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其防治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33265384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其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编》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其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编》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其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编》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其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编》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其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其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其防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睢宁县魏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杨怀志摘要: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液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本文对该病的某些流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两例已有附红细胞体病临床表现的病犬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均超过60%,感染强度也较大。关键词:犬 附红细胞体 诊治 一、综 述部分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又称类边虫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动物血液,游离在血浆中或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附红细胞体寄生的宿主广泛,对人畜

2、致病的主要有绵羊附红体(E.ovis)、猪附红体(E.suis)和温氏附红体(E.wenyonii主要感染牛)。1928年Schilling首先报道了鼠的附红细胞体病,随后Yoki-moff报道了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在国内、牛、羊、猪、兔、驴、骡、鸡、鼠等的附红细胞体病均有报道,而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也有发现。1990年全炳昭首次报道了犬的附红细体病,1991年云南玉溪发现疑似犬附红细胞体病,宋兴国等(1997)报道了西部六省警犬附红细胞体病的阳性检出率为61.22%。该病对养犬业有严重的危害性,感染率较高的约70%左右,最高可达100%,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就该病的病原、发病机理、流

3、行特点、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讨。1 病原1.1 分类附红细胞体的分类地位尚未完全确定。目前普遍采用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1984年版)为分类依据,将其归属到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无浆体科(Anaplasmataceae)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1.2 形态结构 鲜血滴压片镜检,附红细胞体呈球形、卵圆形等,有折光性和运动性,部分附着于红细胞的表面使红细胞的形状发生改变,呈锯齿状、星芒状、菠萝状等多形性;另一部分在血浆中呈游离态,常作摆动、翻滚、上升、下降等运动,运动中以个体小者最为活泼;附红细胞体一旦附着于红细胞后,则失去运动性 。姬姆

4、萨染色时,附红细胞体被染成淡紫色,外围有白环。瑞氏染色,红细胞呈淡紫红色,附红细胞体被染成蓝色或淡蓝色,被附红细胞体附着的红细胞有蓝宝石样光彩,如皇冠状。犬红细胞的感染率较高,约70%左右,最高可达100%,镜检时可观察到红细胞上的附红细胞体多为2个15个,重度感染者可达20个以上。扫描电镜下,附红细胞体直径为0.20 m0.80 m,最大可达2.5 m,红细胞表面的附红细胞体为球状、卵圆形、短杆状等多种形态,游离的附红细胞体呈球形、饼状等多形性,其中部分球状附红细胞体上能观察到一根到数根细长的细丝(或纤毛),这些细丝一旦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则使红细胞膜产生一些小而深的凹陷和变形;透射电镜下观察

5、,附红细胞体呈球状、饼状等多形态性,无细胞壁,仅由单层限制膜包裹,无明显的细胞器、细胞核,亦能观察到细长的细丝状结构。1.3 抵抗力及运动性附红细胞体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对干燥和化学药品比较敏感,但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4 环境可存活至少33 d,并保持感染力,5 mLL的石碳酸于37 3 h即可杀死附红细胞体。鲜血悬滴中,滴加等量的50 mLL醋酸或10 mL/L盐酸时,红细胞破裂,附红细胞体的活动性加强,运动范围加大;滴加1 gL碘溶液后,运动停止,此时,即使用PBS或生理盐水洗涤,其活力也不能恢复,也不被碘着色。1.4 免疫性1.4.1 体液免疫 附红细胞体进入机体约10天即可查到抗体

6、,约2个月达高峰。抗体持续时间不一,多在3个月后开始下降,至15个月还可维持较低水平。体液中抗体主要为IgM和IgG,在防止附红细胞体感染上有一定意义。仔畜从乳汁中可以获得抗体。Hung等用E.ovis免疫的高价血清接种绵羊,在接种E.ovis,结果表明被动转移抗体上升,附红体血症下降;被动抗体下降,附红体血症上升。1.4.2 细胞免疫 附红细胞体感染后不久引起较强的细胞免疫。Hung等实验证明,感染E.ovis的羊,取脾脏中淋巴细胞与绵羊细胞做玫瑰红试验,感染羊玫瑰红阳性率为2.8%15.4%,非感染羊为阴性。2 流行病学2.1 宿主附红体的宿主有鼠类、绵羊、山羊、猪、犬、猫和人等。据资料介

