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册《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文字素材1 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330743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生物下册《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文字素材1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文字素材1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文字素材1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文字素材1 北师大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生物下册《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文字素材1 北师大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下册《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文字素材1 北师大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下册《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文字素材1 北师大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数量平稳增长,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转变,为世界人口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中国人口政策功在千秋共和国的足迹1980年:计划生育好 国家统计局2008年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2下降到2008年的5.2;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22.2下降到2007年的20.1。这份报告还指出,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传统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模式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仅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而发达国家通常需要上

2、百年。人口增长步伐得到有效控制极大地缓解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就业压力(一)生育水平明显下降,实现了人口总量的平稳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降。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18.3下降到2007年的12.1,年均下降0.2个千分点(图1)。育龄妇女一般生育率由1981年的82.4下降到2007年的37.5,年均下降1.7个千分点。按1990年育龄妇女年龄结构进行标准化后,一般生育率由1981年的86.6下降到2007年的47.4,年均下降1.5个千分点。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出生率为1

3、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人口再生产类型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传统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模式转变。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这一历史性转变,速度快,时间短,仅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而发达国家通常需要上百年才能走完这一历程。随着出生率的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2.0下降到2007年的5.2,年均下降0.2个千分点。年末总人口由1978年的96259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32129万人,年均增长1.1%,比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的年均2.0%的增长速度下降了0.9个

4、百分点。自1987年起,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稳步下降趋势,2002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3以下,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又下降到6以下,我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时期。图1 1978-2007年我国年末总人口和人口出生率(二)人口增量不断减少,缓解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人口增速趋缓使人口增量不断减少。1979年至2007年我国年末总人口累计增加35870万人,平均每年净增1237万人。分阶段看,1979-1987年平均每年净增1449万人,1988-1997年减少到1433万人,1998-2007年进一步减少到850万人。2000年后,我国每年的净增

5、人口一直保持在800万人左右,且呈继续下降趋势,2007年的净增人口仅为681万人,又比上年少增加11万人。据估算,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使中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时间都推迟了4年,减轻了人口增长过快的压力。这期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22.2%下降到2007年的20.1%,中国人口年增长占世界人口年增长的比例也从1982年的18.4%下降到2007年的10.3%。中国人口增量的下降为世界人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人口增量的下降也使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人数明显减少,极大缓解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压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

6、的国家,目前,城镇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在1000万人以上,劳动力供大于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面临的矛盾。如果没有有效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至少还需要多解决4亿人的就业问题,这不仅会使就业供求矛盾更加尖锐,甚至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三)抚养比持续降低,减轻了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年上升,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由于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的迅速下降,使少儿抚养比和总抚养比都显著下降,极大减轻了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数据显示,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33.6%下降到2007年的19.4%,

7、年均下降0.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61.5%上升到2007年的72.5%,年均上升0.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4.9%上升到2007年的8.1%,年均上升0.1个百分点(表1)。人口少儿抚养比从1982年的54.6%下降到2007年的26.8%,下降幅度超过50%,年均下降1.1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从1982年的8.0%上升到2007年的11.2%,上升幅度为40%,年均上升0.1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速度远低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因此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口总抚养比从1982年的62.6%下降到2007年的38.

8、0%,下降幅度约为40%,年均下降1.0个百分点。2005年后,人口总抚养比一直保持在40%以下,即每5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不到2个少儿和老年人口,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期。这样的人口年龄结构不仅意味着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负担较轻,还意味着较高的储蓄率和较强的社会需求,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非常有利。表1 1982-2007年我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单位:%)年份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198233.661.54.9199027.766.75.6199127.766.36.0199227.666.26.2199327.266.76.2199427.066.66.419

9、9526.667.26.2199626.467.26.4199726.067.56.5199825.767.66.7199925.467.76.9200022.970.17.0200122.570.47.1200222.470.37.3200322.170.47.5200421.570.97.6200520.372.07.7200619.872.37.9200719.472.58.1人口素质明显改善,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劳动力资源 (一)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人口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我国人口总体健康状况有了极大改善。 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

10、。历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1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37.6,1990年下降到32.9,2000年又下降到28.4,平均每十年下降4.6个千分点。2005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24.3,比2000年下降了4.1个千分点,下降速度明显(表2)。 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1981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7.8岁,2005年提高到73.0岁,提高了5.2岁。其中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66.3岁提高到2005年的70.8岁,女性从69.3岁提高到75.3岁(表2)。200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7岁,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为65岁,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仅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表2

11、 1981-2005年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单位:,岁)年份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合计男女198137.667.866.369.3199032.968.666.870.5200028.471.469.673.3200524.373.070.875.3 (二)人均受教育年限大幅增加,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量增加,人口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1982年,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2年,相当于小学六年级水平,2007年提高到8.2年,比1982年整整提高了3年,已经达到初中三年级水平。受教育程度的性别

12、差距明显缩小。1982年,我国男性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2年,女性为4.2年,男性比女性多2.0年;2007年,男性人均受教育年限增长到8.7年,女性增长到7.7年,两性差距缩小到1.0年(表3)。表3 1982-2007年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单位:年)年份合计男女19825.26.24.219906.37.05.419956.77.46.020007.68.17.120068.08.57.520078.28.77.7 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整体提升了劳动力素质。我国1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07年的8.4年,提高了3.1年。其中男性从6.5年提高到9

13、.0年,提高了2.5年;女性从4.1年提高到7.8年,提高了3.7年。(三)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大幅上升,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涌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年来受高校扩招和各种成人教育迅速发展的影响,我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迅速增加。2007年底,我国总人口中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占12.6%,比1982年的6.6%增加了6.0个百分点;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占6.2%,比1982年的0.6%增加了5.6个百分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快速提升。1982-1990年,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0.6%提高到1.4%,年均增加0.1个百分点;1990-2000年从1.4%提高到3

14、.6%,年均增加0.2个百分点;2000-2007年从3.6%提高到6.2%,年均增加0.3个百分点(表4)。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涌现。2007年,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314万人,比1999年增加25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的比重为29.0%,比1999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增长较快,2007年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38.2%、21.6%和21.2%。表4 1982-2007年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单位:%)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198235.417.86.60.6199037.223.38.01.4199538.427.38.32.0200035.734.011.13.6200631.036.612.15.8200729.937.812.66.2- 7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