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耐药性及治疗进展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3029930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菌耐药性及治疗进展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病原菌耐药性及治疗进展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病原菌耐药性及治疗进展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病原菌耐药性及治疗进展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病原菌耐药性及治疗进展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原菌耐药性及治疗进展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菌耐药性及治疗进展ppt课件(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淋病奈瑟氏菌感染与耐药性进展 浙医一院方红 淋病 gonorrhea 是指淋病奈瑟氏菌 简称淋菌 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 也包括眼 咽 直肠 盆腔和播散性淋菌感染 一 淋病流行状况 淋病是一古老的传染病 公元2世纪引用术语gonorrhoeae 1767年JohnHunter将患者脓性分泌物接种于自己的尿道 同时感染了淋病和梅毒 1832年Ricord通过接种试验将淋病和梅毒分开 1879年Neisser从35位急性尿道炎 阴道炎及新生儿急性结膜炎患者的分泌物中分离出淋病双球菌 因此后人将其称为淋病奈瑟氏菌 Neisseriagonorrhoeae 1882年Leistiko和Loeff

2、ler在37 培养的血清动物胶上发现淋菌生长 1885年Bumm在人 牛 羊的凝固血清上培养淋菌获得成功 接种到健康人的尿道内产生同样症状 20世纪初 淋病与衣原体感染混为一谈 将症状轻 分泌物薄当作慢性淋病 直到应用青霉素治愈淋病 才认识到NGU 淋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广泛悠久 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 多数国家淋病超过梅毒 至60年代 欧美 非洲一些国家地区发病率非常高 美国从1966年至1973年每年递增12 1960年为145 10万 1979年高达459 10万 但从1975年至1990年发病率下降了31 至1989年已降至289 10万 但仍居首位 据WHO统计数字显示 1995年全球性

3、行为而感染的15 49岁的新发STD病例达3 33亿 主要病种及发病人数为梅毒1220万 淋病6220万 衣原体感染8910万 滴虫病1 67亿 表1995年世界15 49岁成人感染STD情况统计表 单位 百万 地名 北美洲西欧澳大利亚拉美和加勒比海次撒哈拉非洲北非和中东东欧和中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南亚和东南亚总计 0 0720 100 0050 561 560 280 0500 262 665 55 梅毒 男女 0 0720 100 0050 701 970 330 0500 303 136 66 淋病 男女 0 830 600 0333 457 300 771 171 8014 5630 5

4、4 0 920 630 0693 678 380 771 161 4714 5531 62 1 642 300 125 016 961 672 152 7020 2042 75 2 343 200 175 128 441 282 922 6320 2846 38 衣原体感染 男女 滴虫病 男女 3 785 30 298 5215 072 324 904 8339 5684 60 4 235 760 329 1015 352 225 174 5335 8782 55 我国解放前主要是梅毒 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淋病 60年代初已基本消灭了性病 但70年代末STD死灰复燃 1977年以来发病率呈急骤上升

5、 我国性病流行发展阶段 1977 1985传入阶段 1985 1988逐渐蔓延阶段 由沿海 内陆 1989 1992由城市 农村 1993 今广泛流行 我国卫生部列为重点防治规定上报的STD病种有8种 即梅毒 淋病 软下疳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非淋菌性尿道炎 宫颈炎 尖锐湿疣 生殖器疱疹 艾滋病 至2000年末 报告病例数达85 90万 2001年发病率首次回落 报告病例数达79 56万 表 中国性传播疾病的分布 1977 2000 1977 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2000 年 发病率 淋病 1 100 000 1 100 000 1 100

6、 000 1 100 000 9 499 2110 0911 5314 2516 7717 3417 2618 1522 92 85 8476 9468 1165 2265 4167 1164 4456 4250 8448 6133 25 梅毒 0 170 220 160 170 180 390 961 812 786 43 4 301 411 681 071 000 841 533 135 217 309 33 尖锐湿疣 1 982 963 894 284 585 657 088 308 4717 55 5 3116 1021 9223 9824 3021 5621 7223 0424 01

