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31038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吉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吉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吉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吉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是对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这意在说明周代A. 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 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 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请在此输入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宗法分封制。据材料“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周代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故D项正确;“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与“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表述片面,排除A

2、、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故C项错误。2.有学者指出,(西周)几乎所有主要封国都有其不同于周文化的土著的立国基础,在分封制度实行以前其他的封国基本上没有被融入中原文化系统之内。因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原文化运动。这一论述意在强调分封制A. 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疆域范围B. 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 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 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基础的封国与周文化之间的关系,未体现疆域问题,因此排除

3、A;根据所学可知分封的诸侯国在地方上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因此具有较强的政治独立性,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并非全部文化,因此排除D ; B通过分封制,把不同文化基础的地方诸侯国联系起来,并使得周文化得到传播,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

4、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4.“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A.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B. 宗室拱卫专制王权C. 封建导致政

5、权衰亡D. 封建体制日趋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六国贵族”、“刘邦封建同姓子弟”、“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可以总结出受封的人都有血缘关系,统治者封建以后对当时产生深远影响,答案为A;BCD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5.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谈到中国古代早期形态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他意在强调古代早期政治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以血缘关系构建国家政治结构C.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D. 以宗法关系为基本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未有君臣之分也”可知,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符合题意;材料

6、没有涉及通过占卜等手段,利用神权巩固王权,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天子与诸侯的血缘关系,没有体现宗法制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信息,故BD不符合题意。6.按照西周制度,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畿的“雅言”为标准,这一做法A. 维持了周部族在文化上的优势B. 保证了周王室对各地区的管辖C. 促进了各地区民众的文化认同D. 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畿的雅言为标准”这些统一行为规范和语言的规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答案为C项。A项,行为规范和语言的统一不能说明周部族在文化上占

7、有优势,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周王室对各地区的管辖是通过分封制,而不是通过统一行为规范和语言,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标志是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7.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A. 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成效B. 制造了诸侯之间的对立C. 便利于秦

8、国政治形态转型D. 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在世袭贵族方面较之前有很大的变化,由此可知,秦国在政治上世袭世家逐渐减少,所以是在政治上进行了转型,故C正确;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实行的变法,而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到商鞅变法,故A排除;材料中并没有强调秦国诸侯之间的关系,只强调了世袭世家越来越少,故B排除;材料只强调世袭世家减少,西周后期诸侯争霸,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8.西晋时,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以上,太子师傅增至6人,太子舍人、庶子、洗马等属官增至三四十人,都是由当时的名流担任。南朝宋武帝刘裕即位后,立即增加太子兵力,到宋文帝时“

9、至实甲万人”。梁朝太子精兵估计也不下万人。这些史实表明,西晋南朝时期A. 太子掌控朝廷实权B. 皇子争权现象频繁C. 官僚政治体系庞杂D. 皇权诉诸亲缘维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太子的卫兵多达万人以上”、“立即增加太子兵力”、“梁朝太子精兵估计也不下万人”等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都在加强太子的兵力,以亲缘关系来维系和加强政治上的皇权统治,表明皇权诉诸亲缘维系,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晋南北朝时期太子卫兵、舍人众多,没有体现太子掌控朝廷实权,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皇子争权现象,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指官吏的权力由皇帝授予、必须受制于皇帝及中央政府和上级官吏、官吏职务不

10、得世袭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此内容,故C项错误。故选D。9.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 增加了官吏人才来源B. 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C. 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D. 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答案】A【解析】“开放政权”是指让更多的人成为统治阵营里的一员,扩大了官吏来源,增强统治阵营的力量,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扩大官吏来源而非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完善选拔程序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思想控制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

11、选A。10.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 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 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D. 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由材料关键信息“决策机关”、“政务机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中外朝”制度的推行,其目的就是要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错误,秦朝郡县制的推行官僚政

12、治已经形成;C项“避免”一词错误。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中外朝”11.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D.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从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明清皇帝直接编写起居注,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皇帝对史官的控制越来越

13、严格,这表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为唐太宗破坏了皇帝不能查阅起居注的规定,是皇权加强的表现,不是“仁君”的体现,故B项排除;“起居注”是对皇帝的日常行为进行记载,不具备“劝诫”功能,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皇帝与史官的关注点,故D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发展演变的趋势,即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加以回答,对起居注的态度的变化即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体现。12.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 世袭制替代禅让制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

14、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转型”是指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即从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选项中只有B项最恰当,其他选择不符合题意。13.李世民曾与长孙皇后论及国事,后对曰:“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参与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据此可知,唐高宗时期A. 皇权走向了衰落B. 国家核心决策过程异变C. 出现“垂帘听政”D. 外戚逐步把持朝中政局【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李世民时期皇后不参与国事,唐高宗皇后武则天参与朝政,说明唐高宗时期国家核心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B正确;结合所学,唐朝实

15、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A错误;C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并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材料说明皇后参政的问题,与外戚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参与朝政”,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4.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 加强了货币管理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 削弱了诸侯实力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15.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