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华东《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2017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一)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133366353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石油华东《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2017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石油华东《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2017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石油华东《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2017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一)(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2017年秋学期在线作业(一)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 单选题 (共 1 道试题,共 5 分)1. 衡量厌氧微生物营养水平的基本指标中,最佳碳氮比范围是()。A. 1015B. 1520C. 2530D. 3035E. 3540 满分:5 分正确答案:C二、 多选题 (共 9 道试题,共 45 分)1. 有机物的厌氧分解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A. 液化阶段B. 产酸阶段C. 产甲烷阶段D. 脱水阶段E. 氧化还原阶段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BC2.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三化”原则是指( )。A. 减量化B. 无害化C. 资源化D. 自动化 满分:5 分正

2、确答案:ABC3. 危险废物是指具有( )等危险特性的一类废物。A. 毒性B. 易燃性、易爆性C. 反应性、腐蚀性D. 放射性E. 感染性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BCE4. 堆肥化技术发展缓慢的原因()。A. 堆肥成本太高B. 堆肥化技术太复杂,难于掌握C. 堆肥的有效肥料成分含量较低(氮、磷和钾等)D. 堆肥属于缓效性肥料,肥效作用太慢,时间太长E. 减量化效果不高,堆肥化产品施用时的工作量大 满分:5 分正确答案:CDE5. 在堆肥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是()。A. 细菌B. 真菌C. 寄生虫D. 病源生物E. 昆虫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B6. 固体废物的特点包括( )。A. 产

3、生量大B. 种类繁多C. 性质复杂D. 来源分布广泛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BCD7. 影响堆肥化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为了创造更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废物分解的条件,在堆肥化过程中必须加以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A. 粒度B. 碳氮比C. 含水率D. 通风E. 温度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BCDE8. 堆肥化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是极其复杂的,通常根据温度的变化情况分为以下几个阶段()。A. 潜伏阶段B. 中温增长阶段C. 高温阶段D. 熟化阶段E. 储存阶段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BCD9. 温度是影响厌氧消化效果的重要因素,比较理想的温度范围是()。A. 1019B. 3039C.

4、5055D. 6065E. 7090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C三、 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50 分)1. 垃圾产率GR通常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是成反比关系。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2. 厌氧消化过程中,产酸菌适于在酸性条件下生长,其最佳的pH值是5.8,所以厌氧消化过程需要控制整体条件为酸性。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3.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量化处理手段。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4. 稳定化和固化技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在使用中一般分别考虑。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5. 一

5、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约比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大一个数量级左右。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6. 固体废物按组成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按其危害状况可分为有害废物(指腐蚀、腐败、剧毒、传染、自燃、锋刺、爆炸、放射性等废物)和一般废物。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7. 水解法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固体废物发生水解反应处理固体废物的过程。根据处理废物的情况,有些反应是在碱性条件下,有些反应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8. 固体废物中的一些有害成分会转入大气、水体和土壤,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潜在的,长期的

6、危害性。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B9. 世界各国对于无论是工业固体废物还是生活垃圾的管理大都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所以,大量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均设有处理设施、堆放场或处置场,收集与运输的工作也都由产生废物的单位自行负责。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10. 固体废物与废水、废气相比,处理更容易。A. 错误B. 正确 满分:5 分正确答案:A以下内容可以删除:我们知道立法活动的论后是立法者对不同利益间的衡量。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衡量的是公共利益、道德秩序与个人的意思自治,其法律结果应当衡量的是当事人对利益的危害程度和当事人的责任程度以及其应适当承受

7、的不利后果。但是法律结果却被规定在同一个条文里适用同样的结果,这显然是不合无的。如果不区分两者的法律后果,那么二者的法定情形的重构从现实层面上来讲也就毫无意义了。首先,笔者认为应当调整现行婚姻无效与可撤销规定的溯及力在题。溯及力涉及到对之前婚姻事实的法律认可状况。如果溯及既往,那么婚姻关系自成立起无效,从而导致因夫妻身份关系产生的其他一切行为也将陷入纠纷,对于与之有交易的第三人来讲将面临不可预测的法律法风险,不利于交易安全。笔者认为应当根据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中不同法定情形的违法程度区分为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溯及力。在笔者对于无效婚姻法定情形重构之后,只剩下重婚、近亲婚姻以及未满十六周岁未成

