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课件祛暑治风已修改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3309626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PPT 页数:277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课件祛暑治风已修改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7页
新教材课件祛暑治风已修改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7页
新教材课件祛暑治风已修改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7页
新教材课件祛暑治风已修改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7页
新教材课件祛暑治风已修改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课件祛暑治风已修改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课件祛暑治风已修改PPT课件(2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祛暑剂 目的要求 1 熟悉祛暑剂的概念 适应范围 组方配伍规律及使用注意 2 掌握香薷散 3 熟悉清暑益气汤 4 了解清络饮 六一散 桂苓甘露饮 教学内容 一 概述1 定义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 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 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 统称祛暑剂 2 适应范围暑病 夏月感受暑邪所致的病证 3 暑病的治法及祛暑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5 夏月贪凉 感受风寒 配发汗散寒之品 如香薷等 1 常以祛暑药为主组方 如西瓜翠衣 鲜扁豆花 荷梗 滑石 香薷等 2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常配清热药 如银花 连翘 石膏 竹叶 黄连 知母等 3 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 常配益气养阴生津药 如西洋参 太子参或党参 麦冬 石

2、斛等 4 暑多夹湿 常配祛湿之品 如滑石 泽泻 茯苓 猪苓 厚朴等 4 使用注意宜辨清暑病本证与兼夹证的轻重主次 尤其是夹湿者 宜辨清暑与湿的轻重 如暑重湿轻者 则湿易从火化 祛湿之品不宜过于温燥 以免助热伤津 若湿重而暑轻者 甘寒之品又当慎用 以免阴柔碍湿 香薷散 主治证病机 夏月 乘凉露卧 外感风寒风寒束表 腠理郁闭 恶寒发热 无汗头重身痛 脉浮 过饮生冷湿滞脾胃 升降失职 吐泻 湿阻气机 腹痛 胸脘痞闷 寒湿内停 苔白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治法 解表散寒 祛暑化湿 方药配伍 君 香薷 解表散寒 祛暑化湿 臣 厚朴 行气化湿 消痞解闷并使气行而湿化 佐 白扁豆 健脾和中 渗湿消暑 使 酒

3、温经通脉以助散寒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临床运用 1 本方是夏月乘凉饮冷 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的常用方剂 以恶寒发热 头重身痛 无汗 胸闷 苔白腻 脉浮为证治要点 2 若里湿化热 见舌苔黄腻 加黄连以清热燥湿 四物香薷饮 3 若湿盛于里 泻泄较重 加茯苓 甘草以利湿和中 五物香薷饮 4 若吐泻伤津 两腿转筋 再加木瓜芳香化湿 舒筋通络 六物香薷饮 5 素体脾虚 中气不足者 见肢倦乏力 六物香薷饮中再加人参 黄芪 白术 橘红以益气健脾燥湿 十味香薷饮 6 吴鞠通在 温病条辨 中以鲜扁豆花易扁豆 加银花 连翘以清透上焦之暑热 新加香薷饮 功能祛暑解表 清热化湿 主治暑温夹湿 外感于寒 使用注意 凡暑病见

4、汗出 或属暑热者忌用 清暑益气汤 主治证病机 暑热内侵 身热汗多 心烦暑热内侵小便短赤 脉数耗气伤津暑热伤津 口渴 舌红少津暑伤元气 体倦少气 精神不振 脉虚 治法 清热解暑以祛邪 益气生津以扶正固本 暑热气津两伤证 方药配伍 君 西瓜翠衣 清热解暑 生津解渴西洋参 益气生津 养阴清热臣 荷梗 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石斛 麦冬 助西洋参养阴清热佐 黄连 清热泻火知母 清热滋阴助清热祛暑之力竹叶 清热除烦佐使 甘草 粳米 益胃和中 防寒凉伤胃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运用 本方用于夏月感暑 伤津耗气之证 临床以体倦少气 口渴汗多 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暑病挟湿者不宜使用 方中含有滋腻之品 同名方鉴别 温热经纬

