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病之形能t整理.ppt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3217334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PPT 页数:173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病之形能t整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3页
第六章病之形能t整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3页
第六章病之形能t整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3页
第六章病之形能t整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3页
第六章病之形能t整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病之形能t整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病之形能t整理.ppt(1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病之形能 素问 热论素问 评热病论素问 咳论素问 痹论素问 痿论素问 厥论灵枢 水胀素问 奇病论 内经 对于疾病的命名 有其一定规律可循 具体而言 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 以主要症状命名病证 如热病 咳病 漏泄等 其二 以病因命名病证 如风证 伤寒 暑病 劳风等 其三 以主要病机命名病证 如痹病 痿病 厥病 阴阳交 失营 脱精等 其四 以多因素结合命名病证 其中又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主症与病位结合命名 如头痛 心痛 腹痛 腰痛等 二是病因与病机结合命名 如风水 寒痹 热痹等 三是病机与病位结合命名 如肝痹 心痹 肉痿 骨痿等 四是主症与病因结合命名 如漏风等 五是对主症进行类比命名

2、如鼓胀 石瘕 肠覃等 第一节素问 热论 篇解 热 热病 泛指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 本篇对外感发热性疾病的病因 病机 症状 传变 治疗 预后和禁忌进行了论述 故以 热论 名篇 主要内容 1 热病的概念 病因 病机及预后 2 热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及其汗 泄治疗大法 3 两感热病的预后及其机理 4 热病遗复的病因 病机 治法及禁忌 教学要求 1 掌握热病的概念 预后 治疗原则 热病的遗留 复发和禁忌 2 熟悉热病的病证特点 3 了解热病的预后与胃气的关系 4 掌握温病和暑病的划分及暑病的治法 原文 一 热病的概述 黄帝问曰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或愈或死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 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 何也

3、 不知其解 愿闻其故 病名 外感性热病的总称 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伤寒 由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 狭义伤寒 由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性热病 岐伯对曰 巨阳者 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于风府 故为诸阳主气也 人之伤于寒也 则为病热 热虽甚不死 其两感于寒而病者 必不免于死 巨阳 即太阳 诸阳 指督脉和阳维脉 也有认为指诸阳经者 属 统率 聚会 连接之意 风府 督脉经穴 在项后正中入发际一寸处 太阳经统率人身的阳经 其经脉上连风府 而风府会聚督脉和阳维脉 督脉为阳脉之海 阳维脉维系三阳经 所以太阳经主持人身阳经之气 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 例如太阳与少阴两感 阳明与太阴两感 少阳与厥阴两感 分析

4、1 阐明了热病与伤寒的关系 提出了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的理论观点 2 论述了外感病的特征及其机理 外感热病的发热是阳气不衰的临床表现 人之伤于寒也 则为病热 热虽甚不死 3 论述了热病的传变规律及预后 逆传 两感 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 预后差 主凶顺传 循经传 预后好 主吉 二 伤寒病 外感热病 传变规律 顺传 及六经辨证 帝曰 愿闻其状 岐伯曰 伤寒一日 巨阳受之 故头项痛 腰脊强 二日 阳明受之 阳明主肉 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 不得卧也 一日与下文二日 三日 四日 五日 六日 都是指外感热病传变的次序及发展的阶段 不能理解为具体的日数 指身体发热 按之烫手 愈按愈热

5、 阳明受邪 经气壅滞 影响到腑 使胃不和 所以不得卧 三日 少阳受之 少阳主胆 其脉循胁络于耳 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 而未入于藏者 故可汗而已 四日 太阴受之 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 故腹满而嗌干 甲乙经 太素 均作 骨 可从 少阳胆与厥阴肝相表里 而肝主筋 筋会于骨 所以少阳主骨 此可与上文 阳明主肉 相应 人体的经脉阳经连腑 阴经连脏 未入于脏 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 乃在肌表 故可汗而已 五日 少阴受之 少阴脉贯肾络于肺 系舌本 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 厥阴受之 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 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 五藏六府皆受病 荣卫不行 五藏不通 则死矣 烦闷的意思 满 通懑 阴囊收缩 此

6、虽属 不两感于寒者 但邪气深重仍可致正气衰竭而亡 其不两感于寒者 七日巨阳病衰 头痛少愈 八日阳明病衰 身热少愈 九日少阳病衰 耳聋微闻 十日太阴病衰 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 与下文的八日 九日 十日 十一日 十二日均指热病过程中 邪退正复疾病转愈的概数 其时间长短取决于邪正力量的对比 减轻 好转 腹部胀满减轻 症状消失而恢复正常 故 指原来的正常状态 十一日少阴病衰 渴止不满 舌干已而嚏 十二日厥阴病衰 囊纵少腹微下 大气皆去 病日已矣 日本 丹波元简 甲乙 伤寒例 并无 不满 二字 上文不言腹满 此必衍文 宜从 打喷嚏 少阴病邪气初退 正气来复 故嚏 阴囊收缩及少腹拘急的症状渐见舒缓 此指伤于

