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三数学高考二轮专题: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321034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高三数学高考二轮专题: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高三数学高考二轮专题: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高三数学高考二轮专题: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0高三数学高考二轮专题: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0高三数学高考二轮专题: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高三数学高考二轮专题: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高三数学高考二轮专题: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一、复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并能灵活运用,训练和强化学生见题相图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图、作图、用图和数与形联想、转化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进一步熟练掌握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及常见曲线的代数特征。二、重难点:熟练掌握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及常见曲线的代数特征,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探析归纳,强化运用。四、课时安排:共计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谈新课标考纲要求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数”与“形”结合,相互渗透,把代数式的精确刻划与几何图形的直观描述相结合,使代数问题、几

2、何问题相互转化,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 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充分考查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意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结合,来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 运用这一数学思想,要熟练掌握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及常见曲线的代数特征 (二)、重难点归纳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应注意以下数与形的转化 (1)集合的运算及韦恩图(2)函数及其图象(3)数列通项及求和公式的函数特征及函数图象(4)方程(多指二元方程)及方程的曲线以形助数常用的有 借助数轴;借助函数图象;借助单位圆;借助数式的结构特征;借助于解析几何方法 以数助形常用的有 借助于几何轨迹所遵

3、循的数量关系;借助于运算结果与几何定理的结合 (三)、考点整合:考点一:以数助形与以形助数:(学生阅读二轮复资P66考点一内容,教师讲评)整合训练:(2009年全国卷)复资P67中1考点二:代数问题几何化与几何问题代数化:(学生阅读二轮复资P67考点二内容,教师讲评)整合训练:复资P67中2考点三:数形结合解决广泛的数学问题: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的相关问题:数形结合的思想应用广泛,高考试题对数形结合的考查主要涉及:1、考查集合及其运算问题(韦恩图与数轴)。2、考查用函数图像解决有关问题(如方程、不等式、函数的有关性质等)。3、考查运用向量解决有关问题。4、考查三角函数的图像及其应用。5、解析几何

4、、立体几何中的数形结合。整合训练:复资P67中2(四)、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设A=x2xa,B=yy=2x+3,且xA,C=zz=x2,且xA ,若C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命题意图 本题借助数形结合,考查有关集合关系运算的题目 知识依托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依靠一元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值域求法确定集合C 进而将CB用不等式这一数学语言加以转化 错解分析 考生在确定z=x2,x2,a的值域是易出错,不能分类而论 巧妙观察图象将是上策 不能漏掉a2这一种特殊情形 技巧与方法 解决集合问题首先看清元素究竟是什么,然后再把集合语言“翻译”为一般的数学语言,进而分析条件与结论特点,再将其转化为图形语言,

5、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 解析 y=2x+3在2, a上是增函数1y2a+3,即B=y1y2a+3作出z=x2的图象,该函数定义域右端点x=a有三种不同的位置情况如下 当2a0时,a2z4即C=za2z4要使CB,必须且只须2a+34得a与2a0矛盾 当0a2时,0z4即C=z0z4,要使CB,由图可知 必须且只需解得a2当a2时,0za2,即C=z0za2,要使CB必须且只需解得2a3当a2时,A=此时B=C=,则CB成立 综上所述,a的取值范围是(,2),3 例2、已知acos+bsin=c, acos+bsin=c(ab0,k, kZ)求证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数学代数式几何意义的转换

6、能力 知识依托 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由条件式的结构联想到直线方程 进而由A、B两点坐标特点知其在单位圆上 错解分析 考生不易联想到条件式的几何意义,是为瓶颈之一 如何巧妙利用其几何意义是为瓶颈之二 技巧与方法 善于发现条件的几何意义,还要根据图形的性质分析清楚结论的几何意义,这样才能巧用数形结合方法完成解题 证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cos,sin)与点B(cos,sin)是直线l:ax+by=c与单位圆x2+y2=1的两个交点如图 从而 AB2=(coscos)2+(sinsin)2=22cos()又单位圆的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由平面几何知识知OA2(AB)2=d2即 例3、曲线y=1+