5、 清暑益气汤 脾胃论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 重在清暑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耗气伤津证 清暑生津力弱 重在益气健脾祛湿 主治脾胃元气素虚 伤于暑湿之证 第六章温里剂 目的要求 1 熟悉温里剂的概念 适应范围 分类 组方配伍规律及使用注意事项 2 掌握理中丸 小建中汤 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阳和汤 3 熟悉吴茱萸汤 4 了解回阳救急汤 一 概述1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 具有温里助阳 散寒通脉等作用 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统称温里剂 里寒证 阴寒之邪 在脏腑经络所致之病证 中焦虚寒证阳衰阴盛证亡阳虚脱证寒凝经脉证 3 分类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2 适应证 1 温中祛寒 中焦 脾胃 虚寒证 脘腹疼

6、痛 肢体倦怠手足不温 呕吐下利不思饮食 口淡不渴脉象沉迟或沉细无力 温中祛寒药配伍益气健脾药 2 回阳救逆 阳气衰微 阴寒内盛甚致阴盛格阳或戴阳或亡阳虚脱 四肢厥逆 精神萎靡恶寒踡卧 下利清谷甚或大汗淋漓 头晕气短 脉微细或欲绝 以大辛大热之品为主组方亡阳虚脱者配人参益气救脱 3 温经散寒 阳虚血弱寒凝经脉 手足厥寒肢体疼痛阴疽 温经散寒药配伍温阳补血通脉药 4 组方配伍要点 温热药 祛寒 配伍温补阳气药 补虚 因为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阳虚则阴盛 阴盛则生寒 5 使用注意事项 1 辨清里寒证的真假 真热假寒证忌用 2 素体阴虚或失血者宜慎用 3 因人 因时 因地制宜 以调整温里剂的剂量 4

7、阴寒太盛 服药出现拒药现象者 宜配伍反佐 理中丸 君 干姜 温中祛寒 扶阳抑阴 臣 人参 补气健脾 强壮脾胃 佐 白术 健脾燥湿 以助运化 佐使 炙甘草 益气健脾 合干姜温补脾阳 调和诸药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方药配伍 配伍特点 温 补 燥结合 温以祛中焦之寒 补能益脾胃之气 燥能祛中焦之湿 以助健运 服法特点 服汤后 如食顷 饮热粥一升余 以助温中祛寒之力 并有养胃和中之功 主治证病机 脾胃虚寒 运化失职升降失常 脘腹疼痛 吐 利 不欲饮食 脾阳虚不能统血 阳虚失血 生化乏源 土不荣木肝失所养 虚风内动 小儿慢惊风 慢脾风属虚寒 水津不化 脾不摄涎 喜唾涎沫 阴寒之邪上乘胸中阳位 胸痹 临床应

8、用 1 脾胃虚寒重证 或脾肾寒加附子温阳祛寒 附子理中丸 和剂局方 加附子 肉挂 附桂理中丸 温阳祛寒之力更强 2 呕吐甚者 加砂仁 半夏温中和胃 降逆止呕 砂半理中汤 3 呕吐 腹痛 寒胜者 加丁香 吴茱萸温中止呕 祛寒止痛 丁萸理中汤 医宗金鉴 4 下利重者 加茯苓健脾渗湿以止泻 五君子煎 景岳全书 5 兼外感风寒表证者 加桂枝解表散寒 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 6 兼痰饮者 加半夏 茯苓燥湿化痰 和胃止呕 理中化痰丸 明医杂著 兼痰饮喘咳 再加苏子祛痰降气 平喘止咳 理中降痰丸 杂病源流犀烛 7 阳虚失血 妇人崩中漏下 加阿胶 艾叶 甘草 干姜改炮姜以温中止血 胶姜理中汤 备急千金要方 小建中

