经济中通过按劳分配获得的工资、奖金等;B、个体劳动者纳税后的非劳动收入;C、把钱存进银行获取利息;D、购买国债、股票、基金等增值;E、出租房屋收取租金;F、投资分红等等。【过渡】让人民共享社会经济繁荣成果,分享社会财富的合法方式有很多,归纳起来就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分配制度1、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设问】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分配制度?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通过图示讲解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过渡】为了调动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如果把社会财富比作是一块大蛋糕的话,那么这块蛋糕应该怎么分才合理?我国确立了分配的原则。就是2、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

7、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1联系家庭实际,初步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2、通过“切蛋糕”的形象比喻可以让分配方式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轻松掌握分配原则。 3、通过数学方面的逻辑分析和板书,让学生思维顺畅,能很直观地理解决定我国分配制度因素。【探索研究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展示材料】先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自发组织扶贫开发。书本第93页活动二。【质疑一】如何缩小地区贫富差距,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析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方面既要讲究效率,鼓励先进,又要提倡奉献,反对收入差距悬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为了更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确定劳动、

8、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让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劳动贡献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奖勤罚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奋斗热情。 【总结】在分配过程中应注意的两点: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3、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多媒体显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质疑二】到200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96%,其中东部基本实现,中部实现78%,西部实现56%。这种发展状况是不是与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相违背?【析疑、总结】(1)在不同时期,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2)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就是鼓励一

9、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所以说,这段材料体现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设问】为了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你知道国家还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吗?1、通过激疑的方式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质疑、析疑过程中培养全面看问题辨证看问题的思维能力,2、通过析疑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和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3、通过列举国家缩小贫富差距的有力措施再次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探索研究三】创造财富举措大探讨(二)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导

10、语】为了能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走共同富裕道路,就必须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那么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是什么呢?1、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等。【教材94页小栏目的“两幅图片”】【展示材料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12月1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隆重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设问】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展示材料二】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袁隆平、吴文俊、王选、黄昆仑、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闵恩泽、吴征镒等人先后

11、获此殊荣。【设问】我国倡导“四个尊重”有什么意义?2、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1、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党和政府对知识、科技特别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尊重,感受科技的力量,分享科技工作者的荣耀,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树立“四个尊重”的思想意识。【探索研究四】抓住机遇,成就事业【小严创业给我们的启示】在我们的社会,创业的环境、成材的环境越来越好。不不少有志者凭借良好的创业条件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开辟了新的天地。【青少年】应该抓住有利条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进取,努力创业,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3、发挥自身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通过小严创业这一事例的探究,引导学生感悟这样一些道理:社会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为个人,应该努力学习,增值才干,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共同富裕原则,学习“四个尊重”与一切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关系。我们要增强创新能力,准备将来在“四个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中大胆创业,砸社会主义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