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制备多肽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367357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5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膜分离制备多肽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膜分离制备多肽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膜分离制备多肽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膜分离制备多肽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膜分离制备多肽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膜分离制备多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膜分离制备多肽(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膜分离法制备多肽的研究 一 膜分离技术简介 1 膜分离技术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 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 的分离 纯化 浓缩的过程称作膜分离 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 膜可以在分 子范围内进行分离 并且这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 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 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 依据其孔径的不同 或称为截留分子量 可将膜分为 微滤膜 超滤膜 纳滤膜和反渗透膜 根据材料的不同 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 无机膜主要是陶瓷膜和金属膜 其过滤精度较低 选择性较小 有机膜是由高分 子材料做成的 如醋酸纤维素 芳香族聚酰胺 聚醚砜 聚氟聚合物等等 错流 膜工艺中各种膜的分离与截留性能以膜的

2、孔径和截留分子量来加以区别 下面简 单介绍四种不同的膜分离过程 1 微滤 MF 又称微孔过滤 它属于精密过滤 其基本原理是筛孔分离过程 微滤膜的材 质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 有机聚合物有醋酸纤维素 聚丙烯 聚碳酸酯 聚砜 聚酰胺等 无机膜材料有陶瓷和金属等 鉴于微孔滤膜的分离特征 微孔滤膜的 应用范围主要是从气相和液相中截留微粒 细菌以及其他污染物 以达到净化 分离 浓缩的目的 对于微滤而言 膜的截留特性是以膜的孔径来表征 通常孔径范围在 0 1 1 微米 故微滤膜能对大直径的菌体 悬浮固体等进行分离 可作为一般料液的 澄清 保安过滤 空气除菌 2 超滤 UF 是介于微滤和纳滤之间的一种膜过程

3、膜孔径在 0 05um 至 1nm 分子量之间 超滤是一种能够将溶液进行净化 分离 浓缩的膜分离技术 超滤过程通常可以 理解成与膜孔径大小相关的筛分过程 以膜两侧的压力差为驱动力 以超滤膜为 过滤介质 在一定的压力下 当水流过膜表面时 只允许水及比膜孔径小的小分 子物质通过 达到溶液的净化 分离 浓缩的目的 对于超滤而言 膜的截留特性是以对标准有机物的截留分子量来表征 通常截留 分子量范围在 1000 300000 故超滤膜能对大分子有机物 如蛋白质 细菌 2 胶体 悬浮固体等进行分离 广泛应用于料液的澄清 大分子有机物的分离纯化 除热源 3 纳滤 NF 是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4、 其截留分子量在 80 1000 的范围内 孔径为几纳米 因此称纳滤 基于纳滤分离技术的优越特性 其在制 药 生物化工 食品工业等诸多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于纳滤而言 膜的截留特性是以对标准 NaCl MgSO4 CaCl2 溶液的截留率来 表征 通常截留率范围在 60 90 相应截留分子量范围在 100 1000 故纳滤 膜能对小分子有机物等与水 无机盐进行分离 实现脱盐与浓缩的同时进行 4 反渗透 RO 是利用反渗透膜只能透过溶剂 通常是水 而截留离子物质或小分子物质的 选择透过性 以膜两侧静压为推动力 而实现的对液体混合物分离的膜过程 反 渗透是膜分离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具有

5、产水水质高 运行成本低 无污 染 操作方便运行可靠等诸多优点 而成为海水和苦咸水淡化 以及纯水制备 的最节能 最简便的技术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药 电子 化工 食品 海水淡 化等诸多行业 反渗透技术已成为现代工业中首选的水处理技术 反渗透的截留对象是所有的离子 仅让水透过膜 对 NaCl 的截留率在 98 以上 出水为无离子水 反渗透法能够去除可溶性的金属盐 有机物 细菌 胶体粒子 发热物质 也即能截留所有的离子 在生产纯净水 软化水 无离子水 产品浓 缩 废水处理方面反渗透膜已经应用广泛 膜分离的基本工艺原理是较为简单的 在过滤过程中料液通过泵的加压 料 液以一定流速沿着滤膜的表面流过 大于膜

6、截留分子量的物质分子不透过膜流回 料罐 小于膜截留分子量的物质或分子透过膜 形成透析液 故膜系统都有两个 出口 一是回流液 浓缩液 出口 另一是透析液出口 在单位时间 Hr 单位 膜面积 m2 透析液流出的量 L 称为膜通量 LMH 即过滤速度 影响膜通 量的因素有 温度 压力 固含量 TDS 离子浓度 黏度等 2 膜分离操作基本工艺流程 由于膜分离过程是一种纯物理过程 具有无相变化 节能 体积小 可拆分 等特点 使膜广泛应用在发酵 制药 植物提取 化工 水处理工艺过程及环保 3 行业中 对不同组成的有机物 根据有机物的分子量 选择不同的膜 选择合适 的膜工艺 从而达到最好的膜通量和截留率 进