7、绍,附红体有相对宿主特异性。一般情况下,幼小体弱和外来品种的犬发病率较高。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患犬多呈隐性经过,说明犬附红细胞体毒力较弱,显性致病力不强。2.2 传播途径附红细胞体病多发于夏秋季节,有关本病感染途径,现在认为有多种方式:(1)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吸血的昆虫和节肢动物如虱、蝇、蜱、螨、蚊、蠓和蚤等。(2)垂直传播,据报道人的附红细胞体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而且在感染的孕妇中相当普遍,猪附红细胞体垂直传播率可达到感染母猪的80%,奶牛的附红细胞体垂直传播也较普遍。(3)血源性传播,可以通过献血、器械如注射器针头、手术器械等进行传播。(4)接触性传播,调查发现人的附红细胞体感染率与

8、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感染率高,这可能是与动物长期接触所导致的。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患犬多呈隐性经过,说明犬附红细胞体毒力较弱,显性致病力不强。此外,附红细胞体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功能而产生免疫抑制,导致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黏膜的抵抗力降低,从而容易引起继发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生活史至今尚未弄清楚,其自然传播途径也不十分明确。3 发病机理 附红细胞体的细丝状结构可嵌入红细胞的细胞膜,使红细胞膜产生小而深的凹陷和变形,导致红细胞膜发生形态、结构和机能的改变。这些变形的红细胞在经过脾脏和淋巴结时会被清除。在隐性感染的情况下,机体防御系统功能健全,正常的红细胞数和被附红

9、细胞体感染的红细胞数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附红细胞体在血液中的数量保持相当低的水平,机体不表现临床症状。在高强度的应激因素下,机体抵抗力下降,附红细胞体大量繁殖使侵袭部位糖代谢功能加强,变形的红细胞数量急剧增多。一方面,大量的变形红细胞被机体清除从而导致贫血;另一方面,红细胞膜结构和形状的改变导致原先被遮蔽的抗原暴露出来或者已有抗原发生变化,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而导致贫血。并且伴有血糖降低(与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程度成正比,但一般无异常的糖代谢机能障碍)、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以及肝功能损害、脑组织和心肌发生病理性损伤等广泛的组织损伤,导致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破坏等严重后果,最终

10、致患犬死亡。4 临床症状自然感染的患犬多呈隐性经过,饮食欲一般正常。当存在应激因素和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时,患犬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四肢乏力,鼻镜干燥,体温升高至40 左右,感染严重的患犬出现贫血、黄疸,体温升高至41 左右,被毛粗乱,食欲废绝,心率、呼吸加快,尿少而色深黄。大多数感染严重的患犬伴有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呈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渐进性消瘦。此外,母犬感染本病时多有空怀、流产、弱胎、死胎等繁殖机能障碍。有患犬则转入隐性经过,成为“长期带虫”者。5 病理变化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贫血、黄染和器官肿大出血。急性死亡的犬剖检可见血液稀薄,血凝时间延长;皮下、可视黏膜黄染或有出血点;心包

11、积液,心外膜与心肌出血,冠状沟脂肪黄染;肺水肿、气肿、脓肿及弥漫性出血;胃壁静脉怒张,胃黏膜有出血点或浅表性溃疡;各种黏膜及浆膜黄染,胸、腹部皮下脂肪轻度黄染;小肠黏膜可见圆形蚀斑;脾脏肿大,呈暗黑色;肝叶上可见黄豆大小的坏死灶;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切面多汁;胰腺炎性水肿、出血。6 诊断临床诊断需在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等的基础上,通过对血液的实验室检验(滴压片镜检、瑞氏染色镜检等)可做出初步诊断。对于隐性感染的犬,可采用静脉血差速离心浓集法,以提高检出率。至于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子生物学检验等,其特异性较强,可用于附红细胞体的检测和确诊。此外,应注意同梨形虫病、边虫