7、22 6925 47 0 510 810 871 331 792 774 765 976 9519 33 0 864 145 965 647 528 4310 6515 4817 2718 6128 06 NGU 其它 3 691 412 334 091 762 071 661 942 672 793 89 2000年我国STD特点 NGU报告病例数首次超过尖锐湿疣 淋病构成比继续下降 由1999年的40 72 降为33 25 全国性病流行的病谱逐渐发生改变 NGU增长31 71 生殖器疱疹增长28 67 天津 广西 海南 广东非淋的发病率已超过淋病 2000年性病人群的变化 女性性病人数逐渐

8、增长 男女比例1 6 1 1 4 1男性以淋病最多 其次是NGU和尖锐湿疣 女性以尖锐湿疣最多 其次是NGU和淋病 严峻的挑战 性传播疾病 STD已遍及全国城乡各地 发病率以居前几位的分别是上海市316 59 10万 浙江215 37 10万 北京市157 39 10万 江苏140 70 10万 广东129 67 10万 我国的HIV感染及AIDS病人数也呈急剧上升 截止2001年底 已报告AIDS感染者30736例 实际感染人数85万人 2001年NGU首次超过淋病 STD发病人数居高不下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 包括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缺乏明确的临床分类和必要的实验室监测手段等 近年来 由于非正规

9、治疗所导致耐药病原菌的流行日趋上升 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淋病的危险性分析 1 发病率最高2 无症状带菌者多 男性5 20 女性可达60 3 不合理用药4 耐药菌株出现 2019 21 耐药菌株的出现是造成70年代以来淋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和临床上顽固病例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 有人将淋菌耐药菌株的危险性与AIDS相提并论 2019 22 二 淋病的检测方法 1 淋菌涂片检查 适用于男性急性期病人 对无症状或只有少量分泌物的女性病人诊断意义不大 尿道 阴道宫颈口分泌物涂片 G染色或美兰染色 WBC内G 双球菌 男性阳性率90 女性50 60 2019 24 2 淋菌培养 WHO推荐用于淋病筛选和发现

10、病例的唯一方法 用无菌脱脂纤维细拭子插入男性尿道2 4厘米或女性子宫颈内1 2厘米转动拭子数周停留片刻后取出 立即接种于G C或T M培养基 经24 48小时培养 可见圆形隆起 湿润 光滑 半透明或灰白色菌落 2019 25 3 生化反应 鉴定淋球菌有实用意义的方法有氧化酶试验 往培养菌落上滴加氧化酶试剂 淋球菌菌落颜色变为紫红色乃至黑色 糖发酵试验 培养基中加糖类和指示剂 淋菌分解葡萄糖 培养基PH下降 指示剂变色 如酚红黄 2019 26 4 白细胞酯酶试验 LET 该酶对泌尿生殖器因炎症而存在的多形核WBC有特异性 用于检测泌尿生殖器拭子标本或尿中多形核WBC 女性宫颈拭子灵敏度68 特

11、异性44 男性无症状淋病尿道拭子灵敏度44 特异性91 5 酶免疫分析法 EIA 商品试剂盒 Gonozyme 为多抗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检测需4小时 男性尿道拭子灵敏度87 特异性100 女性灵敏度50 对杂菌较多的标本 EIA灵敏度低 6 直接荧光抗体检测 DFA 采用抗蛋白I单抗 高危男性人群中 DFA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4 及100 敏感性不及G染色 94 女性尿道及宫颈标本敏感性分别为65 及72 高于G染色 40 7 单克隆抗体协同凝集试验 PMGOT 用淋菌外膜蛋白单抗包被加热杀死的金葡菌 将试剂置于玻片上 加煮沸的待检标本 出现凝集者为阳性 灵敏度98 7 特异性100 8