7、而提高生产收率 减少投资规模 和运行成本 二 膜分离系统应用 1 澄清纯化技术 超 微滤膜系统 澄清纯化分离所采用的膜主要是超 微滤膜 由于其所能截留的物质直径大 小分布范围广 被广泛应用于固液分离 大小分子物质的分离 脱除色素 产品 提纯 油水分离等工艺过程中 超 微滤膜分离可取代传统工艺中的自然沉降 板框过滤 真空转鼓 离心 机分离 溶媒萃取 树脂提纯 活性炭脱色等工艺过程 澄清纯化技术可采用的膜分离组件主要有 陶瓷膜 平板膜 不锈钢膜 中空纤 维膜 卷式膜 管式膜 下面为采用膜分离澄清纯化的优点 1 可得到绝对的真溶液 产品稳定性好 2 过滤分离收率高 3 分离效果好 产品质量高 运行成

8、本低 4 缩短生产周期 降低生产成本 5 过程无需添加化学药品 溶媒溶剂 不带入二次污染物质 6 操作简便 占地面积小 劳动力成本低 7 可拓展性好 容易实现工业化扩产需求 8 设备可自动运行 稳定性好 维护方便 2 浓缩提纯技术 纳滤膜系统 膜分离技术在浓缩提纯工艺上主要采用截留分子量在 100 1000Dal 的纳滤 膜 纳滤膜的主要特点是对二价离子 功能性糖类 小分子色素 多肽等物质的 截留性能高于 98 而对一些单价离子 小分子酸碱 醇等有 30 50 的透过性 能 常被应用于溶质的分级 溶液中低分子物质的洗脱和离子组分的调整 溶液 体系的浓缩等物质的分离 精制 浓缩工艺过程中 纳滤膜

9、分离技术常被用于取代传统工艺中的冷冻干燥 薄膜蒸发 离子交换 除盐 树脂工艺浓缩 中和等工艺过程 4 浓缩提纯技术可采用的膜组件主要有 卷式膜 管式膜 下面为采用纳滤膜分离技术浓缩提纯的优点 1 能耗极低 节省浓缩过程成本 2 过程无化学反应 无相变化 不带入其他杂质及造成产品的分解变性 3 在常温下达到浓缩提纯目的 不造成有效成分的破坏 工艺过程收率高 4 可完全脱除产品的盐分 减少产品灰分 提高产品纯度 5 可回收溶液中的酸 碱 醇等物质 6 设备结构简洁紧凑 占地面积小 7 操作简便 可实现自动化作业 稳定性好 维护方便 三 膜分离技术行业应用 1 制药行业 生物发酵液过滤除菌及下游分离

10、纯化 精制树脂解析液的浓缩及解析剂回 收 农药水剂 粉剂的生产应用 中药浸提液过滤除杂及浓缩 中药浸膏生产 应用 合成药 原料药 中间体等的脱盐浓缩 结晶母液回收 2 食品行业 乳清废水处理 乳制品生产加工应用 果汁澄清脱色 食品添加剂纯化浓 缩 茶饮料澄清浓缩 啤酒 葡萄酒 黄酒的精制加工 天然色素提取液的除杂 及浓缩 氨基酸发酵液过滤澄清及精制 3 染料化工和助剂 水溶性染料反应液的脱盐浓缩 染料盐析母液废水回收 4 淀粉糖品 糖液分离纯化及浓缩 果葡糖浆色普分离纯化 糖醇色普分离纯化 单糖 低聚糖及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浓缩 5 环保及水处理领域 纺织 染整 印染废水处理及回用 电镀工业废水零

11、排放及资源回收 矿山及冶金废水处理回收 淀粉废水处理 造纸废水木质素回收及废水处理 电 泳漆废水涂料回收 酸 碱废水处理回收 市政污水的处理及回用 洗车水 桑拿水 游泳池水 洗浴废水等循环处理 工业生产所用的各类软化水 纯水 超纯水制备 5 6 生物技术 生物蛋白 多肽 酶制剂等酵液过滤澄清及精制 四 三大膜分离系统 1 陶瓷膜系统 生物发酵液过滤除菌 中药植提浸提液过滤除杂 2 卷式膜系统 流体的过滤除杂精制及浓缩 3 中空膜系统 水处理行业预处理 五 膜分离技术在多肽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1 酶解 膜分离耦合技术制备米糠蛋白活性多肽的研究 为了探索米糠蛋白活性多肽的最佳酶法制备方法 进行了三种

