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作业资料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3245860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作业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编》《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作业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编》《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作业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编》《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作业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编》《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作业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作业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作业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作业一、解释概念1、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否使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稳定平衡,使情绪、需要、认知等因素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表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也既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所需保持的一种和谐状态。2、 心理性疲劳即精神疲劳。一切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精力不足和精神效能降低的现象,即为“心理性疲劳”。3、 社交障碍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流往来时出现的不适应现象。社交障碍形式很多,可分为: 气质性社交障碍、认知性社交障碍、挫折性社交障碍、此外还有情感性社交障碍、意志性社交障碍、能力性社交障碍、人格性社交障碍等。二、问答题1、

2、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很难确定明显的客观标准,无法根据某些数据作为基准,衡量个体的实际状况。另外,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很难以明确的二分法予以理清。但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一般认为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必须考虑以下5个方面: (1)了解自我,接受自我(2)能正确的知觉现实并适应现实(3)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4)能平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比重(5)能控制自我感受与情绪情感2、 嫉妒心理的特征、产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有哪些? 嫉妒心理特征有: (1) 嫉妒心理具有明显的对抗性。嫉妒心理是一种憎恶心理,是一种对超过自己或对自己将构成某种影响的不满情绪,因此它具有明显的与人对抗的特征。

3、嫉妒心理的对抗特征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其攻击的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嫉妒心理从一开始就基于一种不满的失落感,这种不满的失落感就自然使矛盾双方处于一种对抗的情绪之中,而当这种对抗性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发生激烈的冲突。 (2)嫉妒心理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3)嫉妒心理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 (4)嫉妒心理具有无法轻易摆脱的顽固性; (5)有不被人觉察的伪装性。 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 需要的共同性和个体能力的差异性是嫉妒心理产生的前提;绝对平均主义是嫉妒心理产生的思想根源;私有制的存在是嫉妒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嫉妒心理产生的直接诱因:嫉妒道德,嫉妒能力,嫉妒名誉,嫉妒财产,嫉妒爱情;嫉妒

4、心理产生的几种相关心理因素:投射心理、参与心理、自我实现心理等。 嫉妒心理的表现形式:内心痛苦、自己折磨自己、期待发泄、言语伤害他人、行为表现、对他人构成伤害。防治措施:要防止嫉妒心理的产生,除了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外,个人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做到胸怀大度、宽厚待人、自知之明、正确评价自己。3、 神经衰弱如何防治?神经衰弱的防治: (1)预防为主,纠正心理缺陷。要重视心理卫生教育和维护心理健康,提高精神卫生水平,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精神压力,善于学会应付精神紧张和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劳逸结合,科学用脑。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增强体力和意志。平时培养良性情绪,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正确处理好

5、各种人际关系。尤其在中学和大学学习期间,要正确对待学习和人生的各种矛盾,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自觉提高学习兴趣,注意学习方式,避免发生学习和适应障碍。 (2)心理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不排斥药物和其他综合医疗措施。必须找出致病的内外因素,对症下药,自我调节为主,医生帮助为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不要过度迷恋药物和医生,“心病还需心药医”这是重要原则。 (3)心理医师应该充分听取病人的主诉,了解致病的来龙去脉,在高度信任的基础上,向患者解释病情,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和烦恼情绪。说明本病是一种良性的脑功能失调的心理疾病,绝大多数病人通过适当医疗和心理调节措施,皆可恢复健康。4、

6、 焦虑症的症状有哪些?如何治疗?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类型。据统计,多数在16一40岁发病,女性比男性高一倍。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高度的竞争环境,使焦虑症和焦虑性心理障碍成为常见心理疾病。 焦虑是正常人一种情绪反应,每个人都有这种常见的情绪体验一一凡是人们对环境中的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灾祸或者要作出重大努力的情况进行适应时,主观上引起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情绪,这就是“焦虑”。换言之,指一种内心紧张,预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幸的心境。程度严重时,则变为惊恐。 但是本病是一种病理性焦虑症状,与正常人基于现实的令人担心情况下发生的焦虑不同,患