12、核酸探针技术 NPA 常用试剂盒PACG2系统 该系统与淋菌的rRNA互补 吖啶酯标记的单链DNA探针 与靶rRNA在液相杂交 以化学发光仪检测 灵敏度90 100 特异性96 99 3 9 聚合酶链反应 PCR 用淋菌隐蔽性质粒为模板设计一对20bP引物扩增390bP片段 与培养相比 PCR敏感性100 特异性88 9 10 连接酶链反应 LCR 是继PCR之后建立起来的快速DNA扩增方法 与PCR不同的是 该法采用两对寡核苷酸探针 特异性高于PCR 一 淋病的治疗药物与淋菌的耐药性 1 青霉素类药物 青霉素的 内酰胺环与菌体外壁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转肽酶结合 使该酶失活 菌壁破坏 菌浆外溢而

13、起杀菌作用 作用机制 常用药物 不耐酶 普鲁卡因青霉素G 氨苄青霉素 羟氨苄青霉素 羟苄青霉素 耐酶 氨氯青 淋必清 优立新 青霉烷砜 氨苄青 安灭菌 克拉维酸 羟氨苄 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淋病曾有过重要地位 最初MIC为0 007 以后逐渐上升 60年代MIC 0 1 目前低水平耐药 MIC1 0 2 0 与高水平耐药 MIC2 0 25 菌株日益增多 单位 g ml 1975年分离到PPNG Penicillinase producingNG或betalactanaseproducingNG 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地区分离到PPNG 非洲和东南亚国家PPNG 10 欧美国家相对较少 但也逐年增加

14、 有的城市 5 我国自1987年开始监测耐药性 WHOWPRGASP 2001年度报告 耐青霉素淋球菌 老挝96 韩国88 菲律宾86 中国85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淋球菌耐药监测计划 淋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情况 时间 地点 耐药菌株 PPNG 1988198819891991 19961994 1995199519961994 1995 19961999年 上海南京全国部分城市四川南京 合肥 重庆 福州蚌埠上海福建全国8个单位 18 980 381 79 319 390 58 17 395 679 51 4675 83 5 94 135 180 167 200 111 118 630 8

15、0 5 5 416 790 43 1001 28 5 319 52 834 37132 783 16 9 314株为染色体介导的耐药 南京 上海 福州 南宁 广州 江门 成都 大连 向辉报道 中皮1998 31 3 166 青霉素对淋球菌的MIC值5年间上升了63倍 1991年0 0625 4 0 g ml1996年0 25 256 g ml 美国CDC提出 若某一地区PPNG 5 青霉素不应作为首选药物 2 喹诺酮类 作用机制 抑制DNA旋转酶而抑制菌体DNA及蛋白质合成 使菌体迅速死亡 常用药物 氟哌酸 淋克星 氟嗪酸 氧氟沙星 泰利必妥 环丙沙星 环丙氟哌酸 左旋氧氟沙星 可乐必妥 WH

16、OWPRGASP2001年度报告 耐喹诺酮类淋球菌柬埔寨64 韩国92 6 中国97 9 日本78 泰国1998年环丙沙星耐药率13 8 1999年上升为25 4 MIC从1 0 g ml 1996年上升为32 0 g ml 淋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情况 时间地点耐氟哌酸 耐氟嗪酸 耐环丙 1994 1995 19961995 199819961994 199519961998 1999199520001999 福建广州上海南京 重庆 合肥 福州北京湛江蚌埠广东全国8个单位 18 3 20 5 26 37 0 5 83 16 5 34 206 11 28 44 309 11 2859 34 54 91 10 5 68 647 62 9 56 89 612 783 78 2 其中23株为高度耐药 MIC为32 44株中40株 90 91 同时对青霉素 四环素耐药 为多重耐药菌株 占全部菌株的10 26 向辉报道 氟哌酸的MIC值5年间也上升了63倍 1991年0 0156 1 0 g ml 1996年0 125 64 0 g ml 1992 1 1995 1 香港地区分离到69株耐喹诺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