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试谈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3415245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试谈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精编》试谈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精编》试谈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精编》试谈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精编》试谈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试谈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试谈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白银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白银市经济转型办公室目 录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前 言2008年3月17日,国家将白银市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和甘肃省政府关于支持白银市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869号),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编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的指导意见(发改办东北20092173号)要求,结合白银实际,遵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和弘扬白银精神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转型”,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带动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研

2、究提出未来11年白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总体规划。本规划是省级专项规划,是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确定转型目标、转型战略、转型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的纲领性文件。规划以2010年至2015年为重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一、城市转型的紧迫性白银位于黄河上游、甘肃中部,毗邻兰州,辖白银、平川两区和会宁、靖远、景泰三县,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175.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4万人。白银是国家“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有色金属原材料基地之一,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累计生产十种有色金属产品607.7万吨、原煤13.78亿吨,实现工业产值2323

3、亿元,上缴国家利税173.1亿元,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大量历史欠帐,随着主导铜资源的枯竭,面临许多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一)优势主导资源枯竭,传统产业严重衰退白银长期享有“铜城”盛誉,经过半个世纪的开采,自有铜资源仅满足冶炼能力的5%,锌资源仅满足冶炼能力的40%,铅资源仅满足冶炼能力的58%。靖远煤炭储量减少到4.7亿吨,宝积山、红会三矿已破产,部分矿井可供开采5至8年。白银市工业增长速度“六五”期间为22%,“九五”时期最低年份为负增长(-2%)。工业经济由甘肃省第二位下降到第五位。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缺乏规模优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白

4、银市地区生产总值由甘肃省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增长速度下降到第六位。城市发展面临“矿竭城衰”的严重危机。(二)职工大量下岗失业,城市贫困人口持续增加白银市企业职工人数最高年份(1992年)达21万人,2004年减少到14.81万人。2006年城镇失业率高达24%,居甘肃省和全国同类城市首位。白银市有24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新增大中专毕业生5000多人。由于企业破产、下岗失业职工增加,一大批曾经为抗日图存、全国解放和“三线”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铜城开拓者,晚年生活陷入困境。白银公司、靖煤公司等大中型企业2万多名家属工、3.1万名厂办集体工,不能享受国家政策性破产待遇,一些家庭夫妻双双下岗,贫困代际

5、传递现象非常严重。白银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低保人数接近8万人,城市贫困面高达25%。(三)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加剧白银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长期超标,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3915万吨,年产生有色金属冶炼废渣、尾矿等各种固体废弃物300多万吨;靖远矿区形成塌陷区23.11平方公里,塌陷污染耕地8794亩,涉及2275户11450人,受损民房43077平方米。白银市有6万多人接触有毒有害作业,职业病患者逐年递增。白银公司铜冶炼污染治理被列为2006年委员长督办项目,白银公司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11家限期整改、挂牌督办的严重污染企业。2007年

6、7月,白银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流域限批”的6个城市之一。(四)地方财政困难,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白银市财政自给率由1996年的59.8%下降到2009年的16.82%。2009年白银市人均财力仅为1372元。2009年底,白银市共有政府性债务37.8亿元,是2009年一般预算收入的3.8倍。白银、平川两区,“先有企业,后有城市”,城市整体服务功能非常薄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至今没有博物馆、科技馆、传染病专科医院、高等院校。白银、平川两区现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棚户区249万平方米,涉及7.85万户25万人。(五)大中型企业效益下滑,人才外流严重随着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滑坡,专业技术人员、经

7、营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工人外流严重。2006年以来,白银公司等5户大中型企业中级以上技术管理人才流失1630人,技术工人流失2530人,26名高级工程师离职到外地发展。白银是闻名全国的状元县所在地,白银市高考升学率名列全省前茅,但是回归本地发展的人数不到五分之一。(六)群体性上访突出,矛盾对抗性增强就业再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城市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增加,社会闲散人员年轻化,部分群众心理失衡,社会治安事件有所上升。因生活困难、煤炭采空区塌陷、环境和安全问题,引发群众与企业的冲突增加,职工围堵铁路公路、冲击党政机关的群体性上访事件频频发生,连续上访与越级上访难以遏制。1998年以来,市级信访部门接待群众个

