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word版.doc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32863982 上传时间:2020-05-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整理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年整理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年整理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年整理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年整理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整理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整理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word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13级汉语言文字学 王昆 20130589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摘要文字学概要是裘锡圭先生文字学理论方面的一部专著。本书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字资料及考古发现,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汉字结构类型,文字假借,文字分化与合并,字与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汉字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而多有创意,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和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关键字:文字 汉字 字形一 作者简介裘锡圭先生主要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从事先秦、秦汉史的研究。曾参加望山楚简、曾侯乙墓文字资料、郭店楚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

2、书和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字资料的整理考释工作。著有文字学概要、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古文字论集、裘锡圭自选集、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等,学术论文汇编裘锡圭学术文集于2012年出版。二 读书笔记第1章 文字形成的过程(一)文字定义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字。“文字”可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文字系统。(二)文字的产生文字产生前,人们曾用文字画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阶级社会形成前夕,原始文字才有了产生的可能。在原始文字阶段,文字和图画是长期混在一起使用的。首先产生的是跟图画有明显界

3、限的文字,如“大”;人、鹿这一类具体事物的象形符号随后产生,这二者称为表意字。然后使用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内在联系的硬性规定符号的记号字产生。随后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的假借字应运而生。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最后,为了克服假借引起的字迹混淆现象,又造了形声字。第2章 汉字的性质(一)意音文字文字的性质取决于它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符”,可分意符、音符、记号三类。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汉字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语音、字义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隶书)。前者可以称

4、为意音文字,后者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而记号大都是由意符音符演变而来,且大部分字仍由意符音符构成,也称此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音文字。(二)语素-音节文字意符只跟文字所代表的的语素意义有关,记号只能起把代表不同语素的文字区别开来的作用。它们都不表音,都是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所以,汉字里的独体、准合体、合体表意字以及记号字和半记号半表意字,都应看作语素字。汉字既使用表音节的符号,也使用语素层次的符号,所以汉字不应简单地称为语素文字,而应该称为语素-音节文字。第3章 汉字的形成与发展(1) 于汉字形成问题的讨论汉字的形成过程始于何时,终于何时?在已发现的各种古汉字资料里,时代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的

5、甲骨文和金文。它们是已经能够完整记录语言的成熟汉字。已发现的可能跟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时代遗留下来的器物上所刻划、描写的符号。除了有少量符号(以计数符号为主)为汉字所吸收以外,它们与汉字的形成并无直接关系。汉字大约在什么时候脱离原始文字,形成完整体系?我国约在夏代进入阶级社会,汉字形成不会早于此。由于文字资料缺乏,主要只能根据商代后期汉字发展水平推测汉字的形成时期。商代后期的汉字已经能够完整记录语言,且在有些方面相当成熟,但也有一些比较原始的迹象。商代后期距离汉字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代不会很远,汉字大概是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2) 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1. 形体上的

6、变化(1)简化:汉字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由象形变为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可分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在古文字阶段,古人逐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的、象形程度较低的符号取代象形程度较高的字符(线条化)。在古文字向隶书演变的过程里,绝大多数字符变成了丧失象形意味的,用点、撇、捺等笔画组成的符号(笔画化)。由古文字变为隶书、由隶书变为楷书分别是汉字形体上最重要的两次简化。(2)繁化:在汉字发展过程里也存在一些字形繁化的现象。(3)字数问题:汉字总数是不断增多的。但新字不断产生,旧字不断消亡,二者相抵,各个时代使用的汉字的数量并无很大变化。2. 结构上的变化(1)

7、形声字的比重上升。汉字形成完整文字体系后,新增加的字多数是通过加偏旁或改偏旁等途径从已有字分化出来的形声字。在汉字这种记录单音节语素占优势语言的文字里,这是最适用的文字结构。形声字比重上升,是汉字发展的主要标志。(2) 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造表意字时,形符使用的越来越少;旧有表意字里的形符也不断减少。形声字的形旁一般是义符,形声字比重上升也意味着义符重要性增加,形符重要性降低。(3) 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第4章 形体的演变(上):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古文字按时代先后和形体特点,可以分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和秦系文字四类。(1) 商代文字在已发现的各种商代后期的

8、文字资料里,数量最多的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是这一时期商代统治者的占卜记录;金文主要记录作器者之名和所纪念的先人的称号。甲骨文和金文在字体上有不同的特点:金文基本保持着毛笔字的样子,甲骨文多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甚至剧烈地简化字形。甲骨文可以看作当时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2) 西周春秋文字1. 金文:研究西周春秋时代文字的主要资料是金文。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而在一部分春秋中晚期的金文里,出现了明显的美术化倾向(鸟篆)。西周春秋时代一般金文的字体,大概可以代表当时的正体;一部分写得比较草率的金文,则反映了俗体

