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测试题(创新班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31147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8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测试题(创新班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测试题(创新班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测试题(创新班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测试题(创新班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测试题(创新班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测试题(创新班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测试题(创新班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测试题(创新班,含解析)第l卷选择题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索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的剧烈变动B. “士”这一阶层的出现C. 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圣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显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原有的社会秩序

2、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各种思想活跃在当时的社会舞台上,剧烈的社会变动促使“圣人”们迫切地寻求社会政治安定的方法,这是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最主要原因,故选A;“士”阶层属于奴隶主贵族阶层,并非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因统治者政策的引导而导致中国的思想家关注视角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剧烈变动转型中的需要,故C项错误;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思想家关注的具体表现,并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总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

3、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 儒、道、墨、法B. 墨、儒、法、道C. 法、儒、道、墨D. 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时期各派思想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道家主张无为而知,顺其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与题干中的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符合。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这与题干中的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符合。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这与题干中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符合。儒家主张仁者爱也等等这与题干中的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符合,所以选D。3.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齐桓公致力联系

4、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等信息可知齐桓公是维护封建秩序就是正道的国君,晋文公是僭越礼制则的国君,说明这位先秦思想家主张遵从周礼,A项正确。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与材料不符,排除B。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不符,排除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不符,排除D。4.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

5、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这些思想A. 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B. 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C. 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D.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答案】B【解析】“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属于道家思想,体现出韩非思想含有道家思想成分,B正确;君臣对立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辩证法思想萌发不是材料主旨,C正确;D中属于法家思想主旨。5.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里的“儒术”指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 正统的孔孟学说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

6、说的儒学D. 秦代儒生的方术【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董仲舒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道家、阴阳以及法家等思想,形成了新儒学,C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没有吸收佛教的思想,A错误;正统的孔孟学说属于董仲舒思想的核心,但是还吸收了其它家的思想,故B错误;秦代儒生的方术不是董仲舒新思想的组成部分,D错误。6.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这说明董仲舒A. 主张约束君权B. 支持君权神授C. 迷信崇拜君权D. 主张“大一统”【答案】A【解析】材料“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反映的是董仲舒的

7、“天人感应”理论。“天人感应”理论把天人格化,把自然界的灾异与君主统治联系在一起,一旦有灾异发生,皇帝就要审视自己的德行,看是否有不当之处。这有利于限制君主的暴政,故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天”对君主行为的监督,“君权神授”强调的是君主权力的来源,故B不符合题意。“天人感应”说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主权力,故C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大一统”,排除D。点睛:材料式选择题首先要判断选项是否与材料相关,如本题的BD两项。其次要注意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如本题的C项。7.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

8、象反映出A. 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B. 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C. 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D. 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答案】D【解析】【分析】从材料“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中可以看出,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西汉治国的重要依据,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之名始于宋朝,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是儒家的思想的地位,故BC项错误。点睛:材料“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是解题的关键。【详解】8.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

9、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倡导的下列主张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 “春秋大一统”B.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 “三纲五常”D. 设立太学【答案】B【解析】由材料“神学化”可知,董仲舒将天与人对应起来,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以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9.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王国势力强大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 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

10、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10.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韩愈不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而且“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韩愈在文化学术上贡献在于A. 致力于复兴儒学B. 主张儒、佛、道并重C. 创立了理学体系D. 提出“致良知”学说【答案】

11、A【解析】【详解】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A正确;主张儒、佛、道并重与韩愈的思想主张相反,B错误;理学体系的创立是北宋的二程,C错误;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王阳明,D错误。11.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是在于:( )A. 世界本源之争B. 理的内涵之争C. 求理途径之争D. 理气关系之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

12、所学知识可知陆九龄、陆九渊主张求理的途径是发明本心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朱熹则是客观唯心主义,即存在求理途径的争论,故C正确;世界本源均是理,是二者的共同点而非分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理的内涵也是一致的,不是分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理气关系是朱熹的思想内容,不是双方的分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12.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其学说的出现,使理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并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理学成为“显学”主要是因为其A. 适应君主专制加强需要B. 受到朱熹完善达致成熟C. 吸收佛道思想更为系统D. 强调格物实现内心修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朱

13、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故A项正确。B项是儒学的发展地位,与理学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不符,故错误。C项是理学的来源之一,理学继承了孔孟思想的核心,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而成,故错误。D项是朱熹理学的方法论,而不是理学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故错误。13.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A. 天人感应限制君权B. 反省内心恢复良知C. 格物致知在于明德D.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心”的作用,结合所

14、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提出和发展了“心学”的理论,而作为陆王心学代表的王阳明更是结合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观点提出了“心外无物”的观点,强调内心反省恢复良知,故选B;A是董仲舒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A;C是朱熹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D是李贽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14.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A. 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B. 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 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 理学成为官方正统【答案】C【解析】 材料没有封建迷信得信息,排除A

15、;材料没有社会开放的信息,排除B;材料中“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说明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故选C;材料无法反映儒学成为官方正统的信息,排除D。15. 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外,还在于A. 抗清斗争高涨B. 社会相对安定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西方思想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16.黄宗羲认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历史意义是A. 尖锐揭露封建制度是天下之大害B. 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C. 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D. 否定了“家天下”行为的合法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中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从而否定了“家天下”的合法性,故D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