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 1-5备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3044832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政治 1-5备考知识点归纳[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政治 1-5备考知识点归纳[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政治 1-5备考知识点归纳[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政治 1-5备考知识点归纳[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政治 1-5备考知识点归纳[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政治 1-5备考知识点归纳[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政治 1-5备考知识点归纳[整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政治备考知识点归纳第一课 1 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必然会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的变化,于是,新的生产关系就要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生产力就要求改变原来的旧的生产关系,由更能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它。 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2、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往前发展。 含 义 包 括 内 容 相 互 关 系 生产力 ( 人与自然的关系 ) 劳动者(决定因素)劳动工具(标志)劳动对象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 ( 人与人的关系 ) 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基础)人与人的关系产品的分配 2 五大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况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 劳动者 劳动经验少,劳动技能低,知识水平不高 技能提高经验丰富 科技文化艺术水平高,技术提高 比以往大大提高 劳动工具 石器,金属工具(后期) 金属工具(铜) 铁制农具牛耕 机器、电器、计算机等 劳动对象 范围狭窄

3、 范围扩大 进一步扩大 极大扩大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占有 公有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没有任何资料 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农民没有或者 只有少量土地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劳动人民一无所有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与人关系 平等合作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残酷剥削压迫奴隶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 , 受到地主的剥削 劳动人民受雇于资本家,遭受剥削 互助合作 产品分配 平均分配 全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地主通过地租高利贷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果实,小部分归农民自己所有 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只能得到维持生活的工资 按劳分配 3 三个剥削社会的剥削比较

4、剥削基础 剥削方式 表现形式 奴隶社会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本身 奴隶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完全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被奴隶主占有 赤裸裸 封建社会 地主占有大部分的土地,农民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土地,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把大部分的劳动成果当作地租交给地主,自己只有小部分 明显的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但有人身自由 工人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隐蔽的 4 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第三次 兴起时间 18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 19 世纪

5、最后几十年 20 世纪 40 年代 标 志 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影响 对生产力 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使生产力实现飞跃发展,创造巨大社会财富; 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突飞猛进增长; 生产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对生产关系 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 使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局部调整,进一步适应了生产力的要求 5 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阶级和国家 原是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 产品剩余 贫富分化 私有制 阶级对立(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奴隶制国

6、家(阶级统治的工具) 具体表述看升学指导 P30 之 2 6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土地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土地,农民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土地,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把大部分的劳动成果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忍受地主的剥削。所以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等级统治的基础: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等级从属关系,封建等级制度与封建特权紧密相联,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不仅依靠暴力进行统治,还利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等禁锢劳动人民的思想,以维护其统治。 7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经济基础奴隶

7、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金属工具的使用;农业和畜牧业的显著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表现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文字的出现,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继承、积累和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同时,在奴隶社会,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思想家、科学家等;建立了天文学、数学、医学等学科。 8 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蓬勃发展,几乎所有领域都有重大成就。 中国封建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页。 9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生产力的

8、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新兴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政权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 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市场得不到扩大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民生活贫困,无法提高购买力;劳动力得不到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新兴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政权。 资产阶级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10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 资产阶级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

9、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剥削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不可能改变;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一直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始终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始终是少数人的民主,是为巩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所以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是资产阶级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其性质不可能改变。 11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2 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对全社会的生产实行统一的管理,通过市场使社会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得到

10、合理安排。 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不能根除,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才能进一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所以,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13 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工资。除去工资,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叫做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靠无偿的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发财致富的。不过,资本家的这种占有是在“平等交易”的招牌掩盖下进行的。 惟利是图是资产阶级的本性,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

11、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 现代资本家通过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设备,提高劳动效率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14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和斗争 在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存和斗争,这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事实。 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建立各种关系,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先进生产力和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要对资本主义世界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保持高度警惕,严防它们的一切颠覆活动。 15 人类社会生产工具的演变 石器(原始社会) 青铜(原始社会后期开始使用,奴隶社会广泛使用) 铁器、牛耕(封建社会) 机器、电力、计算机等(

12、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课 1 中国社会发展的线索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 1919 ) 马列主义传播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 )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中国建立 ( 1949 )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 1956 ) 十年文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 1978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2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当西方资本主义冲破封建统治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落后于西方国家。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先后失败,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原因在于:帝国主义不允许

13、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谋求强大;中国的封建势力于帝国主义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的条件。 领导者 意义 失败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洪秀全) 反抗了列强的侵略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 传播了西方思想文化 脱离人民群众 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封建君主 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胁迫 3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

14、义革命的序幕,马列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马列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无产阶级独立自主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因素。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决定性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

15、1919 )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新中国的建立( 1949 ) 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 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毛泽东思想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5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建立的条件:政治条件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权;经济条件人民政权有能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收了官僚资本使之变为国有经济;社会条件人民群众支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建立的途径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完成“三大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6 新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独立、民主、富强 独立实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废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