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真理的祭献同步素材 人教版第一册.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343648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真理的祭献同步素材 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真理的祭献同步素材 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真理的祭献同步素材 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真理的祭献同步素材 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 真理的祭献同步素材 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真理的祭献同步素材 人教版第一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真理的祭献同步素材 人教版第一册.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理的祭献 读海子黑夜的献诗真理的祭献 读海子黑夜的献诗 崔卫平 在现代,抒情诗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稀有元素。因为抒情是一种“自然流露”(华滋华斯),“流露”即意味着倒出、溢出,抒情诗本质上是这种赠送和给予。即便是面临各种混乱,它也具有能够凌驾或超越于种种混乱之上的一个本性,或者说源泉。源泉就是能源源不断地流出,抒情诗是在靠近源泉的地方并且为它所注满。一篇抒情诗或一个抒情诗人,都有它们自己的一个源泉,不断溯源而上而又顺流而下,便形成了抒情诗的所有活动。而现代人恰恰是源泉堵塞,是情感干涸和内心缺少水位,本雅明曾说:“波德莱尔面对的是读抒情诗很困难的读者。”中国的情况也越来越是这样。 海子是中国当代

2、最优秀的抒情诗人。纵览他洋洋大观的诗篇,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元素便是他的抒情。这也许是他本人没有意识问的。(在某处他曾表达过自己“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但不管他的本意如何,他的抒情的声音是他众多声音中最唆亮、最尖锐的一种,是他被传诵得最远的声音。他的源泉是什么?他从中汲取又从中释放的根源是什么?让我们通过他那些优秀的抒情诗中最优秀的一首来寻找它。 黑夜的献诗 -黑夜的女儿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取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埋得很深

3、 草叉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 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 也太荒凉,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 从黄昏飞入黑夜 黑夜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冈 上面是无边的天空 称之为“黑夜的诗,”将这首诗的身份表达得很清楚:“献” 是献出,是捐献捐赠,是将什么带到什么之前。这里暗示着一股涌泉的力量。实际上,人们祭献的对象也是人们从中汲取的那种东西,所赠之物正是从祭献对象身上分有的,因此,“祭献-倒出”的过程,也是一个返回、被纳的过程。祭献神是向着神的返回;而这同时也是神本身的溢出和自身返回。祭献是黑夜也返回到黑夜中,在黑夜的杯中吸饮,同时

4、是黑夜本身的涌起、涌现。“黑夜”与“黑暗”又不同,“黑夜”是有可能性的,它包含着闪闪发光的东西在内。副标题“献给黑夜的女儿”是一个小小的自身破坏,它把“献诗”庄重、神圣的含义引向不太庄重、非神圣的情诗。“女儿”是柔性的,小而具体的,在这个方向上可以使所捐之物更柔和、更真切,更像是从人的舌尖上涌出的。 “黑夜”是什么?黑夜不是白昼,它是白昼的背面,不为人们的目光所熟悉、所习惯。它令人感到陌生、神秘、捉摸不定。因而包含一种否定,意味着经由否定而分离出去的那种东西,是一个“它”。跟踪这个“它”的人,必定也是分离出去的,换句话来说,是在心灵、情感上经受了分离、分裂的人。没有一个内心和谐并与环境和谐的人

5、会首先选中黑夜。那些进人黑夜者是被驱入者,是一些漂泊的灵魂。因此,“黑夜”一旦被“说出”,某种残酷的心灵解体已经发生。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已经被分离出去的黑夜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它仍然是不安的,焦虑的,它还在运行,运转,寻找着自己的道路,尽管它实际上并没有路径可循。它只是飘。这一回它升往天空。但这是危险的。一方面,天空何其遥远,路途何其漫长,这几乎是一条自杀的道路。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忍受进一步的自身分离,上升即是脱离,脱离原来的地面,脱离刚刚安顿好的地方。沿着上升的道路,所留下的是一路带着余温的空缺。在这个意义上,上升即断裂。这种断裂的意味在一个“遮”字中充分呈现

