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论文具有学术理论性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271817 上传时间:2017-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使论文具有学术理论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怎样使论文具有学术理论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怎样使论文具有学术理论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怎样使论文具有学术理论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怎样使论文具有学术理论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使论文具有学术理论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使论文具有学术理论性陈力丹你提出的论文写作问题,确实带有普遍性,需要专门谈谈。不少从事广播工作的同志需要发表具有学术性的论文,可是写出来的东西总不像论文,似乎怎么努力,还是经验总结,很难提高到理论的层次。为了认识这个问题,需要先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分类谈起。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分类;学术理论与理论宣传的区别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基础理论研究,这类研究不考虑现实的、直接的具体应用目标,它的有用性就体现在人对人类社会、自然和人自身的认识和把握上,目的是揭示事物的基本原理或规律,获知有关的新知识。例如广播语言研究、广播时代的社会特征研究等等。第二类是应用研究,这类仍然属于理

2、论研究,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延伸,针对某一特定的宏观领域问题,探讨某些基础理论可能的用途,将纯理论的东西化解为实践所需的东西。例如广播如何正确引导舆论的研究、广播与电视影响受众的比较研究等等。第三类叫做“实验开发”,即“利用从研究或实际经验获得的知识”,通过对具体对象进行论证或概括性描述,上升到理论。例如广播采访研究、某一具体节目类型的研究、主持人研究等等。根据你遇到的情况,我以第三类为例,谈一下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因为广播从业人员所写的论文,大多属于这一类。 显然,如果写论文时作者对广播学,以及涵盖广播学的新闻学、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缺乏了解,对较为宏观的广播学的应用研究缺乏了解,具体的采编和其他业

3、务研究就很难提高到理论的层次,无法避免就经验谈经验,或者只能用政治套话编织文章。 还有一点要注意,即我们现在常说的“理论宣传”,即党报“理论版”所说的“理论”,与学术上的“理论”,虽然有交叉的地方,相当程度上是两回事。宣传上使用的“理论”概念,通常是指党的政策和策略的阐述,这是现实意识形态的政治表现;学术上的“理论”是指从某一专业客观研究的视角得出的关于社会、自然、人本身的运作原理,虽然有不同学派和学术争论,但通常得到了社会一定程度的承认。我们现在的一些谈广播工作经验的文章,常常引证几句领导人的讲话,就以为具有了理论性,这是一种误解。这样的文章是需要的,但它们主要适用于宣传某一时期党在广播方面

4、的方针政策。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志会说,这可太难了,我没有这样的理论功底,写不出学术理论性的论文了。其实不然,上面说的只是要求你对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这两类研究有所“了解”,并非要求你也从事这种研究(这两类研究一般确实是专门研究人员的事情)。除此之外,一些与新闻学、传播学较为接近的学科,例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舆论学、文学接受理论、文化学、人类学、跨文化传播等等,也需要有所了解,还有基本的历史知识,例如中外历史、中外哲学史、文学史、经济学史等等,并非要求你死记硬背多少东西,但是遇到问题,应当知道到哪里去找材料。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求一位广播学论文的作者,具有广播学或一般文科大学本

5、科毕业生的水平,因为这些都是文科大学生已经学过、应该具备的知识,只是由于长期从事广播业务的某一领域的工作,有所遗忘而已。即使个别地方没有学过,也有再学习的基础,并不是难的不得了。 掌握基本的论文写作方法 我认为,一个具有大本文科学历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广播从业人员,写不出具有学术理论性的广播学论文,主要原因不在于能力,而在于以下两点,即或方法上不得要领,或缺乏努力钻研的精神。下面以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位有数年广播体育报道经验、在职读研的同志,正在写一篇关于广播体育深度报道的硕士论文。他倒是很努力,事先查看了许多有关深度报道的论文,但是不掌握写论文的要领,也没有阅读一些相关学科

6、的学术著作。上来先说什么是深度报道,花了较多的篇幅;接着引证了不少领导人重视体育的语录;然后描述了常见的广播体育深度报道的几种形式,其中发明了几个只有自己认可的新概念;接着再说体育报道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再下来是深度报道的可读性、怎样编排导语、怎样使用语言等等,洋洋洒洒写了三万字。文章语言流畅,使用的材料非常生动且丰富,大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但是这篇文章实在不像是学术论文,还是经验总结(总结得也不够好)。 问题首先在于,他不了解什么是学术论文。即使是被称为“实验开发”的研究具体问题的学术论文,它的特点也必须要提出有关实际工作的新观点或发现新问题,这与教材的性质是不同的。关于深度报道已经有很多文

7、章了,上来再就什么是深度报道说许多话,如果为讲课写教材,这是适当的;而写论文,如果重复过多的别人已经说过、读者都知道的东西,就没有意义了。引证领导人的语录,如果为了宣传广播体育报道的重要性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专门研究广播体育深度报道的论文,一般没有引证的必要。关于广播体育深度报道的几种形式,虽然没有人概括过,但所说的内容,读者一看就知道,给人的启迪微乎其微。关于体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与体育深度报道有关,为什么要生造几个理论性名词,可能作者自己也说不清楚,显然是误以为有了这些,会增加文章的理论色彩。关于具体的深度报道的采、编、写、播本身是可以写出专门论文的,但是目前看到的内容,并

