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茶陵县世纪星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318175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茶陵县世纪星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湖南省茶陵县世纪星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湖南省茶陵县世纪星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湖南省茶陵县世纪星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湖南省茶陵县世纪星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茶陵县世纪星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茶陵县世纪星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两章课 题孟子两章主 备 人陈春云备课时间周星期第 课时备课组长签名考研组长签名教学内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个性化备课教来源:学科网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 2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观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一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2讨论点拨法 3小组竞赛法 4比较阅读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

2、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观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一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过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新课:从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胜利),和唐太宗李世民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话中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背诵本文,积累名言警句。把握作者观点,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关系,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三、自学自测:(一)相关资料:1、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4、。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二)研读课文 品味赏析1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学生梳通文意,小组讨论,质疑解惑。教师针对共性问题、重要知识点统一强调,内容如下:(1)通假字亲戚畔之(“畔”通

5、“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池非不深(护城河。今指水塘)(3)一词多义1、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代词) 多助之至(到) 亲戚之所畔(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限制、名作动:巩固、形作动:威慑、形作动)(4)翻译下列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

6、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三)、叫学生翻译课文:(四)、学生交流展示小组交流,互学,代表上台展示,纠错质疑。五、讨论答疑: 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本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治国之道,实际就是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天下顺之”和“多助”,施行仁政,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本篇主要

7、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最后再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

8、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从道理上论证了中心论点。六、课堂小结: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中需要“人和类推 域民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结论 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七、当堂达标:1本文的论点是( )2表明战争三要素的句子( )3解释黑体字亲戚畔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池非不深4、翻译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入新课: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来是鹿和狼共存的, 为保护鹿不

9、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和平安乐的环境中的鹿,悠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也许今天孟子的这篇文章会帮我们找到答案。二、明确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观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词类活用词、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等。2、背诵本文,积累名言警句。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三、自学自测研读课文 品味赏析1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学生梳通文意,小组讨

10、论,质疑解惑。教师针对共性问题、重要知识点统一强调,内容如下:(一)、读准加粗字的音畎亩()傅说()胶鬲()空乏() (二)、通假字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衡:hng通“横”,梗塞,指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通“弼”,辅弼。 (三)、词类活用词(1)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5)行拂乱其所为(使.受到阻挠)(2)劳其筋骨(使.劳累) (6)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3)饿其体肤(使.饥饿) (7)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 (4)空乏其身(使.穷困缺乏)(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在国内、在国外)(四)、古今异义词:(1)举于版筑

11、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2)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样,这个;今义:判断动词)(五)、一词多义词 (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3)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4)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四、讨论答疑。、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

12、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