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3388234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PPT 页数:157 大小:3.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PPT课件(1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病因 概说 一 病因的涵义二 病因学说涵义三 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沿革四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五 病因分类 一 病因的涵义 病因是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状态 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 医学源流论 说 凡人之所苦谓之病 所以致此病者 谓之因 二 病因学说涵义研究和阐释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 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一门学说 有人认为病因是从基础理论到临床的桥梁 陈无择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说 凡治病 先须识因 不知其因 病源无目 三 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沿革 中医病因学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西周 对病因就有认识 周礼 天官 说 夫天之寒暑 阴阳风雨晦明 既足以伤形 而人之喜怒阴阳 运于营卫之间交通则和

2、 有余不中则病 1 秦国名医医和提出了 六气致病说 1 最早提出阴 阳 风 雨 晦 明六气病因概念 2 提出 淫生六疾 的病理观阴淫寒疾 阴寒太过 易致寒疾 阳淫热疾 阳热太过 易致热病 风淫末疾 风气太过 可致四肢疾病 雨淫腹疾 雨湿太过 易致肠胃病 晦淫惑疾 就寝过晚 易致心神惑乱病 明淫心疾 白天思虑过度 可致心劳疲惫疾病 2 内经 将病因分为阴阳分类 素问 调经论 说 夫邪之生也 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 得之风雨寒暑 其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 阴阳喜怒 风 雨 寒 暑 易侵袭人体外部肌表病始于表 属阳邪饮食居处易伤人体内在脏腑阴阳喜怒病始于里 属阴邪这种分类方法开创了病因分类之

3、先河 内经 虽没有六淫的概念 却有六淫内容的叙述 如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说 夫百病之生也 皆生于风 寒 暑 湿 燥 火 以之化之变也 3 金匮要略 将病因入侵途径概括三个途径 最早提出 三因致病说 张仲景曰 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 一者 经络受邪入脏腑 为内所因 二者 四肢九窍 血脉相传 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 房室 金刃 虫兽所伤 4 晋 葛洪认为疾病的发生 一为内疾 二为外发 三为它犯 5 隋 巢元方提出 乖戾之气 6 宋 陈无择提出 三因学说 陈氏在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说 其因有三 曰内 曰外 曰不内外 内则七情 外则六淫 不内外乃背经常 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 对病因学的发展研究起

4、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7 元 明清以来病因学得补充和完善 1 元 朱丹溪提出 百病皆由痰作崇 2 明 吴又可 创 戾气 学说 瘟疫论 说 夫瘟疫之为病 非风非寒非暑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3 清 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法促成了瘀血致病说 四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一 取象比类 通过对自然现象进行联系比较 认识和推断病因 中医病因学的各基本概念是以具体的 形象的物质名词来表达抽象的要领 但决不能将中医的病因概念简单地理解为其名词所代表的具体事物 中医所采用的是从宏观角度 通过 取象比类 把疾病的症状 体征广泛地与自然界某些事物或现象进行了联系比较 并加以概括分类 从而认识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这就

5、是中医病因学的第一个特点 二 辨证求因 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通过综合分析其症状 体征 推求病因 又叫 审证求因 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又叫 审因论治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问诊求因和辨证求因 此外中医病因还存在一种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在疾病某一阶段是结果的东西 而在另一阶段可能成为原因 例如 水湿内停停肺痰浊阻肺脏腑功能失调痰饮 痰饮 果 因 阻中焦痰湿困脾血行不畅阻滞血行气虚或气滞瘀血 瘀血出血或血瘀 果 因 五 病因分类 一 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 疫疠 二 内伤致病因素 饮食失宜 七情内伤 劳逸过度 三 病理致病因素 痰饮 瘀血 结石 四 其它病因 外伤 虫兽 金刃 跌打 药邪 医过 胎传

6、等 第一节外感病因 所谓外感病因 是指来源于自然界 多从口鼻 肌表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主要包括六淫 疫疠 一六淫 一 六气 六淫的涵义 1 六气 指自然界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 六气分主四时 是四时气候变化的本元 故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又称为 六元 2 六淫 指风 寒 暑 湿 燥 火 热 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又称 六邪 淫 浸淫 侵害过度之意 神农本草经疏 淫则为邪 以其为天之气从外而入 故曰外邪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说 夫六淫者 寒暑湿燥风热是也 3 六气成为六淫的原因 1 六气太过或不及 素问 六微旨大论 说 至而至者和 至而不至 来气不及也 2 非其时有其