8、体访4852人次,接待群众集体访782批24656人;到省城上访的个体访1452人次,集体访87批2236人;进京上访的人数达1292人次。白银是甘肃省群体性上访最多的城市。白银市在全国有色行业和西部地区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按从业人员计,在全国27个有色城市中位列第1位,在全国矿业城市中位列第14位。在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中,白银市属于历史欠账最多、财力状况最差、生态环境最恶劣、面临困难最多的城市。白银的困难和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甘肃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二、城市转型的潜力和优势白银市既有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自身存在的特殊问题,同时,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具备加快转

9、型的要素条件。(一)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快捷白银位于兰州、西宁、银川、西安等省会城市之间,距离省会兰州69公里,处在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公路、铁路、航空和黄河航运条件便利,境内有京藏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干线公路有国道109线、312线、309线和省道207线、201线,铁路干线有包兰铁路、干武铁路,另有平川矿区铁路支线,总里程251公里。黄河航运建设项目正在实施。白银到中川机场高速公路设计里程46公里。甘肃省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将白银纳入“中心”地位率先发展,为推进城市转型和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二)能源供应充裕,工业供水能力富足白银市2009年

10、原煤产量1174万吨,电厂装机容量390万千瓦,发电量111.94亿度,供电量90.79亿度,形成了跨省互供、北电南送的网架结构,电网输送能力优势明显。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具有很大开发潜力。城市日供水能力30万吨,富余10万吨。(三)土地资源充足,发展空间广阔黄河沿岸土地宽阔平坦,刘川、兴堡子川、西格拉滩、景泰川等地尚有80多万亩待开发土地,中心区建设用地多为荒山荒坡。刘白高速公路和黄河交汇于白银腹心地区,园区相互连接,空间环境开阔,区域组合条件良好,非常适宜布局大型工业项目,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重大工业项目布局的最佳区域,也是承接兰州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

11、平台。(四)工业基础完善,产业配套较好经过50年的开发建设,白银已发展成为集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科研和内外贸于一体,铜铝铅锌金银硫等综合发展的多品种有色金属生产基地,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稀土分离加工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煤炭、电力、化工、建材、轻纺等工业配套发展,产业门类较多,要素条件良好,有利于集群发展。特色农畜产品丰富、质量好,加工增值空间较大。(五)非金属资源储量可观,旅游、人力资源丰富石膏、石灰石、陶土、凹凸棒、石英石资源储量较大。冶炼废渣堆存3.3亿吨,含有18种有色金属。旅游资源有两大品牌,景泰黄河石林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荣列“国家地质公园”;会宁被列入全国30条

12、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20个红色旅游城市。白银市有16万产业工人,每年新生劳动力3万多人,劳动力成本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六)转型思路清晰,创业环境良好近年来,面对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白银人民不等不靠,奋发进取,勇于实践,形成了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白银精神。白银市形成了“人人关心转型、人人支持转型、人人参与转型”的良好氛围。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家和省上的重点支持,倍加鼓舞了白银人民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为城市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三、城市转型的总体思路综合分析形势,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白银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努力推动

13、白银新一轮发展的指导意见(市委发200966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定了“区域经济增长中心、西部新型工业重镇、中部重要生态屏障、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的功能定位,提出白银城市转型的总体构想,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任务、主要预期指标和转型重点。(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带动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把白银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示范城市。(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转型。转型为了人民、转型依靠人民。必须把实现人

14、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解决好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打科技牌、走科技路,围绕建设创新型白银,重视各类人才在转型中的支撑作用,积极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3.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政府是转型的第一推动力,要充分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方面的作用,把政府推动主要体现在为企业服务上。4.坚持自力更生和借助外力相结合。不等不靠、主动探索、大胆实践,引导激活各类要素,增强区域经济活力,推动全民创业。发挥优势,转化劣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重视和支持。5.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接续产业相结合

15、。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以高新技术为统领,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接续产业培育发展,一手抓矿产业,一手抓非矿产业,不断整合和完备产业体系,有效提升产业水平,不断扩宽产业领域。(三)转型目标转型期确定为11年(2010年至2020年),分两个阶段实施。近期:从2010年到2015年。利用6年时间,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雏形基本形成,核心企业和重点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领先。基本解决资源型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远期:从2016年到2020年。经过5年努力,全面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各项预期目标,支柱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传统产业通过资本嫁接、技术改造、产业链条延伸,摆脱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接续产业拥有明显的“高、精、尖、新”优势,并形成多个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支撑。传统产业与接续产业形成互补共赢的良好格局。综合经济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