9、汤 主治证病机 虚劳中气虚寒 脾络不荣肝木乘脾 腹中急痛 喜得温按 气不生血阳损及阴 气血不足阴阳俱虚营卫俱乏 心失所养 心中悸烦 阴阳失调营卫失和 手足烦热口燥咽干 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弦细或弦涩 主治证的特点 中焦虚寒 阴阳气血俱虚 既见阳气虚 又有阴血虚 既见虚寒 又见虚热 但以虚寒为本 虚热为标 治法 补阴则碍阳 补阳则耗阴 当调以甘味 以温中补虚为主 建立中气 使气血生化有源 辅以缓急止痛 调补阴阳 方药配伍 君 饴糖 重用 温中益虚 益阴养血 缓急止痛 臣 白芍 六两 滋阴养血 柔肝缓急止痛桂枝 三两 温阳气而祛寒邪 佐使 炙甘草 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合饴糖 桂枝辛甘化阳以温中

10、益气合饴糖 芍药酸甘化阴以益阴补血 柔肝补脾缓急止痛 佐 生姜 温中散寒大枣 补脾益血 调补脾胃而和营卫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调补阴阳 配伍特点 温 补 润结合 辛甘化阳 温补中焦阳气之中 又具酸甘化阴 滋养阴血之功 体现了治疗中焦虚寒 又兼阴血不足的用药配伍 本方由桂枝汤倍用芍药 重加饴糖变化成 桂枝汤桂 芍等量 并喝热稀粥以助药力 故有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之功 以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本方重用饴糖为君药 芍药是桂枝的两倍 不啜热粥 故能温中补虚 缓急止痛 兼调阴阳 和营卫 而治中焦虚寒 阴阳气血俱虚诸证 本方与桂枝汤的关系 临床运用 1 本是治虚劳中气虚寒之主方 临床以腹中拘急疼痛 喜温喜按 舌淡

11、脉沉弱或虚弦为证治要点 2 使用注意 呕吐者 不宜用 甘能助呕 湿阻或气滞中满者 不宜用 甘能助湿生满 阴虚火旺者 忌用 本方属甘温之剂 吴茱萸汤 方药配伍 君 吴茱萸 温胃暖肝以祛寒和胃降逆以止呕温肾祛寒以止利 臣 生姜 重用 温胃散寒 降逆止呕 佐 人参 益气补中 合吴萸温中补虚 使 大枣 益气补脾 合生姜调和脾胃 配伍特点 温 补 降结合 温能祛肝 胃之寒邪 补能益中焦之气 降能降肝 胃之逆气 温中补虚 温肝散寒 降逆止呕 主治证病机 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食谷欲呕或干呕脘腹疼痛 温中补虚 降逆止呕 肝经受寒肝寒犯胃 肝寒夹浊阴上逆 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 温肝散寒和胃降逆 少阴寒水反侮脾胃 脾

12、失健运胃失和降 清阳不升浊阴上逆 吐 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温肾止利 主治证病机 食后欲呕 或干呕或呕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肝寒夹胃中浊舌淡苔白滑肝胃虚寒阴循肝经上扰脉沉弦或迟浊阴上逆阳虚失于温煦 畏寒肢冷浊阴阻滞气机 胸脘满痛胃病及脾脾不升清 巅顶头痛 胃虚不纳浊阴上逆胃失和降 大便泄泻 理中丸温 补 燥结合 方中配白术 长于健脾燥湿 主治偏于中焦虚寒兼寒湿所致的满 痛 吐 利 并治阳虚失血 小儿慢惊等 小建中汤温 补 润结合 方中配伍白芍 温补阳气之中兼能益阴血 且长于缓急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兼阴血不足之腹痛 心中悸烦 发热等 吴茱萸汤温 补 降结合 方中配吴茱萸 生姜 长于降肝胃

