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3020022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7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合肥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合肥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合肥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合肥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一六八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第1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第Il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巻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

2、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凃在答题卷上1.“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 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C. 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D.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反映了天子亲耕现象,其目的在于“劝农”的示范意义,材料中“天子亲执”“首领带头”“在

3、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体现了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故答案为C项。AB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井田制走向瓦解的表述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材料仅能体现“重农”而不能体现“抑商”,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2.“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其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

4、话描述的是A. 曲犁B. 耧车C. 花楼机D. 翻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所盛种粒”“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是材料反映的是播种工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楼车是汉代的播种工具,故B正确;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排除A;花楼机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排除C;D项是灌溉工具,排除。3.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盛。”这一变化表明A. 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增长B. 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C. 丝织业成为百姓主要收入来源D. 经济重心己经完成南移【答案】

5、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以帛代钱”反映的是赋税改革,“民间机枢大盛”反映的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所以材料体现了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的增长。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涉及手工业的专业化,排除;C项,材料没涉及丝织业成为百姓主要收入来源,排除;D项,经济重心转移的完成是在南宋,而资治通鉴所记述事件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反映”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

6、,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4.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正面上部有10枚方孔圆钱纹,中部有铭文“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同佰)流转行使”。下部有一仓廪图,有三人正忙于搬运货物。由此可知当时A. 金融体系较为完善B. 活字印刷术水平高超C.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 纸币在市场广泛流通【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及中部有铭文“除四川外,

7、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同佰)流转行使”等信息可知,纸币发行并流转行使,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故C正确;金融体系较为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活字印刷术水平高超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材料不能得出纸币在市场广泛流通的结论,排除D。5.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A. -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

8、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平息倭患”主要与戚继光抗倭相关,此时是16世纪,世界也因新航路的开辟而日益连在一起。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事实上闭关锁国政策也没有终结,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存在,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的时间“明朝”不符,排除;D项,虽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6.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

9、术高低而定,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这表明当时的洋务企业A. 注重保障工人权益B. 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C. 具有资本主义因素D. 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中,比较普遍地采用了雇佣劳动,大部分工人都是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工资大体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决定的,且“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说明当时的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故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洋务企业中的雇佣关系,没有涉及保障工人权益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近代洋务企业中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但不能得出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说法太绝对,故B选

10、项错误;近代洋务派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但材料没有涉及到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相关内容,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7.传统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还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映衬出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据民国初年报载,“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这一变化反映A. 西装已代替传统服饰B. 服装款式多样缺乏审美C. 儒家礼教思想的崩溃D. 服饰的礼制限制被淡化【答案】D【解析】“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说明服饰变化逐渐走向平民化,等级观念逐渐淡化,D正确;A中取代说法错误;B中审美观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崩溃说法错误。8.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

11、的。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材料主要反映A. 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C. 中国办报深受西方的影响D. 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答案】D【解析】根据“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主要是因为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因此,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项排除;报纸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创办

12、,而19世纪末民族工业才有了初步发展,故B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办报受西方的影响,故C项排除。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信息: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与救亡图存运动有关,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9.1914年34月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详细讨论了商律商人通例公司条例保息条例国币条例商事公断处条例商会法等,提出了不少修改、补充和实施的意见。该会议A.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B.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 开启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 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信息,排除A;经济立法有利于规范资本主义经济

13、行为,从而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始于1927年,排除C;材料中的经济立法与反帝斗争没有关系,排除D。10.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重要物资由中央统一管理、分配;所有生产、基本建设等各项任务,都必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其意在A. 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B. 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C.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D. 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显示,党中央强调集中统一,重申“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中央宏观调控经济建设,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61年”可知,这是党中央为解决严重的经济困难

14、而做出的决策。故答案为D项。A项,1952年已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计划经济建设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1956年我国已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11.有学者指出,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使改革有了一个总的、明确的目标。这在于中共十四大A. 明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B. 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 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正确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四大”对改革制定的“总的、明确的目标”为C项;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1987年中

15、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A、B、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12.1987年日本那霸开辟为自贸区、1989年泰国谢布省进行自由经济区建设。这些开放举措从时间、规模上都与我国层次相同,意味着我国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面临激烈竞争。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A. 设立大连家经济技术开发区B. 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C. 开辟长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D. 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决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为应对我国在吸收外资、转移产业上面临的激烈竞争,我国采取的措施应在1989年之后,1990年我国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故D正确;198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宁波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 年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等开辟为经济开放区,A、B、C 三项时间不符,排除。13.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首飞成功,中国“大飞机梦”终于得以实现。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发展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其中标志着我国航空事业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