6、了。“遮”是拦住,挡住,在这里是“一分为二”。它即是黑夜的断裂,也是光明的断裂,升起的黑夜将“光明的天空”分作两截。光明在这种分离中急速地下降,沿着刚才黑暗上升的道路滑下。如果把这个场面按一般说法称为光明和黑夜的交战的话,那么,在一阵无声而激烈的前沿上厮杀之后,空中出现的是一些黑的和白的断柄残剑,交战的双方同时遭到折断。上升亦是一种失败,上升的道路亦是失败的道路。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大地”是一个承纳,它原本具有承纳的含义。但这是“贵凉”的大地,并且是“丰收后的荒凉”,因丰收而显得更荒凉。在它上面,曾经上演过春华秋实的戏剧,曾经轰轰烈烈,富于绚丽的色彩,此时却已经失去了往日

7、的光彩,是被荒置的,寒冷的。它搏斗过,如今也已失败。因此,这么一个大地本身亦是不稳固的,是充满危机和焦虑的。它与荷尔德林的“大地”不同。荷尔德林的大地是“神性的大地”,是以神性作为它的内在尺度的,荷尔德林是在神性的大地上漫游和歌唱。海子的大地是自然的大地,是脆弱和无力自救的,或者毋宁说它是一个固体的黑夜,同样经历着难以弥合的分离,经历着没有归宿的漂泊。从上下文来看,“大地”的出现是在一开始上升之后的返回,是沿着与上升相反的方向进行回溯,回到地面、根基上来,但这个根基自身也是不牢固的,它仅是一个想象的、不可靠的虚假承纳。因而只有黑夜是永恒的,是目光所及唯一遇见的对象: “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第四

8、句是对第一句的强化和加深,语气上更尖锐、更突兀、更决断。尤其是“你内部”,让人感到防不胜防。从字面上看,它首先是对大地的一次猝不及防的深入和侵人,是大地瓦解的声音,但是又不仅仅是有关大地的。“你”在海子那里始终是个难读、难解的谜。“你”是谁?一个“它者”。然而这个“它者”不是身外的,它是从自身内部分离和分裂出去的,并且还在不断分离和分裂,不断令“我”本人也感到惊讶和陌生。“你内部”也可读作“内部的你”,是自己身体内“异样”的血。广而言之,“你”是所有那些从自身分离和分裂出去的东西,包括大地的,作者本人的,以及读者的。它突如其来的出现,其实也是早就等候在那里的。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遥远的路

9、程经过这里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你”的身份仍然是游移不定的,它的意义在于构成与“我”的对立,并且这是一种内部对立。第二小节的前两句,在继第一小节垂直方向上的升起和下降之后,出现了水平方向上的回流。实际上,它们是对于前面出现过的视觉场景的倒置,将它放到水平的视线上,也是对于它的重复和叠加,同样的危机仍然在上演。“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同样的漂泊,同样的徒劳,正如黑夜和天空一样。海子的心中总有两股相反的力且在拉倍,它们拚命地在争夺他,拥有他。他处于这两种力量的争斗、冲突之中,实际上,是处于激烈的自我冲突,自身分裂之中。对于个人来说,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无所归宿。一般的无所归宿或漂泊,作为个

10、人,仍然可能是完整的、统一的,他只是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而在这里,“身”和“命”本身即是分裂的,身首异处,哪怕在自己身上也找不到一个统一的东西。因此,漂泊不是漂泊在某条道路上或只身在漂泊,而是无数的“我”(也是无数的“你”)同时分散在所有的道路上,在同一时刻既“经过这里”,也经过那里,经过那些尚叫不出名字来的许多地方。哀痛出现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又回到了垂直的方向。此二句字面上简单、迅疾,它是重锤,是无名泪水的突然涌现。“天空一无所有”,这其中有一种撕心裂肺的东西。“天空”也是一个“根”,一个目光驻留的场所,而它归根结底是一场失败,那么,人的生命作为扎根在自己身上的东西,在它