8、不是广播体育深度报道所特有的。 这篇文章所以没有学术理论性,主要问题不在于作者没讲理论,而是所讲的内容对同行人来说是常识,或者是政治套话,于是便会给人“没理论”的印象。在写前作者首先要明确,自己所说的东西有什么新意(包括新观点、新发现、新视角、新问题、新的不同意见等等)。有,并且论证得当,自然便会给人留下“有理论”的印象;如果一时想不出新观点或提供新的视角,那么宁可放一放,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后再动笔。另外,一篇硕士论文二三万字,不算长,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这篇文章一下子讲了那么多内容,枝叉过多,什么也不可能写深,不如只写其中某一点。 接下来是论证,我们的一些工作经验,不少是有新意的,完全可以提升

9、到理论,但是由于没有经过学术论证,而是按照宣传性评论的写法来写,于是怎么也写不出“高度”来,无法提升到理论层次。例如上面那篇硕士论文初稿的一些小标题:广播的根本性质说明广播体育深度报道大有发展前途、广播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广播体育深度报道能够贴近受众、广播体育深度报道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广播体育深度报道是编播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说法都对,但显然是些套话,思路陷到这种宣传性的“理论”中,自然谈不上学术论证了。学术论证不能依据这种宣传性的词句,要依据广播学或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从不同角度说明某一工作经验的合理性或创造性。例如,可以把“广播体育深度报道的特点”作为一个较小的论证课题,从广播声音和语言的

10、发出与接受的社会学特征,说明它在音响和语言传播方面的优势;从人接受音响和语言时连续思维的特征,说明这种深度报道优越于其他媒介同类报道的地方;还可以尝试从历史语言学角度,比较古代体育报道的口头传播与现代广播,说明利用广播进行体育深度报道的特征等等。当然,同时也需要说明这种报道与其他同类报道比较时,尚有什么劣势,如何协调各种媒介,共同做好某一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谈到协调,可以运用统筹学的某些原理,讲出一些富有哲学意味的建议来。这样论证下来,一篇学术性颇浓的论文就会出现,能够使同行们对自己从事的体育深度报道有进一步的理性理解,他们自然会认为文章“有理论”。我没有做过广播体育报道,只是根据研究和从事过

11、文字报道的经验,便提出了以上一些可能可以成为论据的学术性依据;如果作者在社会科学的知识方面有所积累,同时又是从事广播体育报道的专业人员,那一定会找到更贴切的、更多角度的学术论据来。 掌握本专业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显然,走到这一步,一篇文章的学术论据在这里是关键。上面提到的那位在职读研的广播体育记者,便是由于缺乏或遗忘了社会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囿于自己现在工作的狭窄领域,于是思路打不开,文章也就写不成功。有的同志可能会说,这太难了,这么多深奥的理论哪有功夫学啊!其实这些东西就是一些平常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不是很“悬”的东西。例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就是从生活经验中提升到社会心理学

12、基础理论的,运用这个理论,可以说明很多广播传播中的现象。再如最近新闻学基础理论方面关于新闻价值非客观性的研究,看起来有些“脱离实际”,其实对于理解实际新闻工作中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很有启示意义。 说到这里,看来问题在于作者自身的学习了。要使论文具有学术理论性,作者需要掌握较多本专业学科的知识和相关的社会人文学科知识。现在的条件好多了,几乎每个学科都有了较为普及的基础理论书籍,到学术性的书店走一遭(例如北京的三联韬奋、风入松、万圣园等书店),每一个与广播传播相关的学科,各选一本书认真读读,读个十几本,做点笔记(不要求去背,只要遇到问题知道到哪里查找就行了);平常再多注意新闻学、传播学研究的进展情况

13、(主要通过阅读一些学术期刊),所写的文章就会多少具有学术理论性了。这对于具有大学文科学历、正在读研的人来说,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要容易。我尽量把事情说得轻松些、简单些,但最终还是需要作者付出努力,天上不会掉馅饼。 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时写道:他的头脑就像一艘生火待发的军舰,只要一接到命令,就会立即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这是对一个人掌握丰富的知识后思维状况的形象说明。我们很难达到马克思的水平,但在已经相当狭小的自己的专业领域,当你的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也会有这种感觉,即遇到一个话题,可以较快地凭借对已学知识的印象,先草草地设计出大体的论证方案,然后较快地找到相关的学术论据,接着在翻阅各种学术材料时不断地调整论证方案,最后写出有一定新意的论文来。 再说一遍,做到这一点并不很难,但仍然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还是毛泽东的那话老话:“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 165 页,人民出版社 1967 年袖珍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