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上传人:fe****16 文档编号:132693773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l 背景资料“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伦敦金融峰会“近来,贸易保护主义和其他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这不符合我们在华盛顿峰会上达成的反对保护主义、避免政策内顾的共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保护主义曾盛行一时,带来了严重后果。历史的教训一定要汲取。当前,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应借刺激经济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我们应该共同反对以保护本国就业为由对外国劳务人员采取歧

2、视性做法。我们应该共同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对以各种借口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各种以邻为壑的投资保护主义行为,共同反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我们希望有关国家放宽对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出口限制,努力扩大双边贸易规模。” 胡锦涛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的讲话l 专题解读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古今中外的改革是初中历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知识范围较广,而且涉及对生产力、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等深层次问题的认识,又易于联系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掌握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背景、内容、作用及影响,并进行比较、归纳和正确评价,史论结合,总结、借鉴改革成败经验,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

3、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是这一专题学习的重要价值体现,这也是历年中考重点关注和考查中外重大社会改革有关内容的原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考查中外重大社会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有关内容,无疑是2010年中考的重要热点之一。l 考点梳理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春秋时期

4、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公共军制,组建强大军队,为争霸提供雄厚实力,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土,为齐桓公首霸奠定了基础。2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和楚国吴起变法(1)商鞅变法: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加快的私田的开垦;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变法运动。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及作用: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瓦解奴隶制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奖励军功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推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实行法治;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流通。意义:使秦国富强起来,国

5、力大增,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启示: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要顺应时代发展,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学习商鞅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自觉增强战胜困难,勇于进取的意识。(2)吴起变法:加速了安徽江淮地区封建化的进程。3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的建立和北方的统一: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接触与交往中,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2)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3)内容:迁都以前实行政治、经济改革;迁都洛阳(494

6、年),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4)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上逐步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4晚清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洋务人才、派遣留学生等;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新建近代海军等。性质:封建统治者失

7、败的自救运动。评价: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失败原因: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只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2)戊戌变法(1898年):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结果:慈禧太后

8、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变法失败。失败原因: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顽固派势力强大、光绪帝有名无实、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等。(教训: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历史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5新中国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1)土地改革:背景:解放前遗留下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内容: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9、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历史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社会主义改造:时间:19531956年。方式和政策: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赎买的政策,逐步实行公私合营的方式,完成和平过渡。历史意义: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1)开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对内改革:目的: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在城市: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党政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中小型

11、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作用:提高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外开放:目的: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后来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作用:引进大量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4)成功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国情,走

1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1伯利克里改革和查理马特改革 (1)伯利克里改革(雅典,公元前6世纪):内容伯利克里改革:扩大公民权,很多公民担任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意义: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开创了古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典范,使雅典成为“全希腊的学校”。(2)查理马特改革(法兰克王国,8世纪):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进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的服兵役。影响: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

13、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基础是封土制。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封建贵族等级制度。2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1)大化改新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政局混乱。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拥戴孝德天皇改革。时间: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效仿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内容:政治上: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以才选官,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历史作用:确立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

14、得到发展,为以后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还是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2)明治维新背景:幕府统治危机四伏: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的改革派力量的形成;美国等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中下级武士领导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开始:1868年起,明治政府效仿欧美资本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政治方面,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废除原有藩制,设立府、县,天皇拥有无限权力,下设太政官辅佐天皇;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经济方面,殖产兴业,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及设备,鼓励发展近代工业,聘请外国专家,向外国派遣留学生;改变原有封建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地税

15、改革,全国统一征收地税。军事上:模仿西方国家,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称“皇军”;建立警察制度,以维护地方治安。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使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3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1)彼得一世改革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时间:1689年。内容:政治上,成立参议院,掌管国家行政事务;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军事上:进行改革,并建立了常备军和海军。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推动了俄国社会进步,为俄国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2)1861年改革背景:农奴制危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农奴暴动频繁,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克里木战争惨败,加剧社会矛盾。时间:186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沙皇统治,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内容: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时,可以用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耕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