11、的底部,也是一无所获,也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失败。人的命运就像天空的命运,仅仅是作为遥远的背景,仅仅是各种力量的消长、抵消和没有结局的转换,“一切死于中途”,海子在另一首叫做泪水的诗中写道。这里出现的场景是非常富于张力的:一边是高高在上、广大无边的“天空”,一边是飘泊在旅途中的小人影“我”,在这种紧张压力中,“我”的情感得到一次放射性的呈现。 接下来的部分,垂直在继续-海子即属于那种垂直生存、直上直下、不受世俗羁绊的人-不过这次彻底换了一个方向。不是以天空为中心,而是更深地投往大地,向着大地内部更深、更紧张地旋落。相同的事件在前面出现过,但这里扩至一倍。与上两小节主要以“上升”的主题相反,这里出现

12、的是“下降”的主题:天空被砍去,大地从其内部得到呈现。仿佛诗人一笔写下了两首诗,下面讲述的是另外一个故事。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取走了粮食取走了马留在地里的人埋得很深” 该小节的首句“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从结构上看,是向着开头的一次回复。这是海子常见的做法,采用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某句诗行,作为下面某一小节的开始。这种歌唱的形式,民歌中用得最普遍,古典音乐里叫做“水磨式推进”,哲学上又把它称之为“自我缠绕”,对海子来说,这是一种经济、简单的手法,可以将他往返的、放射性的痛苦得到一种限制和有节奏的表达。 “取走了”的这个“取”字,也是一种放射性的词素。“取”是“拿”,“拿走”,

13、并且是把原来放在某处、实在的或造成实在的东西拿走,把.从.里面取出来,而这东西本来是作为核心存放在那里,因而“取走”所造成的是空虚。“取走”是一种分裂。“取走了一年的收成”,“取走了粮食取走了马”,是大地的分裂,大地的痛苦。“取走”被“取”得远远的,分裂出去的东西再也不返回。大地被抽空了,抽干了,所谓“留在地里的人”,不过是为了更好地揭示这种抽空的存在,揭示被抽空之后所留下的空缺。他们是一些沉默,不会发声的影子,像回忆,痛苦的永远留在那里的记忆。 “埋得很深”意味着一股永远下坠的力量,仿佛黑暗的地心深处有一种吸引力,一种召唤,深不可测,深不见底,它是可怕的地狱、深渊,永远没有一个底部,永远不存

14、在一个依托,因此。也不存在走出它的可能。大地永远走不出自身,它是如此悲惨绝望,被取走而永远下沉是它永恒的宿命。 “草叉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也太荒凉,我在丰收中看回到了阎王的眼睛” 这是一处燃烧的内心火焰。“闪闪发亮”意味着有另外的东西,照见另外的东西。而它们只有用内在的眼睛才能够看见。“稻草堆在火上”烘托出了一个隐秘、暗藏密室。“谷仓”是海子经常爱用的一个比喻,它便是这样一种密室:它是封闭的,也可以说是囚禁的,但这种囚禁的内部意味着打开,密闭的同时意味着出行,黑暗聚集之处也正是光明升起的地方,如同种子的内部潜伏着一束光,肉体的深处埋藏着一个心灵,

15、子夜的前头正是光明的吐出。黑暗的谷仓是有可能性的,它太有可能性,它因痛苦而富有,又因富有而痛苦,即所谓“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然而既然是富有的,也可能是被剥夺的,既然是即将打开的,等待在它前面的,也可能是进一步的封闭的囚禁。闪电骤然升起,也意味着它倏忽熄灭。因此以“太丰收”一下子滑到“太荒凉”: “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丰收即是一种死亡,种子不过是一些小小的尸体,在任何生命之上,都凌驾着一个更大的意志-“阎王”,它掌管着一切生的生,死的死,生的死和死的生,在它面前,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其余一切都是徒劳,哪怕是内心的火焰,内心的光亮,它们未必不是一种盲目,是更深的埋葬,是埋葬得更彻底。“阎王”读起来有些生硬,正和他本身的出现是生硬的一样。海子的“阎王”是土地的主宰和归宿,一切从土里生长出来的东西都要复归到它那儿去,它是中国的靡菲斯脱。 至此出现的这四个小节是可以拦腰截成两段的,其中土地的故事比天空的故事更为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