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功能及运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279359 上传时间:2017-10-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画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功能及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图画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功能及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图画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功能及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图画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功能及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图画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功能及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图画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功能及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画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功能及运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执斌:图画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功能及运用作者:马执斌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886 更新时间:2005-11-2教材研究图画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功能及运用 马执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历史教科书每册有彩图 30 多幅,黑白图 300 幅左右;平均每课有图画 10 多幅。文字与图画所占版面的比例,大体相当。拿它跟 80 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初级中学 历史教科书相比,彩图增加了 1 倍多,黑白图增加了 4 倍多。这说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历史教科书在 表达方式上,已由过去以文字为主、图画为辅向文字与图画相结合、图文并重的方向转变。新一代历史教

2、科书 的这个转变,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图画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和功能,重新研究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图画去发 展学生的智能。一、在历史教科书中图画绝不是文字的附庸世界上许多民族的文字产生史都证明图画和文字是直系血亲,图画是文字的母亲。图画在原始教育中的地 位比文字重要。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地方,人们先后发现了不少岩画。它们大多是石器时代的 先民凿刻或涂绘在石壁上的。以 1976 年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阴山岩画为例,其主要内容有:部落征战、 狩猎场面、生殖崇拜、天神地祗、星辰图像、穹庐毡帐、牲畜车辆、原始舞蹈、数码文字等,比较全面地反映 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科学文化

3、。从教育史的角度看,这些岩画其实就是刻绘在石壁上 的以图画为主体的最古老的历史教科书。我们的祖先迈进文明社会的门槛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非常重视图画在传授文化知识中的作用。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是个古老的故事。相传古时候,龙马驮图出现在黄河 上,神龟负书出现在洛水上。伏羲根据河图洛书,画成八卦。这便是以后周易的来源。尽管这个传说故事 荒诞不经,但是它却反映了古人把图与书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故称“图书”。然而,图与书,即图画与 文字,其功能不同,魏晋时的数学家刘徽说,“析理以辞,解体用图”。所以,古人以图为经,以书为纠,“ 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我国先秦典籍大概

4、是讲究图文并茂的。比如“山海经古有图”,流传过程中图散 失了,后人又补绘。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山海经校注有图画 150 幅。南宋史学家郑樵在图谱略中讲过一个 故事,他说有人以“鲁三桓郑七穆族系”向唐代学者武平一求教,武平一能够详细无遗地讲出来。当时人叹服 武平一深明春秋。可郑樵却指出:“平一固熟于春秋,此非明春秋之效也,见春秋世族谱焉 !”这里所说的世族谱,就类似我们新一代历史教科书图画中的一类图示。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两点启示:一点 是,作为我国流传下来的第一部历史书和第一部历史教科书的春秋原有图谱;再一点是,春秋图谱是 掌握春秋文字内容的有效工具。郑樵指出:“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

5、,索象于图,索 理于书。”这种把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结合的治学要道,是符合认识论的。东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图书。“刘氏之学,意在章句,故知有书而不知有图”。他们废弃图画, 破坏了古代图书的完整性。郑樵叹惋:“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图既无传,书 复日多兹学者之难成也”。为了弥补无图的缺憾,尽管我们的前人努力给一些古籍补图配画,但是图画已经沦 落为文字的附庸,被称为“插图”了。郑樵认为“世无图谱”是“歆向之罪”。表面上看是这样,而其内里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刘氏父 子整理图书所犯错误的思想根源在于迷信理智,轻视知觉,使思维与知觉脱离。而产生这种错误思维的客观原 因

6、又在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使用的文字也在发展,文字发展的方向是跟图画的关系日益疏远,跟语 言的关系日益亲近;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这样,人们就极容易跌进迷信理智,轻视知觉的泥坑。当代美国 著名的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抱怨:“时至今日,人们仍然还在把知觉和思维区分成两大互不联系的领域 ”。“正是这种分裂,才引起了现代人的各种营养缺乏症”,因为“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仍然建立在对词 语和数字的研究上。只有在幼儿园中,儿童们的学习才是通过观看和制造某些美的形状进行的,这无疑是通过 感知进行思维。然而一当孩子们踏进小学一年级,这种对感知的训练便失去了在教育中应有的位置”。“由于 教育的主要精力放到学