7、者是预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紧张,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的恐惧,终日陷入惶惶不安,坐立不宁,内心异常痛苦,经常陷入提心吊胆的心理体验中。 焦虑症临床上常见三种表现: 病理性焦虑情绪: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紧张,害怕胆小,有一种期待性危险感,灾难来临,甚至是死亡的感觉。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突然昏倒或“神经失常”。70患者同时伴有忧郁症状。 躯体症伏:焦虑症患者几乎都伴有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躯体症状。常见症状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胃胀、腹部难适、全身疲乏感、多汗、手指震颤或麻木、有阵发性发热或发冷感觉、生活能力低下等。反过来,这些症状加重病人的忧愁和焦虑。失眠

8、、早醒、梦魇等症状也很明显。 精神性不安:这是几乎见于每一位病人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坐立不安,心神不宁,搓手顿足,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经常来回踱走,惶惶不可终日,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惊恐不安。 治疗措施: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服用适量的抗焦虑药和抗郁剂,可降低其紧张、不安情绪,有利于心理治疗的进行。5、 抑郁症的症状是什么?如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又称“神经性抑郁症”。这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而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精神性症状,生活能力也不受严重影响。鉴于本病是以持久性心境低落为基本疾病特征,故本病另一学名为“心境恶

9、劣”。 本病和抑郁症是抑郁性心理障碍的两种代表性疾病。病情虽无抑郁症严重,但是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效率降低,信心不足,妨碍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长期情绪低落苦恼,消极言行,自杀企图不乏其人。 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表现为: (1)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三项:兴趣减退,但未丧失;对前途悲观失望,但不绝望;自觉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自我评价下降,但愿接受鼓励和赞扬;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愿接受同情;有想死的念头,但又矛盾重重;自觉病情严重,但又主动求治,希望能治好。 (2)符合神经症基本特点,无精神病症状表现。 (3)抑郁症状特点是持久性(2年以上),程度轻度至中

10、度,并不太严重。 (4)不存在以下各项症状中的任何一项: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表现(动作迟滞,少劝,甚至卧床不起)早醒和症状有晨重晚轻特点;严重的内疚或自责;持续性食欲减退和明显的体重减轻; 不止一次的自杀未遂; 生活不能自理;出现幻觉和妄想; 对自己疾病持否认和拒绝求医诊病。 (5)起病时已满18岁,病程至少长达2年以上。在此期间半数以上时间有心境不良。 防治原则:(1)遵循神经症基本防治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抗郁剂药物。消除致病的各种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至关重要。全面搜集病人个人生活史资料,正确评价心理潜力和优势,提高自信心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与一般抑郁症不同,本病单纯依靠药物效果

11、不大。(2)进行过度自信化训练。(3)改变环境。适当调换工作和生活环境,放弃过高的人生追求,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有助于恢复健康。 三、实践操作题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记录(内容包括“学生主述问题”和“咨询方案”两部分)答:来访问题:在班级因为与同学产生误会,进而发生矛盾。后来主动想化解矛盾,但是遭拒绝,心里很苦闷。以后发展为怕别人议论,怕别人说自己,有时总觉得别人都误解自己,说自己的坏话,很敏感。刚开始还与人争论,后来放弃了争论,变的很消沉、沉默寡言,上课也没有积极性。整个人由原来的开朗,变成了现在的消极被动、自我封闭。前后判若两人。问题分析:首先,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如,问她怎么与同学产生误会,进而

12、发生矛盾。后来,出现矛盾后,怎么解决,解决的结果怎样。其次,与该生进行某些问题的辩论,帮助其认识自己的某些困惑来自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及思维方式。只有改变自己不合理的信念、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才能正确认识自己、面对现实,逐步摆脱困扰。第三,告诉其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以正常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一切,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不要总想着这件事情。也许别人说的不是自己,即使就是说的自己,也无所谓,嘴长在人家脸上,让它说去吧,说几次没人理,就不会再说了。第四,告诉学生,人际交往是双向的,只有双方都坦诚交流,才能建立真正的友谊。学会宽容别人,学会理解别人,“退一步海阔天空”。自己可以主动与同学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多想想同学的好处,找找自己的不足。这样,心情就会好一些。辅导过程1、真情交往,打开心灵大门。2、分析原因,主动化解矛盾3、合理辩论,转变思维定式4、顺其自然,逐步摆脱困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