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9庄暴见孟子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

上传人:dzz****808 文档编号:133259224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9庄暴见孟子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19庄暴见孟子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19庄暴见孟子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19庄暴见孟子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19庄暴见孟子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9庄暴见孟子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9庄暴见孟子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庄暴见孟子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参考答案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

2、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

3、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这是不容易的。2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 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提

4、示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灵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5、。1实词市省2.虚词“其”的用法(1)连词。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表假设)(送东阳马生序)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其信然耶?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同步阅读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语()暴以好()乐B.则齐国其庶()几()乎C.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D.百姓闻王官籥()之音解析 A.“语”应读为“”。答案 A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

6、的字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A臣请为王言乐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解析 例句中的“乐”作“好”的宾语,是“音乐”的意思。B项中的“乐”正好与其相同。答案 B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可得闻与?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C闻其声,不忍食其肉D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解析A.使听到;B.懂得;C.听到;D.听说。答案 A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恰当的一句是( )A天之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赴:去,到。B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C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少:年轻。D举

7、欣欣有喜色而相告曰举:都。解析 C“少”在句中相当于“少数人”。答案 C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句是( )A直好世俗之乐耳世俗之乐:时下流行的音乐。B举疾首蹙而相告曰疾首:头疼。C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羽旄:代旌旗。D今王田猎于此田猎:种田打猎。解析 D田猎:打猎。答案 D6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解析 介词,相当于“把”;连词,同“而”;代词,相当于“他的”;语气助词。答案 D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8、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B古之学者必有师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寡固不可以敌众解析 A“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只指妻子,不包括儿女。B“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学问的人。C“智力”:古义,智谋和势力;今义,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 D8下列各句中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B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田:通“畋”,打猎。C举疾首蹙而相告曰頞:通“额”,额头。D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解析 C“”指鼻梁,

9、此无通假现象。答案 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

10、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 A“其”,大概/如果;B“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于”“乎”均为介词,相当于“在”;D“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答案 A10“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独自喜欢音乐,和别人喜欢音乐,喜欢哪一种呢?B独自欣赏音乐,很快乐,和

11、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很快乐,还有谁不快乐呢?C独自乐一乐,再和别人乐一乐,哪一种更快乐呢?D独自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解析 整个句子是一个选择判断句,“乐乐”中第一个“乐”是动词,欣赏音乐;第二个“乐”是形容词,快乐。答案 D11选出对“王变乎色”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B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齐王好乐的事告诉孟子。C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世俗之乐。D齐王显出愉悦之色,认为孟子提到好乐的事,令人高兴。解析 A、B、C三项的理解都不合文意。答案 D12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其原因是什么

12、?选出分析恰当的一项( )A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很敬仰他。B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C孟子在论证中善用比喻,以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解析 A文中没有这方面的意思;B“顺水推舟”理解不当;D“对比”说法不当。答案 C13对这篇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好乐”的话题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可以看出孟子散文善设机巧、引人入彀的论辩艺术。B齐王“鼓乐”“田猎”带来的灾难是“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C百姓“欣欣然有喜色”与“疾首蹙”是齐王是否施

13、仁政的具体反应。D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孟子与齐宣王谈话的引子,其作用是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题。解析 B灾难是不“与民同乐”造成的。答案 B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王若虚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

14、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域,不果立也。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险夷,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集若干卷,传于世。(金史王若虚传)注:崔立变:天兴年间,金

15、王朝摇摇欲倾,处在灭亡的边缘。外有蒙古兵大军压境,内部奸党林立,朝政混乱。天兴元年,金朝末代君主哀宗在汴京粮尽,弃城而逃。朝中由完颜奴申等人管理政事。天兴二年,安平都尉、京城西面元帅崔立与其党羽举兵为乱,杀死完颜奴申,另立梁王,自封为左丞相、都元帅、尚书令、郑王。不久,崔立又将整个汴京城拱手赠与蒙古兵,卖国求荣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汴京城里崔立淫威泛滥,无人敢逆。惬:恰当,合适。1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若虚自分必死分:分析。B祁等固辞而别固:通“故”,所以。C不果立也果:终于。D不意晚年乃造仙府造:建造。解析 A分:料想;B固:坚决;D造:造访,到去。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崔立变B群小附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