7、习语言和数学,它同艺术的血缘关系就渐渐冷却和消失了”。上面,我们粗略地回顾了包括历史教科书在内的图书发展史,从中不难看出,图文并茂的人教版新一代历 史教科书走出了“意在章句,故知有书而不知有图”的历史误区,重新架设了感知与思维之间的桥梁。这就为 改变片面的注重理性、轻视感性的历史教育系统,初步奠定了教材的基础。感知是认识真理的源泉和起点。视觉是人类认识活动中最有效的途径。心灵离开意象就永远不能进行创造 性思维。从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看,原始人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一种非概念推理性的直观象征思维;文明人思维 不但保存着原始人思维的各种形式,如动作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等,而且发展到概念推理的高度;人的

8、 文明程度越高,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水平越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个体思维发展过程是人类整体思维 发展过程的缩影。人在婴儿、幼儿、少年,甚至青少年时期,直观象征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图画在中小学教 科书中很重要。这一点对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尤为重要。因为历史都是往昔的陈迹,在现实世界中不能重演。历 史知识这种过去性的特点,给教学双方都带来很大困难。如果老师能够运用图画诱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去再造历史形象,引导学生神游历史的殿堂,感受往昔的情境,那就为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开 辟了一条便捷之路。图画是直观的形象的视觉教材,在历史教科书中,图画与文字相得益彰,同等重要,图画 绝不是文字

9、的附庸。这也是人教版新一代历史教科书不再称它们为“插图”的原因。 二、历史教科书图画的种类及功能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图画,大致有以下几类:第一,历史文物图,如刻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字样的汉砖、北宋针灸铜人、太平天国的 结婚证书、毛泽东和朱德挑粮用过的扁担等。第二,历史人物像,如孔子像、唐太宗像、孙中山像、李大钊石雕像等。第三,历史遗址图,如郑国渠遗址、鲜卑拓跋部发源地嗄仙洞遗址、圆明园遗址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南 昌起义指挥部旧址等。第四,历史古迹图,如陕西黄帝陵、河北赵州桥、明代的长城等。第五,历史想象画,如牧野之城、莫高窟艺术及其创造者、谭嗣同殉难、董存瑞炸碉堡等。第六,示意说明

10、图,如: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地动仪震动示意图、北宋时期禁军人数激增示意图、英国 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抗日地道战示意图等。第七,历史漫画图,如夏桀把人当坐骑、英国劫掠队、时局图、快乐的聚宴呵!等。第八,历史地图,如:春秋列国形势、元朝疆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百团大战形势、深圳经济特区地理 位置等。历史教科书的图画有六种功能:第一,证明历史的功能。例如教科书说:“商朝的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同时配有几幅图画司母戊 方鼎体态的雄伟、四羊方尊造型的精美、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通体文饰的繁缛和杯榫接的巧妙都提供了有 力的证据。历史文物图、历史遗址图和历史古迹图在这方面的功能最突出。它们增强了历史教育的信度

11、。第二,叙述历史的功能。例如教科书写了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破布、麻头 和旧鱼网作造纸原料,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但教科书没有写造纸的工艺过程,而是用汉代造纸图 表达出来。从图上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洗涤、切割、浸沤、蒸煮、舂捣、漂洗、拌浆、制纸、脱水等造纸的工 序,从而了解蔡伦造纸术的工艺过程。蔡伦造纸术如果用文字叙述就很复杂,不易弄懂,使用图画表达得很生 动、形象、简明。这说明,文字能够叙述历史,图画也能够叙述历史,而且在一定的情况下,用图画叙述历史 还有它的长处。历史想象图和历史漫画在这方面的功能比较突出。第三,解释历史的功能。例如宗法制度,用课文的有限文字很难解

