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29514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2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但对于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 孔子是守旧派的代表B. 孔子某些思想违背了时代潮流C. 孔子思想具有创新性D. 孔子对时代的解释缺乏证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模式自己的、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

2、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的部分因素不适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材料“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说明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

3、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2.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期间,“设法而不用,无奸民。”“(此前)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孔子当政后,“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孔子注意关注民生幸福B. 孔子主张“诚信”经营,发展经济C. 孔子的思想由儒家变成了法家D. 当时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孔子任大司寇期间主张先礼教而后刑罚,虽设有法律制度,但并未使用,社会上也没有奸民。当时有个叫沈犹氏的羊贩,他常常在早上用水把羊灌得饱饱的,孔子当政后,就不敢这么做了。这从侧面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故选D。孔子还没有觉悟到关注民生幸福、发

4、展社会经济的层面,更没有从儒家变成法家,排除ABC。3.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 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 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C. 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D. 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故B不正确。稷下学宫是国君设立的,不能体现私人讲学出现,故D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故C不正确。稷下学宫是国家设立的饿机构,一般是在天子的都城。但到

5、战国时期,却设立在诸侯的国都,说明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4.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秦王嬴政读了他的文章后,极为赞赏。在其思想理论中,法、术、势是其主要核心,在下图中寓意“法”的应该是A. 车轮B. 车架C. 马鞭D. 马匹【答案】A【解析】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将法、术、势相结合。图中的御者是君主,其手中的两根缰绳是术,马鞭是势,马是臣民,而车轮是法,所以A正确。5. 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

6、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6.有学者认为:“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这一观点A. 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

7、 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 否定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D. 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成果。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在否定董仲舒的思想,是在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因为“三纲五常”学说造成了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本题不是考查“天人感应”学说而是考查“三纲五常”学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本题不是考查“独尊儒术”主张而是考查“三纲五常”学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本题不是考查“天人合一”思想而是考查“三纲五常”学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

8、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7.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 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 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中“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因此,“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虽然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适应了西汉中

9、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肯定,故A项正确,B项错误;汉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但这并不能从题干中直接看出,也不符合“为统治者服务”的主题,故C项错误;辩证地分析,也就是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而从题干中只能看出积极的一面,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8. 所谓“朱陆同异”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老问题。解放后的一些哲学史著作一般把陆学看做主观唯心主义,把朱学看做客观唯心主义。但学者华山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以

10、下陆九渊的言论中能为学者华山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A.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B. “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C. “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D.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学者华山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故A排除。“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也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故B排除。“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体现了理是客观存在的,

11、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C正确。“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也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名师点睛】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9.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A.

12、 格物致知B. 人性本善C. 心即理也D. 致良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急穿芒履去登临”,可以看到面对春意盎然,其主张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即通过观察获得对知识的了解。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理学中格物致知(研究探究事物获得知识天理)的主要观点,A选项符合题意。人性本善是孟子观点,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 心即理也,内心想的就是真理,无需实践中求得,与题意不符,C选项排除。致良知是王守仁为代表心学的观点,D选项排除。10.儒家学者倡导仁爱,但无法回避“仁缘何贪”。朱熹对此解释为仁善之人秉性温和慈爱,不够刚硬耿介,因此常在钱财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严谨、理性与自制。由此可见,朱熹将“贪”归因

13、于A. 监察制度的缺失B. 人性的复杂微妙C. 社会经济的发展D. 社会风气的污浊【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仁善之人秉性温和慈爱,不够刚硬耿介,因此常在钱财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严谨、理性与自制”可知朱熹将“贪”归因于人性的复杂微妙,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故选B。11.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 a处:秦朝“焚书坑儒”B. 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D. 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宋明儒家学说的上升原因是宋明理学

14、的出现,以及被统治阶级重视和利用,不是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宋明理学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发展,对儒家学说批判出现在明末清初。代表人物有黄宗羲等。秦朝时期出现拐点就是由于焚书坑儒,之后是董仲舒的新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唐朝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12. “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梁启超说:“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A. 提倡经世致用B. 主张“知行合一”C. 颠覆了理学传统D. 宣扬人伦即天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15、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梁启超认为桐城派与汉学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桐城派主张学以致用,而不是专门训诂考据,故本题选择A项。B项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的观点。C、D两项则不是文学创作领域的。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跃局面经世致用1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A.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B.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 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不能体现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异质”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受到了西方学说的影响,但它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物,故C项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并不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1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赞扬家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