13、之逆气 为温中降逆之剂 主治肝胃虚寒 浊阴止逆之呕吐为主 并治厥阴肝寒头痛 类方鉴别 四逆汤 主治证病机 少阴病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肢体失于温养 四肢厥逆恶寒踡卧 火不生土脾肾虚寒 腹痛 呕吐下利 阳虚则神衰 神衰欲寐 少阴虚寒证 无力鼓励血脉 脉微细 治法 破阴回阳救逆法 方药配伍 君 生附子 温壮元阳 破阴散寒 回阳救逆 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合附子则助阳祛寒回阳救逆之力大 佐使 炙甘草 益气补中 合干姜以温守中阳制姜 附之辛烈 使破阴复阳而无阳气暴散之虞 调和诸药 回阳救逆 臣 干姜 临床运用 1 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 以四肢厥逆 神衰欲寐 面色苍白 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2 原方为寒邪入里 阳

14、衰阴盛之四逆证而设 但在临床实际运用中 无论是外感病 抑或内伤杂病 只要出现亡阳四逆之症候 均宜本方急救 待阳回后再图本论治 如现代医学中的中毒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失水性休克等 表现为亡阳四逆者 当归四逆汤 主治证病机 素体血虚外受寒邪 寒凝经脉血脉不利 治法 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 阳气不能外达四末 血脉失于充盈寒凝血脉不利 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 血虚寒厥 方药配伍 君 桂枝 温经散寒 行血通脉 臣 细辛 助桂枝温经散寒 并止痛 佐 通草 通血脉 使 炙甘草大枣 益气健脾 调和诸药大枣重用以助补血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当归 补血行血 白芍 养血和营 助当归补血 临床运用 原方为血虚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

15、 脉细欲绝之证而设 后世则广泛运用于腰 股 腿 足痹痛 妇女痛经 男子疝痛 脱疽 冻疮等属于血虚寒凝之证 当归四逆汤与四逆汤 四逆散的鉴别 四逆散 和解透热 治阳气内郁之热厥 见冷在肢端较轻 冷不过肘 膝 伴身热 脉弦 四逆汤 回阳救逆 治阳衰阴盛之寒厥 厥逆重 伴衰欲寐神 恶寒蜷卧 脉细欲绝等全身虚寒证 当归四逆汤 养血温经通脉 治血虚寒凝经脉之寒厥 四肢厥寒较轻 不过肘 膝关节 不伴全身虚寒证 脉细而不微 阳和汤 主治证病机 局部 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 阴证痈疡 全身 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 虚寒 素体阳虚 营血不足寒凝痰湿痹阻于肌肉筋骨 血脉 关节 虚寒痰滞 治法 温阳补血 散寒通滞

16、 方药配伍 君 熟地 重用 温补营血 填精益髓鹿角胶 温肾阳 填精补髓 强筋壮骨 温阳补血 治本 臣 姜炭肉桂 佐 白芥子 温化寒痰 通络散结麻黄 少量 宣通毛窍 开肌腠散寒凝 散寒化痰通滞 治标 并制熟地 鹿胶之滋腻 使 甘草 解毒 寒毒 调和诸药 温阳散寒 温通血脉 临床运用 1 本方是治阴疽的常用方 以患以漫肿无头 皮色不变 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2 使用注意 1 熟地用量宜重 麻黄用量宜轻 2 阳证痈疡及阳虚有热者忌用 3 痈疡溃破日久者忌用 复习思考题1 理中丸为何既可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 吐 利 食少 又可治失血 多涎唾 小儿慢惊及胸痹等病证 2 小建中汤与桂枝汤在组成 功用 主治方面有何区别 3 理中丸 小建中汤 吴茱萸汤在主要配伍及功用有何不同 4 四逆散 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主治四肢厥逆的病机及症候有何区别 第七章补益剂 目的要求 1 熟悉补益剂的概念 适应范围 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 掌握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生脉散 完带汤 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归脾汤 炙甘草汤 六味地黄丸 大补阴丸 一贯煎 肾气丸 3 熟悉玉屏风散 地黄饮子 4 了解八珍汤 左归丸 右归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