12、释清楚。教科书编者设计了一幅西周 宗法制度示意图,用大树主干代表天子,支干代表诸侯,分枝代表大夫,小杈代表士。这样就化无形为有形 ,把抽象的概念翻译成具体的形象,使学生对西周宗法制度一目了然。示意说明图和历史地图都有这方面的功 能。第四,再造历史形象的功能。历史如江水,东流不复回。时过境迁,物毁人亡,先前的整个历史形象已经 消失了,存留下来的至多不过是几行文字记录,一些零散遗物。见景生情,睹物思人,是人类大脑的机能。所 以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画能够成为使用者再造历史形象的中介。一幅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彩色图,直接让人感 觉到秦国将士的威武和阵势的严肃,进而神与物游,浮想联翩,在头脑里呈现出“秦王扫

13、六合,虎视何雄哉” 的历史画卷。第五,补充文字表述不足的功能。文字与图画都能表述历史,但它们表述的方式不同,各有长短。人们说 人教版新一代历史教科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应当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文字与图画表述同一历史内容时, 它们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另一层是文字与图画表述不同历史内容时,它们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里只谈图 画补充文字表述不足的功能。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第 1 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中有“怎样计算年代?” 一目,课文主要介绍的是公元纪年法。如果老师讲完了这个纪年法,问学生:“公元前 104 年司马迁开始写史记,距现在多少年了?司马迁写史记用的是竹简,蔡伦于公元 105 年改进造纸术,两

14、件事相距多少年?” 恐怕许多学生答不对。因为公元纪年与具体计算历史事件相距的年代还不完全一样。老师必须运用标有司马迁 开始写史记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想象图的纪年图示,教给学生计算具体历史事件年代的方法。再举一个例子 ,历史教科书介绍东汉名医华佗,说:“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名为五禽戏,模仿五种禽兽动作,以强 健身体。”同时还配有导引图。导引图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其绘制时间不晚于西汉初年,是迄今 为止我国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医疗体操图谱。图上的单人运动形象有的学“猿呼”,有的学“鸟伸”,还有 的学“熊经”。课文没有讲述医疗体操的渊源,由图画来补充。老师如果只讲华佗创制医疗体操“五禽戏”, 而不讲导

15、引图,就容易给学生造成一个误会,以为医疗体操是华佗的发明创造。第六,拓宽历史知识画的功能。人教版新一代历史教科书编排了数量可观的图画,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图 画载负着许多形象的历史信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我侄子是个初中学生。有一天,他问我:“叔 叔,现在你们老谈版权,古人讲吗?”他拿出义务教育中国历史第二册教科书,翻出天工开物封面图 ,指着右下角“千里必究”的四个小字,说:“这是不是古人也讲版权呀?”人教社初级中学历史教科书“说明”中规定:带号的图画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讲解。 这类图画数量很少、绝大部分图画不带号,不要求学生掌握,教师有选择讲解的权利。但是教科书中那么多

16、图画,讲授选哪些,不选哪些,根据是什么?这是长期困扰历史教师的一个难题。我想,弄清了历史教科书图 画的功能之后,可以提出几条意见,供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参考。第一,能够印证重大历史事实的图画,应该选择运用;第二,能够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的图画,应该选择运用;第三,能够再造历史形象,为理解重大历史事件服务的图画,应该选择运用;第四,能够对课文内容作重要补充的图画,应该选择运用。三、运用图画发展学生智能的粗浅思考和体会 人教版新一代历史教科书编篡的最大特点,是既注重知识的进化,又注重求知的方法。它突出体现在作为 沟通知觉与思维的桥梁的视觉教材图画的大量增加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图画发展学生的智能, 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固心理特点的综合。它由观察力、记 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种因素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