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33350836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编》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编》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编》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编》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部分: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 毛泽东曾断言: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农民的问题就解决了中国的问题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一旦离开了对当时农民现状的科学考证,就无法破解其中的缘由和奥秘。 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一、全面认识“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2000年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在给总理上书中列举了农村中触目惊心的危机: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结论是:“农民真苦、农村真穷” 、“农业真危险” 。 李昌平的上书通

2、过媒体震动了全国,“三农问题”的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 “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简单讲: “农民真苦” 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我国农村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收入却减缓了、停滞了,同时农民负担在逐渐加重,有的地方农民的实际负担占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贫困地区、越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民负担也越重。 “农村真穷”是指乡村两级的政府穷、集体穷。由于农民苦、农村穷,结果就是农业真危险。 农业兴,百业兴; 农村稳,天下稳; 农民富,国家富 单纯的农业问题是个经济学范畴 作为单纯经济问题的农业问题,其范围包括土壤耕作、作物生长和收获、家畜饲养以及农

3、产品加工等问题。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农业问题还包括科教兴农问题、农业工业协调发展问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业投入问题、农业信贷问题、农业工程学问题等等。单纯的农村问题是一个社会学范畴 在我国当代,单纯的农村问题也就是农村的种种社会问题,如,农村家庭关系问题;农村道德转型问题;农民移风易俗问题;农村民族宗教政策问题;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农村医疗卫生建设问题等等。农村的这些社会问题具有关联性,我们应当从整体上加以把握,通过揭示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找到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法。单纯的农民问题是一个政治学范畴 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主体,因此农民问题具有综合性。我国自秦朝以来,每一个政

4、权的兴衰存亡都与农民问题相关。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伟人无不同农民问题联系在一起。洪秀全是农民乌托邦政治的代表者和实践者,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是要推翻压在农民头上的千年封建帝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阐明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始于、也成于农民问题的解决。历史一再表明,只有正确地把握中国的农民问题,才能着手解决中国的其他现实问题。谁能富有成效地解决一个时代的农民问题,谁就能大大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他也就能成为中国的历史伟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单方面的研究、单方面的措施很难解决单方面的问题,“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成为研究对象才顺理成章地提上日程。任何一个“三农”具体问题都可

5、能具有农业、农村、农民的三个方面,它们牵一发而动全身,都会影响到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全局的发展,并且在解决的思路和操作上也必须从“三农”总体上着眼着手才能奏效,因而具有整体性和内在一致性的特征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三位一体,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侧面,是立足于国家大局和宏观长远发展而言的时代新范畴。实质是一个问题,即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问题。“三农”发展面临的十大难题: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增收难。 二是城乡产业发展差距扩大,农业发展难。 三是城乡规划建设差距扩大,农村建设难。 四是城乡劳动就业差距扩大,农民就业难。 五是城乡医疗卫生差距扩大,农民就医难。 六是城乡科教

6、事业差距扩大,农民求知难。 七是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扩大,农民养老难。 八是城乡精神文明差距扩大,农村进步难。 九是城乡公共财政差距扩大,农民减负难。 十是城乡公民权益差距扩大,农民维权难。 三农问题的由来: 建国前后:土地改革-农民群众耕者有其田-农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后经 集体化运动,社教运动(1963-1965)和文化大革命(1966-1976)等阶段,中国三农困境已经大致形成。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分田单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国三农困境才出现转折。改革的结果,一亩地粮食增加了两百多斤产量,既能满足家庭和集体经济的需要,也能满足国家和城市工业化的

7、需要;到了1984年,中国农民过上了历史上几乎最好的日子。中国经济也处于黄金增长时期。 80年代后期,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出现波动,通货膨胀和相互影响局势复杂,不仅让城市人感到不舒服,农民们更感到不适.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经济改革继续推进,国民经济重新起飞,城市的高速发展,支持了打工经济,一时民工成潮,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卖粮难也初步得到缓解。 但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逐渐感到财力不足,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全面推行分税制改革,此项改革使地方尤其是乡镇财政日益空虚;同时,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投入太少,乡村落后的基本公共设施也得靠对农民集资或摊派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再次凸显。三农问题