7、(2x2)与直线y=r(x2)+4有两个交点时,实数r的取值范围 解析 方程y=1+的曲线为半圆,y=r(x2)+4为过(2,4)的直线 答案 (例4、设f(x)=x22ax+2,当x1,+)时,f(x)a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 由f(x)a,在1,+)上恒成立x22ax+2a0在1,+)上恒成立 考查函数g(x)=x22ax+2a的图象在1,+时位于x轴上方 如图两种情况 不等式的成立条件是 (1)=4a24(2a)0a(2,1)(2)a(3,2,综上所述a(3,1) 解法二 由f(x)ax2+2a(2x+1)令y1=x2+2,y2=a(2x+1),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两个函数的图象

8、如图满足条件的直线l位于l1与l2之间,而直线l1、l2对应的a值(即直线的斜率)分别为1,3,故直线l对应的a(3,1) (五)、学生巩固练习 1 方程sin(x)=x的实数解的个数是( )A 2 B 3 C 4 D 以上均不对2 已知f(x)=(xa)(xb)2(其中ab,且、是方程f(x)=0的两根(,则实数a、b、的大小关系为( )A ab B abC ab D ab3(4cos+32t)2+(3sin1+2t)2,(、t为参数)的最大值是 4 已知集合A=x5x,B=xx2axxa,当AB时,则a的取值范围是 5 设关于x的方程sinx+cosx+a=0在(0,)内有相异解、 (1)

9、求a的取值范围;(2)求tan(+)的值 6 设A=(x,y)y=,a0,B=(x,y)(x1)2+(y)2=a2,a0,且AB,求a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7 已知A(1,1)为椭圆=1内一点,F1为椭圆左焦点,P为椭圆上一动点 求PF1+PA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8 把一个长、宽、高分别为25 cm、20 cm、5 cm的长方体木盒从一个正方形窗口穿过,那么正方形窗口的边长至少应为多少?参考答案 1 解析 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y1=sin(x)与y2=x的图象如图 答案 B2 解析 a,b是方程g(x)=(xa)(xb)=0的两根,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f(x)、g(x)的图象如图所示 3 解析 联想

10、到距离公式,两点坐标为A(4cos,3sin),B(2t3,12t)点A的几何图形是椭圆,点B表示直线 考虑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 答案 4 解析 解得A=xx9或x3,B=x(xa)(x1)0,画数轴可得 答案 a35 解 作出y=sin(x+)(x(0,)及y=的图象,知当1且时,曲线与直线有两个交点,故a(2,)(,2) 把sin+cos=a,sin+cos=a相减得tan,故tan(+)=3 6 解 集合A中的元素构成的图形是以原点O为圆心,a为半径的半圆;集合B中的元素是以点O(1,)为圆心,a为半径的圆 如图所示 AB,半圆O和圆O有公共点 显然当半圆O和圆O外切时,a最小a+a

11、=OO=2,amin=22当半圆O与圆O内切时,半圆O的半径最大,即a最大 此时aa=OO=2,amax=2+2 7 解 由可知a=3,b=,c=2,左焦点F1(2,0),右焦点F2(2,0) 由椭圆定义,PF1=2aPF2=6PF2,PF1+PA=6PF2+PA=6+PAPF2如图 由PAPF2AF2=知PAPF2 当P在AF2延长线上的P2处时,取右“=”号;当P在AF2的反向延长线的P1处时,取左“=”号 即PAPF2的最大、最小值分别为, 于是PF1+PA的最大值是6+,最小值是6 8 解 本题实际上是求正方形窗口边长最小值 由于长方体各个面中宽和高所在的面的边长最小,所以应由这个面对称地穿过窗口才能使正方形窗口边长尽量地小 如图 设AE=x,BE=y,则有AE=AH=CF=CG=x,BE=BF=DG=DH=y (六)、小结反思:1、数形结合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将抽象数学问题具体化、准确化、形象化。我们用好数形结合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准确的理解数学问题。2、数学结合主要应用于:函数、三角、集合、立几、解几、向量、不等式等。3、是否选择应用数形结合的原则是:是否有利于解决问题,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七)、作业:完成二轮复资课时作业。六、教学反思: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