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29694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秦皇岛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客观题一.选择题1.周公要求统治者要“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A.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B.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C.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 用礼仪道德遏制人欲【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各个时期的儒学家都要求统治者在道德方面以身作则,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内容是道家思想,与儒家学说无关,排除;材料中的说法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排除CD项。2.“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

2、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应该出自A. 孔子B. 韩非子C. 孟子D. 老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反映了严刑峻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A项核心思想是仁、礼;C项主张无为而治;D项核心思想是兼爱。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这

3、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 都体现“礼”、“法”并用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老子、法家、墨家、杂家不同的思想主张均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方式有异,可见这些主张共同之处在于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故C项正确;A项所述不符合法家、杂家的思想主张,故排除;B项属于道家思想的主张,且在材料信息无反映,故排除;D项不属于上述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故排除。4.以下收录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其中的“师”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师

4、”在分析理气关系时,既承认先理后气,又指出“理”离不开“气”,通过“气”体现“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朱熹的观点,C项正确;因为董仲舒生活在汉代,而不是宋朝,也没有提出相关理气关系的主张,A项错误,而陆九渊和王阳明,均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理,BD两项不符合题意。5.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A.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 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C. 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D. 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

5、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民间的命名,与官方无关,A项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经过漫长的发展与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取向。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说明了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意主旨相悖,排除。6.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A. 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B.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C.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D. 彻底抨击宗教

6、思想体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和宋明理学家都认为儒学应该“明道救世”, 因此A项两者的共同点,故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没有到宣传民主革命的程度,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没有抨击宗教思想,儒学不是宗教,故D项错误;宋明理学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则猛烈地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7.下图为宋代铸造的大观通宝钱,由宋徽宗御题钱文。公元1106年,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由此可见当时A. 北宋政府铸钱具有随意性B. 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深远C. 书法艺术的进

7、一步平民化D. 皇帝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可得出宋徽宗并非是随意性,而是认为有吉祥之兆哦,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公元1106年,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可得出因有彗星闪过,认为是吉祥之兆,因而造钱,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书法书平民化,故C项排除;材料中的铸钱是因为有吉祥之兆出现,而不是皇帝的好恶,故D项排除。8.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

8、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A. 认为探究“理”,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B. 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C. 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D.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山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一个学者,主张经世致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人是顾炎武,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这是理学家的思想;B选项错误,这是黄宗羲的主张;

9、D选项与其不符。点睛:本题难度较大,很难从材料中判断出这个人物是谁。如果了解吴晗历史的镜子这本书的话可知这本书记载的是明代的历史,所以可以确定时代是明朝。再根据材料的描述可以基本确定这是明朝的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明末清初的大儒之一,进而根据主张来判断出这个人是顾炎武,选项也就明确了。9.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A. 离骚B. 子虚赋C. 论语D. 诗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10、。从材料中的“南方倾向抒情”说明南方文学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离骚。所以答案选A。10.“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A. 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B. 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C. 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D. 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发展受时代精神和哲学风尚的影响,呈现出自身的时代特色。儒家的“中庸”观、道家的“自然”观、佛

11、家的“意境”说、玄学的“言意之辨”都对当时书家的书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正是这各种因素的影响,才使汉魏六朝的书法美学思想达到自觉和成熟的高度。所以在汉魏六朝书法成就空前,综合题目的四个选项,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AB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艺术成就书法【名师点睛】书法: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原因:主观:士人表达情意;客观:文具的改进)(王羲之“书圣”兰亭序)隋唐(风格多样):草书张旭、怀素;楷书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1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下列作品

12、中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含义是一种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将事物与自身相融合。A选项步辇图只是绘画出当时的场景,没有体现出物我合一的境界;B选项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C选项体现出这一特点,故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五子夺莲体现出的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如意的特点,故排除。12.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A. 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B. 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C. 崇拜

13、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D. 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并不以发现天界运行规律为目标,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注重“天时”、“农时”,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忽视自然”,C项排除;中国古代天文学并没有与生产实际想脱离,故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

14、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A. 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B. 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C. 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D. 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主流文化仍是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士人价值追求”,故B项排除;书籍内容的变化与刻印技术无关,故C项错误。【点睛】“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是解题的关键。14.

15、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A. 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B. 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C. 社会变革意识淡薄D. 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中国反响低迷,1862年,海国图志在日本畅销,但在中国已经绝版,中日之间的对比体现了中国当时国民缺乏学习变革意识。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因为“在国内几无反响”,故而才有了“印数不过千册”,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的说法属于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A项排除。B项,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较为符合中国当时挽救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的实际需要,“脱离中国实际”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1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进步思想是A. 经世致用B. 师夷长技C. 中体西用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