12、病等的鉴别诊断。6.1 显微镜检查 该方法简便快速,尽管有时检出率偏低,但目前仍是检测和诊断附红细胞体病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方法有:6.1.1鲜血悬滴镜检法 采集动物抗凝血,加适量的生理盐水混匀后滴加于玻片上,该上盖玻片,在高倍镜或油镜下检查,可以观察到红细胞上的附红细胞体和血浆中不断摆动的星状闪光小体,红细胞呈星芒状、不规则多边形或菠萝形,微微颤动。6.1.2血液涂片染色镜检 采集动物抗凝血后按常规涂片,瑞氏染色、姬姆萨染色。在高倍镜或油镜下检查,检查20个视野,发现附红细胞体者为阳性,未发现者为阴性。6.1.2.1 姬姆萨染色法 取静脉血涂片,甲醇固定并干燥后,在其上滴加足量染色液或将抹片浸

13、入盛有染色液的染缸中,染色30min,取出水洗,吸干或烘干,镜检。6.1.2.2 瑞氏染色法 取静脉血涂片,滴加瑞氏染料,经13min,再加约与染液等量的中性蒸馏水,轻轻晃动玻片,使之与染液混合,经5min左右,直接用水冲洗(不可先将染液倾去),吸干或烘干,镜检。6.2 生理生化指标 血液学检查,按实验室常规法进行血液学检查,在病的初期血液浓稠,呈暗红色,后期血液极为稀薄,呈樱红色。红细胞总数减少,平均值为350万/mm3;红细胞压积(MCV),血红蛋白(Hb)的浓度降低,平均值分别为26%和9.5%。白细胞总数增加,平均值为26500个/mm3,其分类中嗜中性白细胞增加,大单核白细胞增加,淋

14、巴细胞减少,嗜酸性白细胞偏低。血糖、血清A/G、血清尿酸等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清碱性磷酸酶以及血钾、血钠、血钙等不同程度升高 。7预防本病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在夏秋蚊蝇季节定期驱灭环境中的蚊蝇,舍养犬等可在畜舍周围设置防蚊网、定期消毒等。(2)定期驱虫, 犬只定期皮下注射或肌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等。(3)避免与患犬接触。新引进时应该进行检疫,尽量避免引进隐性感染犬只;病畜应隔离进行治疗,康复后方可合群;此外,避免各种应激因素以及机械传播也是十分必要的。兽医工作者及经常与动物接触的人员,要做好自身防护。8治

15、疗7.1 对因疗法 主要以消灭病原附红细胞体:(1)患病初期的犬,每公斤体重口服8mg四环素,每天3次,一般2天后,可获得疗效,咳嗽、发烧症状明显减轻。患病时间较长的犬,每公斤体重7mg四环素,配合5%葡萄糖静脉输液,每天12次,23天可获得显著疗效。(2)根据患犬呕吐、腹泻程度,可选用胃复安、维生素B6等镇吐药物保护胃肠粘膜的药物。为防止继发感染,常选用氨苄青霉素静注或口服头孢类药物等7.2 支持疗法 对于病程较长,临床症状较明显的患犬。在对因疗法的基础上,补充维生素以及造血物质,施行必要的强心、补液、纠正酸碱平衡措施。7.3 预后 在正确诊断与施治的基础上,通常3 d后患犬症状明显得到缓解

16、。感染严重的患犬,当其全身状况不佳、心率不齐、呼吸困难时,多预后不良。9 结论 犬附红细胞体病可通过吸血昆虫传播,所以患犬必须和健康犬隔离饲养,及时治疗;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在夏秋季节应定期驱灭蚊蝇,舍养犬等可在畜舍周围设置防蚊网等;在流行区或流行季节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或四环素类抗生素等进行药物预防。参考文献 1 杨光友.动物寄生虫病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596122 李龙,郁传峰等.犬附红细胞体病.动物医学进展.2005,26(3):109-111 3 张东绅,王平,倪明.附红细胞体和附红细胞体病.2005,1: 3944 李宏全.门诊兽医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1:330-331,393-3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