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3310625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5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PPT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 包括子宫 输卵管 卵巢 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的炎症 即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炎症的总称 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 输卵管炎 输卵管卵巢脓肿 盆腔腹膜炎 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 慢性盆腔炎 的术语并不恰当 称其为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更为恰当 主要原因在于 慢性盆腔炎的概念比较模糊 慢性盆腔炎组织中常常找不到病原体 而为组织增生 粘连 痰痕形成的后遗改变 过去认为的慢性盆腔炎的再次发作 病灶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 实际是又一次的盆腔感染 过去对慢性盆腔炎的描述 目前最新的研究认为是急性盆腔炎性疾病的后遗症 急性盆腔炎多发于产后 流产后 剖宫

2、产后 以及妇科手术后 细菌进入创面感染而得病 发病可局限于一个部位 或累及几个部位 甚至整个盆腔脏器 若急性盆腔炎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则可由于盆腔粘连 输卵管阻塞 导致一系列遗留病变 如不孕 输卵管妊娠 慢性盆腔痛 炎症反复发作等后遗症 主要改变为组织破坏 广泛粘连 增生及瘫痕形成 即过去所称的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引起异位妊娠及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 慢性盆腔炎虽不危及患者的生命 但因长期下腹疼痛坠胀 腰骸酸痛 不耐劳累 异位妊娠或不孕 性生活不适或疼痛等症状 使患者痛苦 焦虑 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 常有不肯服药之人和不能服药之证 而患者也往往对口服黑 苦 涩

3、的中药汤剂有畏难情绪 非不得已绝不轻易服用 这在客观上影响了中药内治法的作用 也恰恰给予了中药内病外治法施展本领的机会 中医外治法即是运用非口服药物的方法 通过刺激经络 穴位 皮肤 粘膜 肌肉 筋骨等以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传统医学疗法 泛指非内服药物之外 所用施术于体表或以药物 器具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 包括肛门 阴道 鼻腔 耳道以日光浴 沙疗 蜡疗 水疗 薰洗等物理 化学疗法 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中医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渐发展建立起慢性盆腔炎中医药内病外治的研究进展来的具有特色的医疗方法 内病外治发展并形成中医独立的学科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内经 及 五十二病方 这两部医著中已有比较

4、详尽的记载 在公元前二世纪 我国医学典籍 内经 中就有记载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指出 内者内治 外者外治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 载 其有邪者 渍形以为汗 即用药物熏蒸 浸浴等治法 取汗以法其邪 此书多处提出药物熏蒸 渍形 熨引 包括药熨 汤熨 酒熨 葱熨 土熨等 西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 五十二病方 是秦或战国时期的遗文 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方 其中就有熏 浴 洒 敷 涂 熨等多种外治方法 载方283首 其中敷方70余首 占全书的四分之一 一起出土的另一部 杂疗方 中有一壮阴方 以阴道坐药为主 用以激发和增强女性性功能 这是最早的关于外治法在妇科中应用的记载 张仲景撰写 伤寒杂病论 时 已总结有针 灸

5、 温 烙 熨 药摩 坐药 洗浴 润导 浸足 灌耳 人工呼吸等等外治法与外治技术 金匾要略 创立了多种药物外治法和外治方 运用外用药物治疗妇科疾病 如妇科宫寒 带下病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中药外治发展越来越迅速 出现了关于中医外治的专著及外治理论体系 急救广生集 是清 嘉庆十年程鹅程所撰 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部外治专著 存方1500余首 计收病种400余种 我国较有影响的外治法专著是吴尚先1864年编撰的 理渝骄文 提出 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外治必如内治者 先求其本 等一系列外治法思想 并指出 内病外取 须分三焦论治 提出了 三部应三法 的外治体系 即 上用嚏

6、 中用填 下用坐 由此可见 外治亦需辩明部位 病机标本缓急 辨证施治 综上所述 祖国医学自古以来 很重视内病外治的应用 并不断总结 提高 发展 历年来 内病外治屡建奇效 但就其药物的吸收途径而言 汤液由口入 重在取其味 外治通过其表 重在其气 所谓 以气相感 亦即药物由肌肤孔窍的吸收 通过经络的运行传导 以达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妇科外治法沿革 黄帝内经 使中医妇科初具雏形 产生了 白酒和桂以涂风中与血脉 等外治方法 五十二病方 在外治方面已有熏 烫 洗等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 首次记录了妇科坐药及外治法 并详细的描述了冲洗药物 坐药的制作 使用方法 隋唐时期 脐疗已受到足够重视

