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中语文 1.1《英雄潇洒走苍穹》学案 语文版必修1.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322057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中语文 1.1《英雄潇洒走苍穹》学案 语文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1年高中语文 1.1《英雄潇洒走苍穹》学案 语文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1年高中语文 1.1《英雄潇洒走苍穹》学案 语文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1年高中语文 1.1《英雄潇洒走苍穹》学案 语文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年高中语文 1.1《英雄潇洒走苍穹》学案 语文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高中语文 1.1《英雄潇洒走苍穹》学案 语文版必修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英雄潇洒走苍穹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通讯的相关知识。2、准确、迅速捕捉课文内的基本信息。3、学习杨利伟的刻苦精神。【学习重点】了解通讯的相关知识。【学习难点】准确、迅速捕捉课文内的基本信息。【学习过程】一、了解通讯的相关知识通讯分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人物通讯以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事件通讯以典型事件反映社会风尚或群体的精神风貌。学写通讯,要注意事实具体、真实,选材要集中表现主题,可以有适当的抒情议论,能集中表现主题的细节也应采用。学习写通讯,首先要注意积累素材。为了保证事例的真实要注意实地采访,采访的对象除了当事人,还应包括与事件相关的领导、群众。其次,根据材料思考可以表现什么样的主

2、题,然后围绕主题选材组材,按写通讯的要求整理成篇。二、预习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充沛 绥中 磐石 烧灼 默契明确:充沛(pi) 绥中(su) 磐石(pn) 烧灼(zhu) 默契(q)三、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1、概括每一个小标题下文字的主要意思。(可用文中原话,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提示:第一个小标题“一连串的满分记录”下的主要内容:不足800字的文字,叙述了杨利伟从“十八岁”入招“飞行员”,到被“选定”“执行飞行任务”的二十年间的历程。杨利伟经过自己刻苦的努力,终于成为“首飞航天员梯队”中综合成绩最优秀的一个。第二个小标题“突然,他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下的主要内容:在太空中,杨利伟遇到种

3、种困难,凭借平时良好的训练、自己顽强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艰险,也战胜了自己”。第三个小标题“师长,让你说中了,现在我就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下的主要内容:杨利伟努力完成关于业务、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准备,训练思想和顽强的意志力,为飞天做好了充足的准备。2、结合小标题的内容具体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作者写了杨利伟飞天前的优异表现、飞天时圆满完成任务、飞天前他的刻苦训练,主要表现了杨利伟作为一名英雄,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有无坚不摧的毅力,也正是因为这种境界、这种毅力,他才能在飞天的险境中,顺畅地“调动”“意志力”。3、杨利伟在太空遇到了什么危险?他又是怎样克服的?明确:遇到的危险:(1)由于失重

4、而有可能出现的“空间运动病”。(2)飞船返回穿越“黑障”而出现的“超重”,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难与停止,意志丧失。如何克服的:面对“失重”,杨利伟“调动”“意志力”,对“环境束缚”加以“抵抗”,“强迫”自己“设想”是坐在“模拟器”上;面对“黑障”而产生的“超重”现象,杨利伟努力“调整呼吸和力量”,予以对抗。4、本篇通讯的题目为“英雄潇洒走苍穹”,说说“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地面上做了哪些准备,才做到“潇洒走苍穹”的。提示:两大方面准备。一是关于思想和意志力的训练准备是如何进行的;一是关于业务、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训练准备是怎样完成的。文章的三个小标题下都有相关内容,学生只要能总结出两个方面即可。五、合作探

5、究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以自己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尊敬,同时也让全世界为之瞩目。那么,我们当代中学生能够学习到英雄的什么精神呢?谈谈你的看法。【补充资料】在华夏飞天之梦即将成为现实的时候,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航天事业所走过的历程。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

6、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最早的领导机构(由航空主管部门代管)。同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了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钱学森等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了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 “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1958年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同年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在甘肃酒泉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标志着中国航

7、天第一个自主发射基地的诞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从此,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研制航天运载火箭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继1962年3月21日首次试验失败之后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19651972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8、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立项研制。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专门负责研制各类人造卫星。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1月30日,中国研制的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使中国具备了发射中低轨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甘肃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由“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美妙的“东方红”乐曲首次响彻在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1957年10月4日)

9、、美国(1958年1月31日)、法国(1965年11月26日)和日本(1970年2月11日)之后,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此后又陆续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三号”、“实践四号”和“实践五号”,大大推进了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当月29日返回地面。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人造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

10、量船的国家。此后又先后建成了“远望”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发射高轨道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这是中国第一次一箭多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4月16日,卫星成功地定

11、点于东经125o赤道上空。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测控和准确定点等技术。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实用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2月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卫星通信技术由试验阶段进入了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发射服务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截至目前,中国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开始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至今,“神舟”号飞船已分别于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2002年12月29日成功进行了四次无人试验发射,首次载人航天、实现中国人“飞天”梦想的夙愿指日可待。- 4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