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30922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长:90分钟一、选择题 1.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这反映出该时期A. 当政者均重视社会舆论导向B. 国人的意见对施政有制约作用C. 原始民主左右了国家的决策D. 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国人意见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人意见

2、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并非强调统治者重视社会舆论导向,A排除;“原始民主左右了国家的决策”的说法夸大了“国人”的作用,不符合史实,排除C;近代民主的特点是代议制民主,D不符合史实,排除。2.如表:内容刻石名称“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泰山刻石“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之罘刻石“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碣石刻石“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会稽刻石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如表是刻石部分内容。据此可知,秦朝A. 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B. 注重社会行为规范建设C

3、. 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D. 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普施明法,经纬天下;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禁止淫泆,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可看出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故B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并不是全部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排除A。据材料可看出,秦始皇对齐楚之地主要是以恩为主,没有体现威的内容,排除C。材料没涉及神权问题,排除D。3.下图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器,其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铭文虽然简略,但日期(甲子日)时间(早晨)等都与典籍记载完全一致,证明了典籍

4、记载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确为信史。这说明A. 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B. 解释历史需要不断更换视角C. 确认历史事实需要多重证据D. 考证史料需图片文献相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青铜器属于原始历史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典籍记载属于二手史料,二者相互印证历史的真实性,C正确;历史研究通过多重史料验证可以还原历史真相,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研究历史要变换历史的视角,B错误;考证史料需要验证历史的真伪性,并不是图片文献相结合,D错误。【点睛】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史的史料根据形式可分为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和出土文物等);文献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和报刊杂志等);口述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

5、故事和话本等);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图片、记录片和影视资料)。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在历史资料研究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高考中常出现的诗歌、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4.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A. 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政治需要B. 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

6、消亡C. 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D. 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答案】D【解析】【详解】君主专制制度自秦朝确立后不断加强,从材料中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以看出,言谏制度的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故答案为D项。从“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来看,A项错误,排除;言谏制度的消亡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C项中的“有效”说法绝对,从言谏制度的结果来看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排除。【点睛】本题的解答必须将材料信息反映的言谏制度的发展过程及结果,与教材所述我国古代专制制度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联系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过

7、程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受到削弱,直到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因此与材料反映的言谏制度的发展过程不同。5.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A. 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B. 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C. 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D.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可知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相对中原落后。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楚、吴、越等国

8、认同中原文化,说明华夏文化圈向外扩展。正确答案为B;周王室当时地方实行分封制,还没有实现中央集权,A错误;宗法制分封制已经瓦解过于绝对,C项错误;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才出现兼并统一战争,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6.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出处记载田舍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史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A. 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B. 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诸庶人有

9、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体现的是唐朝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选项符合题意;唐朝时期对土地的买卖是限制的,A选项排除;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在宋朝,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的变化,C选项排除。7.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A. 抑制商业经济发展B. 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C. 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D. 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由“巧手供内”者不 “纳资”的规定仍在,可知供应皇室的官营手工业优先无偿使用优秀手工业者,得出C项正确

10、;因为当时雇佣工匠比较普遍,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而官府使用“雇佣工匠”普遍和唐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起来的史实,证明B项错误;这项规定限制了部分手工业者的自由和实利,D项不符合题意。8.明代思想家王艮认为,政治思想应该是“百姓日用之学”,百姓为国家之本,草莽匹夫亦应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追求尧舜时代那样的理想政治。“道”不应远人,其核心是“百姓日用”,其检验标准同样是“百姓日用”。该思想A. 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B. 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色彩C. 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D. 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王艮的中心思想为“百姓日用”,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认为王艮的思想具有平

11、民意识的色彩,故选择B选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市民阶层的逐渐兴起,选项A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选项;明朝的官方主流思想为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与材料思想不符,故排除C选项;传统儒学的价值观核心为“仁”,材料的“百姓日用”思想并没有颠覆其价值观,故排除D选项。9.两宋时期商人捐纳买官日益增多,对此一官员上奏称“一州一县无处无之,已仕者约以千计是皆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宋时期A. 平民阶层上行流动的路径畅通B. 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不对等C. 庇商恤商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D. 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巨变【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两

12、宋时期,“商人买官”跻身官吏队伍的现象已经十分常见,但还是会遭到不满和抵制。这从根本上说明在重农抑商的社会氛围里,商人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即便进入统治阶层也不被认可,不受尊重,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中的“畅通”之说与本题材料不符,C项中的“庇商恤商”的社会风气当时并没有形成,D项中所说的“社会结构的巨变”,材料中无从体现,并且与史实不符。10.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A.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B.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 人与自然的和谐

13、共处D.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说明了人要适应自然的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故C项正确;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是道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不符合是荀子,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道家和儒家的共同主张,解题的关键是找出选项中各自的个性,进行排除即可。11.史学家柳翼谋说:“始皇时代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下列表述与此观点不符的是A. 出击匈奴、巩固边疆B. 设置郡县、管辖地方C. 以

14、吏为师、以法为教D. 控制思想、文化专制【答案】C【解析】【详解】“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指的是汉承秦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秦朝的法家治国思想,而汉初信奉的是“黄老之学”,汉武帝以后是儒学治国,故C项不符合观点,但是符合题意;匈奴在秦朝就威胁北部边境,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巩固了边疆,故A项符合观点,但不符合题意;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汉代继承下来,故B项符合观点,但不符合题意;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控制思想、文化专制,故D项符合观点,但是不符合题意。12.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示意图,该技术的使用A. 推动灌溉技术的发展B. 反映播种技

15、术的进步C. 促成小农经济的形成D. 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代田法,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故D正确。图中是耕作方法,而非灌溉技术,故A错误。材料中“沟”“垄”反映了代田法,没有涉及播种技术,故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到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故C错误。13.东京梦华录载:“每日如宅舍宫院前卖铜铁器、衣箱、磁(瓷)器之类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姜行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徐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马行(街)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傅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材料主要体现了北宋A. 长途贩运繁荣B. 彩瓷交易频繁C. 商帮经营兴盛D. 市场分布类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姜行东去乃潘楼街,街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