8、再次突出:农民负担加重,种田亏本,非农就业机会供给严重不足使打工成本迅速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城乡社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浮出水面; 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二 、三农问题的成因1.中国农业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 这是妨碍“三农”问题解决的基本客观原因。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淡水和矿产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和1/2。我国还被列为全球公认的14个水资源危机国家之一。全国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其中有463个县(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5亩。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一

9、方面是耕地面积正以每年平均约250万亩的速度减少(不包括退耕还林减少的部分),淡水资源在日益消耗,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农业资源在无情地减少;另一方面则是人口以每年15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 人多地少水不足2.固若金汤的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一个体系,农村一个体系; 农村主搞农业,城市发展工商业; 农民一套管理制度,非农居民一套管理制度; 城市社会主动、农村社会被动; 年境好了,城里人先享受,年境遭了,农村人先遭受。 -城乡分割的大致写照。离土不离乡, 务工在本乡; 离家弃农务工去它乡。 根在农村,身在城市,心在呼唤,灵魂在游荡, 3.沉重的税费侵蚀农民利益 “头税(农业税)轻,二税(提留)重,

10、三税(统筹、集资)四税(三乱”)无底洞”。这是2002年前中国农民负 担状况的深刻写照。 中国农民负担,分为合法负担、不合法负担两种。所谓合法负担,按原国务院减负办的解释,是指由省级(包括省级)以上政府部门发文收取的税费负担;不合法负担,指由省级(不包括省级)以下政府发文、或政府工作人员口头命令收取的各种费用,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种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农民的合法负担,一般都有省级以上政府部门的政策法规为背景。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三提五统、义务工、积累工、教育附加等税费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4.财政金融投入和支农力度”硬”不起来 据统计,欧美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开支,一般占总支出的20%-50

11、%。美国农民的收入有30%-60%来自于政策补贴。在金融方面,以美国为例,其农业投资的40%来自于银行贷款,政府为90%的农业贷款提供银行担保。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绝对量上看,财政支农资金在增长,如“九五”期间全国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是“八五”时期的1.92倍,但支农资金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却不断下降,1980年是12%,1990年是10%,2000年来大致维持在8%的水平。5.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弱质产业 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外国人。而在我国,一个劳动力连自己在内大致养活7个人 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最高的

12、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 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三农”问题(一)农业增效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工农差距呈扩大趋势供求关系逆转价格下跌、卖难:农产品增产不增收、优质难优价竞争格局变化国内市场竞争:国内大流通形成、区域分工未形成国际市场竞争:绿色壁垒、反倾销、劳工标准消费需求升级 消费结构:产需不对路消费需求:城市恩格尔系数下降、中等收入阶层未形成要素外流加剧物力:产品不等价交换、土地资源流失人力:优质农业劳动力转移财力:工农产品剪刀差、农业税收、金融资金、土地出让金(二)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 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

13、社区建设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社会事业落后 农村社会保障落后 农村环境建设落后(三)农民素质低下的问题更加突出 阶层差距呈扩大趋势工业化提升、城市化提速的趋势产业升级:农民素质不适应进城就业:非正规就业为主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趋势全球化:跨国投资、国际贸易企业技术进步加快: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促进社会结构优化的要求进城农民:难以成为安居乐业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年龄老化(四)后发区域落后的问题更加突出 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经济发展的要求更高了经济发展必须更多地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发展必需的要素供给紧张。 经济发展急需的科技和人才紧缺。

14、市场竞争的环境更加复杂.社会发展的任务更重了发展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 “三农”问题的解决更迫切了内部压力:协调发展的要求。缺乏工业和城市的带动。外部压力:缩小差距的要求。扶贫开发的任务更艰巨了贫困区域脱贫条件更差贫困农民脱贫能力更弱(五)农民相对贫困化的问题更加突出 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门槛抬高: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城市失业增加:就业竞争加剧农民素质下降:尚未转移的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城市正规就业难度加大,农民进城就业稳定性降低。正规部门用工需求:相对下降正规部门用工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就业日趋规范:正规部门用工意愿下降农产品需求约束加大。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