7、六经之邪气 分析 1 论述了热病传变规律 顺传 太阳 厥阴 少阴 太阴 少阳 阳明 三阳 三阴 表 里 由表入里 由阳转阴 2 论述了伤寒病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依据 六经循行相关内脏的生理病理特征 三 治疗原则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治之各通其藏脉 病日衰已矣 其未满三日者 可汗而已 其满三日者 可泄而已 通 即疏通 调理 脏 泛指内脏 即五脏六腑 脏脉 即脏腑之脉 汗 即发汗 泄 即泄热 内经 治热用汗 泄 主要指针刺疗法 四 热病饮食宜忌 护理 帝曰 热病已愈 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 诸遗者 热甚而强食之 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 皆病已衰 而热有所藏 因其谷气相薄 两热相合 故有所遗也 指病邪

8、遗留未尽 迁延不愈 在热尚甚时就勉强进食 邪热与谷气之热 通 搏 互相冲突扭结 帝曰 善 治遗奈何 岐伯曰 视其虚实 调其逆从 可使必已矣 帝曰 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 病热少愈 食肉则复 多食则遗 此其禁也 复 病愈而复发 热病之后 脾胃气虚 运化力弱 食肉则不化 多食则谷气残留 与热相互搏结 故有遗复 反常 分析 本段原文阐述了 遗热 食复 产生的机理及其指导意义 1 遗热发生的原因 热甚而强食2 遗热发生的机理 皆病已衰 而热有所藏 因其谷气相薄 两热相合 故有所遗也3 遗热治疗 辨证施治 视其虚实 调其逆从4 热病的饮食宜忌 护理 食肉则复 饮食清淡多食则遗 少食 五 伤寒病逆传 两感传

9、 的辨证及预后 帝曰 其病两感于寒者 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 两感于寒者 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 则头痛口干而烦满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 则腹满身热 不欲食 谵言 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 则耳聋囊缩而厥 水浆不入 不知人 六日死 谵语 手足逆冷 帝曰 五脏已伤 六腑不通 荣卫不行 如是之后 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 阳明者 十二经脉之长也 其血气盛 故不知人三日 其气乃尽 故死矣 谓足阳明胃为后天之本 水谷之海 气血化生之源 多气多血之经 患者神识昏迷三天之后 胃气败绝 故患者即死 分析 1 概念 两感传即表里两经相传 两感即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而发病 2 两感传传变规律及诊断要点 一日巨阳与少

10、阴俱病 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 腹满身热 不欲食谵言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 耳聋囊缩而厥 水浆不入 不知人 六日死 3 两感传预后 差 六日死 提示病情重 预后差 由于邪气充斥 气血逆乱 邪盛正竭 胃气已绝 终至 五脏已伤 六腑不通 荣卫不行 六日后死亡 4 阳明经在热病中的代偿作用 突出了胃气的重要意义 临床上应注意察神 察胃气 六 热病的预后 纵观本篇原文所论 热病的预后 一则取决于其传变方式 病若按六经次序循经相传 则预后较好 病若表里两经同时受邪 则病情较重 预后差 故此段用了较重的笔墨来讨论两感这一热病特殊的传变方式 二则取决于胃气之强弱 热病过程中 无论是循经传抑或是两感传

11、一旦 水浆不入 不知人 胃气衰竭 神气损伤 则难免于死 再现中医重视胃气的思想 也告诫医者 保胃气是治疗热病的根本 热病预后好坏 与阳明胃气盛衰存亡密切相关 七 温病 暑病的区别以及暑病的治法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当与汗皆出 勿止 汗出 则暑邪随之外泄 故不可止汗 分析 1 广义伤寒包括了温病和暑病 2 本节提出了外感热病 由于发病时间的不同 有温病和暑病的区别 春日感受温邪为温病 夏日感受暑邪为暑病 3 暑病发病特点一是季节性 二是有汗出症状 4 提出了关于暑病的治疗方法 不可发汗 止汗 宜治以清暑 素问 热论 对 伤寒论 的影响 1 源流关系 素问 热论