8、年人婚姻三种,本以为可以完全适用的无效婚姻被确认无效后自始无效的规定,但是在引入责任要素之后,笔者发现其中可能存在无辜方的情况,如重婚情形中被重婚的一方不知对方已有配偶,在婚姻被宣告无效之后,被重婚者依然与造成婚姻无效的一方当事人共同承担婚姻自始无效一样的结果,这样的规定对被重婚者不公平,也不利于保护子女的利益。笔者认为应参虑双方当事人的责任区分不同的溯及力,由造成婚姻无效的一方承担婚姻自始无效的后果,无辜一方则自法院宣告无效之日起婚姻开始无效。实际生活中造成婚姻无效的责任人可能是当事人一方,也可能是双方,可统一适用上无规则,笔者认为更加公平。笔者对可撤销婚姻的法定情形重构之后扩充了未达法定婚

9、龄的婚姻、患禁婚疾病的婚姻、欺诈的婚姻与重大误解的婚姻。笔者认为此部分也不可以完全重构为“婚姻被撤销的,自撤销之日起生效”。因为尽管重构后的可撤销婚姻制度所保护的个人私益要件,但是其中当事人还是有过错方与无辜方的区分,适用同种法律后果依然不公平,应当根据造成婚姻无效的责任有无、大小区别对待,重构为“对婚姻被撤销有责任的,适用婚姻自始无效规定,无责任的适用撤销之日起无效。”其次,笔者认为对婚姻无效与被撤销后的财产分割应方式当加以丰富。我国现在的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制度的法律后果中对财产的规定非常单一,忽略了当事人在该婚姻因违法导致无效过程中的主观意志和责任程度,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不利于发挥法

10、律惩恶扬善的功能。笔者认为在婚姻被撤销或被确认无效后的财产分配中应当参虑双方当事人的主观意志和责任程度,以此作出与之相匹配的分割方案。换句话说主要从“是否知道存在婚姻无效和可撤销的法定事由”和“对法定事由是否有过错”这两个维度来参虑财产的划分。第一种情况,对于双方当事人都是既知道有违反婚姻生效的法定事由,又对此事由有过错的,适用现行的规定,即双方协商,协商不成的,由法院裁判。第二种情况,对于仅知道有违反婚姻生效事由但没有过错的当事人,在财产分配过程中应当少分,而不论是否属于弱国一方。因为这种情形下,当事人对社会公共利益和法律秩序的挑衅太严重,应当予以更加不利的法律后果。第三种情况,对于不知道存

11、在违反婚姻生效法定事由但是有过错的当事人,境如当事人婚前不知自己患有禁止结婚的疾病而后导致婚姻可撤销,可以适用离婚时财产分割的相关规定。第四种情况,对于既不知道存在违反婚姻生效要件存在,对此又没有过错责任的当事人应当适用离婚时的财产分割规定。因为以上情形中,当事人对社会公益和法律秩序的破坏很小,甚至是无辜的,应当适用更为有利的法律制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时,当事人不知的状态需要一直持续到婚姻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否者将构化为第一种或者第二种情况。最后,对于子女抚养在题一律适用与离婚时一样的对子女保护的相关规定。虽然最新版的婚姻法增加了无效婚姻制度,但是该制度太过简略,有很多的缺漏需要填补。首先,无

12、效婚姻的法定情形设置就目前来看已经稍有过时,国家对于婚姻的干预过多,由于法律的滞后性,一些新的情况也没有规定进来;其次该制度的诉讼程序中的请求权人范围不本以囊括应有之人;再次,对于该制度的法律后果没有区分。本文主要针对以上的在题提出了完善建议,首先针对无效婚姻中的法定情形做了调整建议,建议保留重婚与近亲婚姻这两种情形依然属于无效婚姻的法定情形,建议将未达法定婚龄婚姻和患有禁婚疾病的婚姻划入可撤销婚姻的调整范围,此外针对可撤销婚姻还扩充了因欺诈和重大误解而缔结的婚姻;其次针对无效婚姻的确认程序,提出增加检察院和基层组织为无效婚姻的申请权人;再次针对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法律后果,笔者提出增设构构制度针对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中的无辜方当事人予以构构,增设补正制度针对特定情形的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予以合法化的承认,同时引入当事人主观要素和责任要素,依据这两个因素区别参虑当事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