9、的一些情况。2. 籀文:籀文应该是西周晚期的文字,字形并非全都具有繁复的特点,有些籀文比后来的小篆更为简单,如“蓬”作“莑”。那些较繁复的字,构造往往跟商代和西周文字相合。史籀篇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的一部字书,籀文就是周宣王时代的文字,只不过在后来的传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讹误。(三)六国文字1.进入战国时代以后,文字形体发生了剧烈变化,俗体字迅速发展。秦国忠实地继承了西周王朝所使用的文字,东方各国俗体字形跟传统正体字形往往差别很大。前者跟春秋时代的秦国文字和秦代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后者称为六国文字。2.六国文字的资料:(1)金文(2)玺印文字(3)货币文字(4)陶文(5)简帛文字(6)说文、三体

10、石经所保存的六国文字资料,即所谓的“古文”。3.六国文字形体上的特点:(1)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流行,俗体之中最常见的是简体。六国文字的面貌就跟西周晚期跟春秋时代的文字很不相同。(2)六国文字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各国文字异形。不但六国文字跟秦系文字差别很大,六国文字彼此间也有显著差别。(3)六国文字里正体和俗体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的俗体字几乎已经完全把原来的正体字排挤掉了,这种俗体可以认为已经转变成了正体;有的俗体字则与正体并存。(四)秦系文字1.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其资料有:(1)石刻文字(2)金文(3)印章、封泥文字(4)陶文(5)漆器(6)简帛文字(7)说文里的

11、小篆2.秦系文字的形体:秦系文字也有正俗体之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文字形体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字形规整匀称程度不断提高,象形程度不断降低。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小篆的形体跟石鼓文相比,有两种显著的变化:其一,字形进一步趋于整齐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其二,一部分字形经过明显的简化。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为小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线,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合称篆文。秦王朝用经过整理的篆文统一全国文字,基本消灭了各地“文字异形”的现象,使古文字异体众多的情况有很大改变,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汉字发展史脱离了古文字

12、阶段而进入了隶楷阶段。(5) 隶书的形成隶书以秦国文字俗体为基础,形成于战国晚期。在秦代,小篆是主要字体,隶书只是一种新兴的辅助字体,社会地位很低;但由于书写方便,不可能长时间抑制它的发展。隶书实际上已经动摇了小篆的统治地位。到了西汉,隶书正式取代小篆,成了主要字体。第5章 形体的演变(下):隶楷阶段的汉字(1) 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料1. 石刻和墓志文字2. 简牍文字3. 帛纸文字 4. 其他(2) 汉代隶书的发展1. 字形构造的变化:由繁到简。2. 书体上的变化:东汉晚期碑刻上的隶字,结体一般都是扁方而规整的,用笔也有一套成规。习惯上把具备这些特点的隶书称汉隶(八分),汉隶形成之前的隶

13、书称秦隶。(三)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主要类型有:1. 解散篆体,改曲为直2. 省并3. 省略4. 偏旁变形5. 偏旁混同(4) 汉代的草书1.汉代行用的字体,除隶书之外还有草书。汉代草书称为章草,新体草书称今草。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2.草书改造隶书的主要方法(1)省去字形的一部分(2)省并笔画保存字形轮廓,或以点画来代替字形的一部分(3)改变笔法3,关于草书的偏旁(1) 草书里有些偏旁的写法,有比较复杂的形成过程。(2) 有的偏旁在草书里分化成几种形式。(3) 有些本来有明显区别的偏旁,在草书里被混同

14、了起来,或者已将变得很容易相混了。(5) 新隶体和早期行书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跟八分有明显区别的较简便的俗体。这种俗体隶书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收笔时上挑的笔法,同时还接受了草书的一些影响,呈现出由八分向楷书过渡的面貌,我们称之为新隶体。东汉晚期出现了行书,早期行书以新隶体为形成基础,跟草率的新隶体之间并没有明确界限。(6) 楷书的形成和发展、草书和行书的演变尽管楷书在汉魏之际就已形成,但在整个魏晋时代一般人所使用的仍是新隶体或介于新隶体和早期行书之间的字体。魏晋南北朝后,楷书成了主要字体。魏晋时代,由于早期行书和楷书的书法影响,章草逐渐演变为今草。随着楷书的形成和今草的形成,

15、行书演变成为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汉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在继续简化,字体就没有大的变化了。第6章 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1) 六书说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其中也有不少问题。汉代学者提出六书说功不可没,但六书说在建立起权威之后,就逐渐成为束缚文字学发展的桎梏了。(2) 三书说1. 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提出了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书说。唐兰先生批判了六书说,对文字学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他的三书说却没有多少价值。第7章 表意字(1) 表意字分类举例1. 抽象字 用抽象的形符造成,数量不多,如一(一)、囗(方)。2. 象物字 字形象某种实物,它们所代表的词就是所象之物的名称,如艸(草)。3. 指示字 在象物字或象实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号以示意,数量很多。如“本”的本义是树根,字形在“木”的根部加一个指示符号以示意。4. 象物字式的象事字 如“又”。5. 会意字 (1)图形式会意字:北 (2)利用偏旁间位置关系的会意字:明 (3)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欠 (4)重复同一偏旁而成的会意字:林、森 (5)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劣 (6)其他:劓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