12、 是 伤寒论 的源头 伤寒论 是 素问 热论 的发展 2 内容异同 同 命名 伤寒一日 二日 六经 六经循行 相关内脏生理病理 异 伤寒论 丰富发展了 素问 热论 的内容 病证方面 素问 热论 只涉及热证 实证 伤寒论 补充了虚证 寒证 素问 热论 只谈经病 伤寒论 既有经病 又有脏病 如太阳病 太阳中风证 太阳蓄血证 传变规律 素问 热论 仅有循经传 两感传 伤寒论 又提出了 越经 直中 合病 并病 等多种形式 治疗方面 素问 热论 仅汗泄两法 伤寒论 提出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复证 素问 热论 仅有食复 伤寒论 还有劳复 阴阳易 思考题 1 何谓伤寒 何谓两感 2 怎样理解 病热少愈 食

13、肉则复 多食则遗 3 怎样理解伤寒的汗 泄大法 4 温病 暑病如何鉴别 暑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 第二节素问 评热病论 节选 篇解 评 评论 热 热性病 本篇论述了阴阳交 风厥 劳风 风水等疾病的病因 病机 症状 治疗及其预后 由于这些病都为外邪乘虚侵袭所致 病属外感热病之类 故名 原文分析 一 阴阳交 黄帝问曰 有病温者 汗出辄复热 而脉躁疾不为汗衰 狂言不能食 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 病名阴阳交 交者死也 帝曰 愿闻其说 谓汗出之后就又发热 辄 立即 就之意 脉象躁动不安而疾数 病情没有因为出汗而减轻 衰 减轻之意 指阳热邪气入于阴分 邪正交争不解 正不胜邪的危重病证 岐伯曰 人所以汗出者 皆生于

14、谷 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 复热者 邪气也 汗者 精气也 今汗出而辄复热者 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 精无俾也 病而留者 其寿可立而倾也 水谷是人体精气化生的源泉 精气 即人体的正气 精气得不到补益充养 俾 补益 疾病迁延 邪气留滞不去 就会迅速损及病人的生命 寿 寿命 代表生命 倾 倾倒 这里含有危险 败坏之意 且夫 热论 曰 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今脉不与汗相应 此不胜其病也 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 失志者死 今见三死 不见一生 虽愈必死也 指 灵枢 热病 唐 杨上善 汗出而热不衰 死有三候 一不能食 二犹脉躁 三者失志 汗出而热 有此三死之候 未

15、见一生之状 虽差必死 分析 一 阴阳交1 概念 阴 阴分 阴经 阳 阳邪 交 胶着 交争 阴阳交是指阳热邪气入于阴分 邪正交争不解 正不胜邪的危重病证 2 临床表现 发热 汗出 脉躁疾 狂言 不能食 3 病机 邪热炽盛 精气已竭 生理 水谷 水谷精微 津液 汗 病理 出汗 辄复热 不能食 狂言 脉躁急 邪胜正衰 主凶 邪正交争 不复热 能食 神清脉静 邪却精胜 自愈 邪胜正衰 精无俾 胃败精伤 失志 心肾大伤 神志不宁 阴不制阳 邪热充斥脉道 此三种情况 死 征兆 4 预后 交者死也 其寿可立而倾也 差所以临床上应注意察神 察胃气 应知道怎样在疾病中察汗 辨汗以及怎样辨汗治疗 5 察汗 辨汗的

16、意义此节经文在阐述中 无论阴阳交之病机 病证或预后 均围绕一个主症 汗 而展开 短短的一节经文 就有八处提及 汗 可见对 汗 的重视程度 究其原因 盖热病主症是发热 那就一定伴随汗的症状 有汗 无汗 汗出多少 皆是医家观察病情进退 吉凶的重要指征 探究汗之源 乃水谷精气所化之津液 在阴阳交之类的外感热病中 汗 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汗了 它是正气的外在表现 当邪正交争于骨肉之间而得汗 则成为分析邪正消长趋势 判断温热病预后顺逆吉凶的一个重要指征 倘若汗出后 热退身凉脉静且能食 说明精胜邪退 为顺 倘若汗出后 复热脉躁且不能食 说明邪胜精却 为逆 如果热病胃气大伤 则胃不能食 不能食则水谷精气竭绝 津液乏源 无可使为汗液 其生命岌岌可危 内经 对汗与热病转归预后的认识 奠定了后世温病学家治疗温病 顾其津液 留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 及 保胃气 存津液 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 论风厥 帝曰 有病身热 汗出烦满 烦满不为汗解 此为何病 岐伯曰 汗出而身热者风也 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 病名曰风厥 帝曰 愿卒闻之 岐伯曰 巨阳主气 故先受邪 少阴与其为表里也 得热则上从之 从之则厥也 帝曰 治之奈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