12、酶解 膜分离 耦合反应模式制备活性多肽的研究 结果表明 间歇反应条件下蛋白转化率为 47 50 生产效率为 1 98g 肽 U 酶 均为传统方法的 1 27 倍 连续补水反应 模式蛋白转化率最高 即 68 54 分别是传统方法的 1 84 倍 间歇反应模式 的 1 47 倍 连续补料反应模式的 1 19 倍 连续补料反应模式的蛋白转化率为 57 61 是传统制取方法的 1 54 倍 其生产效率最高 即 l1 46g 肽 Au 酶 分别是传统方法的 7 37 倍 间歇反应模式的 5 79 倍 连续补水反应模式的 2 81 倍 上述结果显示 三种酶膜耦合反应模式都能强化反应过程 提高蛋白转化效 率

13、和生产效率 就来源广泛的米糠蛋白而言 连续补料酶膜耦合反应模式是一种 比较好的多肽制备方法 蛋白转化率和酶利用率均显著提高 6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在间歇酶膜耦合系统中 蛋白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和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随加酶量和出肽速率的增加先明显上升再变平缓 对温度和pH值而言 蛋白转化 率的最大值都出现在蛋白酶的最适值附近 最佳反应条件 温度45 pH9 0 加酶量O 24AU g 1 底物浓度1 出肽速率11mL min 反应时间90min 该条件 下蛋白转化率47 50 生产效率1 98 g肽 AU酶 1 均是传统制取方法的1 27 倍 2 连续补水反应模式蛋白转化率最高 即68 5

14、4 分别是传统方法的1 84倍 间歇反应模式的1 47倍 连续补料反应模式的1 19倍 但其生产效率稍低 仅为 连续补料反应模式的35 6 该方法适宜于昂贵原料的处理 3 连续补料反应模式生产效率最高 即l1 46g肽 AU酶 1 分别是传统方法的 7 37倍 间歇反应模式的5 79倍 连续补水反应模式的2 81倍 蛋白转化率为 57 61 是传统制取方法的1 54倍 4 就来源广泛 价格低廉的米糠蛋白而言 连续补料酶膜耦合反应模式是一种 比较好的多肽制备方法 蛋白转化率和酶利用率均显著提高 7 2 鸡胚多肽的分级膜分离 本试验采用超滤法分级分离鸡胚多肽 探索工作周期 操作压力 料液温度 pH

15、等主要因素对5种不同膜 50K 13K 10K 6K 3K 膜通量的影响 并将鸡胚多 肽按照分子量分成 50K 13 50K 10 13K 6 10K 3 6K 3K等6个分子段 对不同分子段鸡胚液的多肽含量和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 本实验对各级超滤过程中各因素对膜通量的影响及经超滤得到的不同分子 段的鸡胚多肽液的含量及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 对5种不同膜 其工作周期匀应控制在30min内 应对膜进行清洗处理 2 进口转速在90 120r min 转速越大 提供压力越大 膜通量越大 在转速 超过130r min之后 随着转速的增大 膜通量变化不大 3 在膜的耐受温度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 物

16、料流变性增强 膜通量增大 为了 防止蛋白质 多肽的变性 温度应控制在15 4 物料超滤过程 保持pH在物料的自然pH条件下 即pH7左右 5 对膜的清洗进行摸索 通量恢复达到90 6 膜分级分离后不同分子段的多肽含量和抗氧化性不同 3 大豆多肽酶解液膜分离浓缩工艺研究 采用膜分离设备对大豆多肽酶解液的分离浓缩进行了系统研究 确定了分离 浓缩的工艺流程 操作步骤和各项工艺参数 试验工艺可使酶解液中分子量lOkD 以上的蛋白质 大分子杂质以及悬浮物基本脱除 蛋白质 干物质 总糖 还原 糖等主要指标经检测均可达到大豆多肽产品的质量要求 大豆多肽的收率在60 左右 浓缩倍数达4倍以上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的结论 1 在超滤膜分离过程中 膜的表面特性是膜的重要性质 料液的通量随时间 而减小的趋势并不严重 操作20min后膜通量基本不下降 50min后方下降26 5 透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增大 2 膜的截留率是产品得率的关键 本试验选用的超滤膜系统经过重复试验 为 了获得较高的截留率 pH值宜控制在5 5 6 0之间 3 为保持较高的产品得率 超滤浓缩倍数应控制在4 5 5 0倍之间为宜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