7、气 诸病源候论 说 春时应暖而反大寒 夏时应热而反大凉 秋时应凉而反大热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3 气候急剧变化 超越了机体的适应 4 人体正气不足 抵抗力下降 不能适应六气的正常变化而发病 此时的六气也成了六淫 二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 外感性 六淫之邪多从肌表 口鼻或两者同时受邪 都是从外感受 故又称 外感六淫 2 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因此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有关 如春季多温病 夏季多暑 热 病 秋季多燥病 冬季多寒病 3 地区性 六淫致病常与居处地区及环境有关 如久居潮湿地区易感湿邪为病 高温环境作业易患燥热之病 4 单一性和兼挟性 六淫之邪既可单一伤人致病

8、又可两种以上相互兼挟侵犯人体致病 如感冒 痹证等 5 转化性 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后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 如可随人体的体质不同 病证性质发生转化 三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风邪风为春季之主气 风邪是外感病因中致病广泛 较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1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A 性质 阳邪阳邪 风性轻扬 向上 向外的特性 开泄 风性有散发 透泄之性 B 致病特点 易袭阳位 多见上部 阳经 肺系症状 皮毛开泄 可见汗出 恶风等 故 素问 太阴阳明论 说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2 风善行数变 A 性质 善行 风邪易行无定处数变 风来去迅速 变幻无常B 致病特点 病位游移无定处 发病急 变化快 症

9、状变化多端 病情变化迅速莫测 如 素问 风论 说 风者 善行而数变 3 风为百病之长 长 即首也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 为外感病的先导 其它五邪多依附风侵犯人体致病 表现为风寒 风暑 风湿 风燥 风火 热 等兼挟证的特点 临证指南医案 六气之中 惟风能全兼五气 如兼寒曰风寒 兼暑曰风暑 兼湿曰风湿 兼燥曰风燥 兼火曰风火 盖因风以鼓荡此五气而伤人 故曰百病之长也 致病特点 兼他邪致病 致病广泛 4 风性主动 A 性质 风邪具有动摇不定的性质 B 致病特点 多见动摇不定症状 如抽搐 眩晕 口眼 斜 半身不遂等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说 风胜则动 2 寒邪寒为冬季之主气 寒邪致病可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浅深

10、不同有伤寒与中寒之别 伤寒 寒邪伤于肌表 郁遏卫阳 出现恶寒发热 流清涕 中寒 寒邪直中脏腑 伤及脏腑阳气 出现形寒 肢冷 1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寒为阴邪 阴胜则寒 A 性质易伤阳气 阴胜则阳病 B 致病特点 局部或全身的寒象 恶寒 肢冷其分泌物 排泄物澄沏清冷 清涕稀便 如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说 诸病水液 澄沏清冷 皆属于寒 C 临床常见 伤卫阳寒邪袭表恶寒 流清涕 头身疼痛 伤脾阳寒邪直中肠胃脘腹冷痛 呕吐清水 伤心肾之阳寒邪直中少阴形寒踡卧 手足厥冷 下利清谷 精神萎靡 2 寒性凝滞主痛A 性质 寒为阴邪 具有凝结阻滞不通的特性 B 致病特点 使经脉气血凝结 阻滞不通 产生疼痛的症状 如

11、寒邪客于经络关节 关节疼痛剧烈 又称 痛痹 3 寒性收引A 寒为阴邪 具有收缩牵引的特性 素问 举痛论 说 寒则气收 B 致病特点 使人体气机收敛 肌肤腠理收缩 汗孔闭塞 筋肉 经脉收缩拘急 如 灵枢 岁露 说 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 C 临床常见 寒客血脉 脉紧 寒邪袭表 腠理闭塞 恶寒 发热 无汗寒客经络关节 四肢拘急 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3 暑邪暑为夏季之主气 乃火热之气所化 如 素问 五运行大论 说 其在天为热 在地为火 其性为暑 暑具有严格的季节性 独见于夏季 素问 热论 说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符合天文学对夏季的定义 从夏至到秋分为夏季 暑邪致病 纯属外邪 无内暑之说

12、1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A 暑乃火热之气所化 故为阳邪 暑为夏季炎热之气 故具有炎热的性质B 致病特点 多为实热证 常见高热 面红 目赤 烦渴 脉洪大等症状 2 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A 性质 暑为阳邪 有上升 发散的性质 B 致病特点 易上犯头目 扰乱心神 腠理开泄而汗出 伤津耗气 易上犯头目 如伤暑出现头昏 目眩 易上扰心神 如中暑出现烦躁甚至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温热经纬 暑邪易入心经 使腠理开泄 汗多 灵枢 岁露 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伤津 汗出过多 口渴多饮 尿短赤 舌红少津常见气阴两虚耗气 气随津泄而耗散 体倦乏力 短气 3 暑多挟湿 夏季气候炎热 天暑下迫 地湿上蒸 又多雨潮湿 热蒸湿动