7、和应用 产生了如浓醋渍面部治疗产后血晕的应急方法 晚唐 经效产宝 外敷乳病的内容很丰富 宋代 妇人大全良方 广泛的应用 下病上取 如塞鼻 吹药入鼻的方法治疗 宫冷不孕 明代在外治方面大部分记录前人之方法 如载复方贴脐治转胞 蓖麻子研敷贴百会穴配合贴足心矫正胎位等 清代妇科名家辈出 沈金鳌的 妇科玉尺 中指出 血癥 的纳药方法是对妇科生殖器肿瘤的辅助治疗作用 察其阴阳 审其虚实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亦即为内治之药 所异者 法耳 虽治在外 无殊治在内也 中药外治 由于作用部位不同 其吸收途径与机理亦有所别 临床常见的有三种途径 即经络传导 皮肤透入和粘膜吸收 经络传导 经络是人体组织的重要

8、组成部分 是沟通表里 上下的一个独特系统 外与皮肤肌膝相连 内与五脏六腑相接 用中药外敷有关穴位 即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经络传导 使药物充分发挥其功效 有关中药外治 经络穴位通常采用阿是穴 神厥穴或循经取穴法 皮肤透入 中医经皮肤给药的方法很多 如敷 贴 燕 蒸 洗 浴等 一般药物若能通过表皮 都容易从真皮吸收到人体内 皮肤给药 其最大优点是 避免药物对胃肠道与肝脏等的损害 同时也避免了胃肠道与肝脏对药物的影响 从而提高了药物利用度 内服药必经肝脏解毒 而且药物经过消化系统后对治疗活性成分 也总会有些破坏 而内病外治法可以不经胃肠道的破坏 不经过肝脏的 首过效应 避免了肝脏的受毒和解毒过程 也

9、保证了药物治疗活性成分不被损失 而且 药物在皮肤间层还有储存作用 使药物浓度曲线平缓 避免了 峰谷现象 且能较长时间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起到缓释作用 粘膜吸收 从口 眼 鼻及前 后二阴给药 多从粘膜吸收 妇科应用的方法包括喷雾 塞肛 阴道坐药 灌肠等 内病外治与中药的性能 气 味 归经密切相关 中药外用制剂多为复方 且多用辛辣芳香 气味浓烈的窜透性药物和活血化疲力强的药物 促进透皮和疏通经络 脏腑 所谓 假猛药 生药 香药率群药 开结行滞 直达病所 这是中药内病外治的理论依据 内病外治法大体可归为药物外敷法 针灸 按摩 熏洗等 以及近年来逐渐出现的灌肠 离子导入 微波 红外线治疗等新型治疗

10、方法 在外治手法上有敷 熏 洗 浸 擦 灸等十九种 理想外治法应符合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适当剂量的药物以规定速度转入体循环 能把药物准确地送到靶组织 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作用点 药物作用应在必要时间内持续 应用于妇科的中医外治法的种类有如下几类 作用于瑜穴的外治法 脐疗法 针刺疗法 药物灸法等等 作用于体表特定面的外治法 外敷法 薄贴法 坐药法 熏洗法等等 其他外治法 中药离子透入法 磁疗 超声透入法等等 直肠给药皮肤用药 塌渍 敷贴 穴位疗法 穴位注射 穴位埋线 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物理疗法 盆腔炎常用外治法 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疗法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 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

11、临床给药技术 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直肠给药疗法即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 选择适当的中药水煎后注入直肠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采用侧卧位 用小垫枕将臀部抬高1Ocm 用一次性导尿管连接100ml注射器 抽取中药液100 150ml 药液温度保持39 42 将导尿管轻轻插入直肠10 15cm 缓缓注入药液 或将药液装入输液瓶 接上输液管 拔去头皮针 接上一次性导尿管 PVC管 通过直肠滴注给药 同时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嘱其尽可能保留药液 药液在直肠内保留4 6h疗效最佳 直肠给药优点 治疗过程方便快捷 减少痛苦 依从性良好 药物不经过胃和小肠 避免了酸 碱 消化酶对

