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30479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百家争鸣是思想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有关“价值、意义、方式、礼仪”等知与行的多方面知识,构成了古代社会精神层面生活的源泉与核心。这反映出百家争鸣A. 诸派思想内容无需后人创新B. 不利于推动当时社会转型C. 各家学说都具有较大实用性D. 对后世影响领域比较宽广【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包含了有关价值、意义、方式、礼仪等知与行的多方面知识,构成了古代社会精神层面生活的源泉与核心”信息可知,这强调的是百家争鸣的思想成果对后世的多方面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错误,诸派思想内容需要后人创新;B选项错误,

2、百家争鸣有利于推动当时社会转型;C选项错误,百家学派中既有兵家、农家等实用学派,也有离经叛道追求精神自由的道家等学派,并非都具有较大实用性。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汉武帝),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国学大师章太炎这段话认为秦始皇A. 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B. 以严刑酷法进行政治统治C. 对中国的贡献高于汉武帝D. 以法律治理国家赏罚有信【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可以看出秦始皇以法律治理国家赏罚有信

3、,故D项正确。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依据材料“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可知,B项错误,材料没有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比较,排除C。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A. 把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D. 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取得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秦始皇强调礼、等

4、级,强调礼教足以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始皇把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旨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单纯的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在思想争鸣中尚未取得统治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4.有学者认为“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主要是它既善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能印证此观点的言论是A. “示存异方之教。”B. “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C. “突厥世为盗寇,百姓之仇也。”D.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老,安能尽善。”【答案】A【解析】【详解】“唐代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

5、机,主要是它既善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主张对外来文化持宽容态度,与题意相符,故A正确;噶尔丹制造分裂,公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意欲分庭抗礼,反映民族分裂势力威胁国家统一,排除B;“突厥世为盗寇,百姓之仇也。”反映突厥骚扰边疆,造成百姓之苦,排除C;“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老,安能尽善。”表达要敢于纳谏,排除D。5.下表为范文澜先生对战国时代“士”的主要分类情况据此可知,士阶层的分化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长于争论,凭口舌辩词驰骋诸侯,猎取富贵的策士,

6、有懂天文、历算、地理的方士等”,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样的分层是适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士阶层分化,这有助于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而不是士阶层分化,故A项错误;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故D项错误。6.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都对社会现实提出了改革时弊的方案,人们观点各异,畅所欲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可以推知,百家争鸣A. 不同思想流派观点完全相对B. 根源是土大夫的推动与引导C.

7、 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繁荣D. 改变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都对社会现实提出了改革时弊的方案,人们观点各异,畅所欲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微,各种力量都对社会现实提出了改革时弊的方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繁荣,C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各学派的观点,故A说法错误;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的根源是当时经济的发展,B错误;材料未涉及教育的发展,D错误。7.汉初是统治思想更换的最重要时期,实现了从法家一道家一儒家的转变,从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

8、,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汉朝政治统治的需要B. 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 “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汉初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的,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独尊儒术”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统治思想更换主要是从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A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独尊儒术”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不是对儒家思想的敬仰,B错误;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应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但其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加强专制主义

9、中央集权的需要,D表述不完整。8.在朱熹看来“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朱熹强调的“理”是A. 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B. 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C. 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D. 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可知,朱熹强调君臣、父子各有其理,这就是人们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B正确;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是老子的“道”,与材料无关,A错误;君权神授的思想是董仲舒的主张,与朱熹无关,C错误;据所学可知朱熹强调的“理”是人们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而且其反对人们对幸福的追求,D错误。【点睛

10、】朱熹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9.顾炎武在坚持孟子“性无不善”论的同时,强调“性发见乎情”,“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在这里,顾炎武A. 受西方启蒙思想启发B. 倡导经世致用的必要性C. 驳斥理学家的虚伪性D. 肯定个体私欲的合理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结合所学知识控制顾炎武肯定个体私欲的合理性,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A选项明显不合史实,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经世致用思想,B选项错误,排除;材料与驳斥理学家的虚伪性的说法无关,C选项错误,排除。10.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吾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

11、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A.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B. 力图挽救民族危亡C. 有遵循进化论全盘西化的倾向D. 主张改造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了新文化运动救亡图存的一面,故B项正确;材料“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偏见,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的一面,无法体现遵循进化论全盘西化,故C

12、项错误;“改造传统文化”与材料“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不符,故D项错误。11.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在大千世界中探求本原,不得其果。于是,苏格拉底改弦更张,认为本原不必外求诸宇宙世界,其实就在自身,求诸内归于自我是正确的方向。这表明苏格拉底A. 拓展了哲学的研究范围B. 提高了民众道德水准C. 纠正了哲学家认识偏见D. 开启了人文主义先河【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在大千世界中探求本原,不得其果。于是,苏格拉底改弦更张,认为本原不必外求诸宇宙世界,其实就在自身,求诸内归于自我是正确的方向。”并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本原就在自身,因此提出“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这

13、是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拓展了哲学的研究范围,A正确;材料未涉及提高民众道德水准的观点,B错误;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而不是纠正哲学家认识偏见,C错误;开启了人文主义先河的是智者学派,故D与材料不符。12.天演论制私按语:“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材料强调的是A. 民族团结在竞争中的重要性B. 发愤图强救亡图存的必要性C. 敢于竞争倡言开放的积极性D. 肯定人与自然争胜的进步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认为在民族危亡时候民族团结则能生存,民族分裂则

14、会灭亡,故选A项;材料认为民族团结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方式而非强调救亡图存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鼓励言论开放自由,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D项13.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A. 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B.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C. 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D. 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孙中山早年关注的是农业生产问

15、题,十月革命后关注的是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故D正确;A项内容不能反映孙中山早年与十月革命后对农民、农业认识的不同,故A错误;农民是革命主力军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材料不能表明三民主义得以实现,更没有表明孙中山的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故C错误。1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是哪一家的观点?A. 法家B. 道家C. 儒家D. 墨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强调为政以德和为政以礼优于刑法制度,而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故C选项正确;法家强调用刑法治国,材料认为这样治国效果不好“民免而无耻”,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为政以德的主旨不符合,故B选项错误;墨家主要代表平民利益,主张“非攻”“尚贤”等,与材料为政以德的主旨不符合,故D选项错误。15.自汉以来,每逢天灾、异象,多有君主向天谢罪,下诏罪己,轻徭减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儒学对君主行为的约束力B. “仁政”思想发生的影响C. 君权受到了制度的限制D. 汉武帝“罪己诏”的垂范作用【答案】A【解析】西汉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认为天象与人事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君主行为的约束力,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