13、 暑热湿气弥漫 故暑多挟湿邪侵犯人体 形成暑湿夹杂证 身热不扬 四肢困倦 胸闷呕恶 不思饮食 大便溏泄不爽 舌苔黄腻 凡治暑者 不兼治其湿 乃医之过也 致病特点 暑热与湿滞夹杂 湿邪湿为长夏主气 在中原一带为夏秋之交 此时雨水较多 湿热熏蒸 气候潮湿 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之时 然而形成湿邪的原因很多 张仲景将湿邪分为清浊二种 清 雾露之湿浊 泥泞之湿 所处的环境湿盛 也可成为致病的湿邪 再有阴雨所客 或因汗出沾衣为风所瘀 或因涉水行泥 水寒所郁或因引饮过多等等 如 医原记略 说 湿之为病最多 人多不觉湿来 但知避寒避风 而不知避湿者 因其为害最缓 最隐 而难觉察也 一般而言 湿邪能否致病 还与个

14、体体质特点密切相关 1 湿为阴邪 易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A 性质 湿性类水 乃水气所化 水属阴 故湿为阴邪 B 致病特点 湿为有形之邪 易于留滞 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尤易损伤脾阳 阻遏气机 湿邪侵犯人体 留滞脏腑经络 易阻滞气机 气机升降不利 使人困闷不爽 临床常称 湿困 损伤阳气 主要损伤脾阳 脾失健运而腹泻 水肿 如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说 湿胜则濡泄 甚则水闭胕肿 临床上当用化气利湿通利小便之法 使气机通畅 水道通调 湿去则阳气自复 故叶天士 外感温热篇 说 湿胜则阳微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 脾有喜燥恶湿的特性 陈无择在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中说 夫湿者 在天为雨 在地为土 在人脏为脾

15、故湿喜归脾 湿性重浊A 性质 重 沉重 重着之意 浊 秽浊 垢腻B 致病特点 多有头身困重 肢节酸楚 沉重难举 分泌物 排泄物秽浊不清 如 素问 生气通天论 说 因于湿 首如裹 素问 痹论 说 湿气胜者 为着痹也 湿邪在上 面垢 眵多 湿浊下注 小便浑浊不清 大便下痢粘液脓血 妇女带下 湿邪浸淫肌肤 湿疹 疮疡脓水秽浊 3 湿性粘滞A 性质 湿邪具有粘腻 滞着不畅之性 B 致病特点 症状粘滞不爽 小便滞涩不利 大便粘腻滞涩不畅 病程的缠绵性 反复发作 病程较长 缠绵难愈 4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A 性质 趋下 因湿性类水 水性就下 故湿邪具有趋下的特性 B 致病特点 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多见人体下

16、部症状 如浮肿多以下肢为甚 淋浊带下 等以下部症状多见 素问 太阴阳明论 说 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 湿邪与寒邪的异同点 相同点 寒 湿皆为阴邪 易伤阳气 不同点 1 寒邪湿邪易伤卫阳 易困脾阳心肾脾之阳 使脾失健运表现局部或全身的寒象致泄泻水肿 2 寒邪致病 其分泌物 排泄物澄沏清冷 湿邪致病 其分泌物 排泄物秽浊不清 3 寒性凝滞 其致病使气血运行不通 卒然作痛湿性粘滞 重浊 其致病阻遏气机 使人困闷不爽 症状粘滞不爽 病程缠绵难愈 且易以复发作 4 寒性收引 其致病使气机收敛 肌腠收缩 筋脉拘急 湿性趋下 易袭人体下部 燥邪燥为秋季之主气 秋天气候干燥 收敛 肃杀 燥邪致病有二种 温燥 初秋 有夏热之余气 燥与温热相合侵犯人体 热象明显 凉燥 深秋 有近冬之寒气 与寒凉相合侵犯人体 寒象明显 张景岳认为 燥气虽亦外邪之类 然有阴阳 从阳者 因于火 从阴者 发于寒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A 性质 燥邪具有干燥 滞涩 不滑润的性质 如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说 燥胜则干 B 致病特点 最易伤津液 出现各种干燥症状 口干唇燥 鼻咽干燥 两目干涩皮肤干燥皲裂 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 大便干结 舌干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