12、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 减轻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 同时这种疗法使药物70 通过直肠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 直接进入大循环 也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 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 直肠给药与静脉输入给药疗效及显效速度无明显差异 而直肠给药的生物利用率是口服给药的两倍 直肠给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是口服给药利用度的12倍 微观检测方面表明 以温经化瘀益气组方的灌肠药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改善 系药物改善血液的理化性质 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促进炎性病灶的消退及增生性病变的软化和吸收的结果 注意事项 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 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灌肠前让病人

13、排空大便 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 41 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 腹痛加剧 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 产生强烈便意 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 吸收少 效果差 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 注入药液速度不宜过快 并且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l 可在晚间睡前灌肠 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 以提高疗效 皮肤给药 皮肤给药外敷下腹部是借药物的发散走窜及穿透力由腧穴透入肌肤 再经过经络的传递使药物发挥 从外治内 直达病所 的功能 可使下腹部毛细血管扩张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盆腔组织营养状况 提高新陈代谢 有利于炎症吸收和消散 贴敷法 贴敷法是将外治用药的水剂或制成的散剂 膏剂

14、糊剂 直接或用无菌纱布贴敷于患处 取得治疗作用的方法 药物组成 川椒 细辛操作方法 将药物研成细末 用蜂蜜调成糊状 每取蚕豆大药糊 置于l 1 5cm敷料中间敷贴穴上 配合TDP治疗效果更佳 常用穴位 神阙穴 关元 气海 双子宫等 适应症 适用于盆腔炎寒凝血瘀 宫寒不孕 寒凝痛经等病证 早在古代就有塌疗和渍疗之说 将饱含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敷于患处谓之塌 将患处浸泡于药液之中谓之渍 两种方法相合而成塌渍法 中药塌渍是通过中药离子的渗透 使玄府洞开 药的有效成分从毛窍而入 疏通经络 消瘀散结 透达脏腑而显效 塌渍疗法 三七9g 江阴天江药业 虎杖45g 江阴天江药业 血竭粉5g 北京同仁堂 用法 将

15、以上三味药用生理盐水调成糊状 于月经干净3天 开始塌于神阙 小腹及少腹处 面积约8X10cm2 厚约0 3cm 覆以纱布块及保鲜膜 1次 天 2小时 次 12天为一疗程 一般持续3个疗程 中药封包热熨 药物组成 吴茱萸 小茴香 蒲黄 五灵脂 元胡 香附 腌渍盐等 操作方法 上述药物纳入布袋中封好 置入微波炉高火转6 8分钟 每2分钟翻转布袋1次 覆于下腹部熨烫 治疗过程中药包与皮肤之间垫毛巾数层 以患者耐受力为度 避免烫伤 适应症 盆腔炎 痛经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按照穴位的治疗和药物的药理作用 将适量的药液注入穴位 压痛点或反应点中 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刺激经络 穴

16、位 以充分发挥经穴和药物对疾病与人体的综合效用 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 常用穴位 子宫穴 八髎穴 关元 气海 三阴交 水道 阴陵泉 足三里等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每次取2 5对穴 皮肤常规消毒 取5ml注射器抽取药液 在穴位上斜刺约10 15mm 缓慢提插至有针感 抽吸针筒无回血后 注入药液 每穴注入药液0 5 1ml 每日一次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属中医针灸浅刺法 留针 植针术和近代组织埋藏法相结合的结晶 以线代针 利用羊肠线在穴位内分解 液化 吸收的过程中对穴位产生的刺激 起到更为强烈 持久的 长效针感 效应 延长了对经穴的有效刺激时间和增强了刺激效果 从而更能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防御机能 具有调整脏腑 平衡阴阳 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补虚泻实 扶正祛邪作用 临床适应症广 其操作简便 维持时间长 就诊次数少 埋线对穴位产生的生理 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 日或更长时间 其刺激感应维持时间是任何针刺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 疾病痊愈差 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 具有其独特的临床实用价值 取穴 主穴 肾俞 关元俞 子宫 腰阳关 关元 气海 配穴 气滞血瘀证加中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