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2683379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汾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社会性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其一,人们是否处在彼此之间能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中。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熟人社会,人们相互之间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每天差不多要和同样的人打交道,相互关注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这就为及时做出社会性道德评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熟人社会中的人都彼此知根知底,这就为对每个人做出全面准确的道

2、德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熟人社会中一个评价结论一旦给出,就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如果社会性道德评价给予一个人的是好名声,他就会由此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善待;反之,他就会由此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孤立。不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其二,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否大体相同。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一个行为者及其作为进行善恶评价,通常都以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符合该标准则为道德或善,不符合则为不道德或恶。如果人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就会形成统一的声

3、音或社会舆论;反之,则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或社会舆论。显然,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一回事。其三,社会成员是否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如果无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那么就不会有社会性道德评价;只有少数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也形成不了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做到的事。首先这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因而必须是有较强道德感或正义感的人,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主动充当社会性道德

4、评价者的角色。综上所述,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人们生活在可以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人们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主体,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才最强。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整体效力。相对而言,第三个条件最为重要,因为倘若无人乐于充当评价者,那社会性道德评价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前两个条件缺失其一或全部缺失,只会不同程度地减弱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摘编自韩东屏论社会性道德评价及其现代效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熟人社会中,对个人的评价结论具有持久性,在新的评价没有作出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B. 统一的社会舆论才

5、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最大的威力,否则,只会使评价对象不放在心上。C. 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首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其次还得冒着得罪人的风险。D. 三个外部条件起的作用并不等同,前两个条件缺失,社会道德评价仍然具有一定的效力。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三个外部社会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效力。B. 文章在论述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作用时,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C. 文章指出与自己无关仍乐于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轻松,并阐述了其中的原因。D. 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并阐明第三个条件最重要。3. 根

6、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彼此间相互了解、关注,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社会性道德评价。B. 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就会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C. 如果人们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相同,那么社会性道德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导向效力也相同。D. 社会性道德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效力,社会道德建设应以社会性道德评价为主要手段。【答案】1. B 2. D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统一的社会舆论才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最

7、大的威力”理解有误,根据原文“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一回事”可知。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错误,文章没有论述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只是论述了各自对道德评价的作用,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

8、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绝对化错误,根据“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可知,前者是后者实现的一个条件。C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可知,“人们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相同”不是全部条件。D项,“社会道德建设应以社会性道德评价为主要手段”曲解文意,根据“社会性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可知。

9、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观点。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前,“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不断加强对“读整本书”的引领力度。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但是有的老师却缺乏语文的学科意识和一定的审视眼光,把语文看作是无所不包的学科,不作边界设定,什么材料都推荐,比如博物清朝十二帝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等,而语文的文学名著等读本偏偏被晾在了一边。显然,博物是科学

10、学科该读的,清朝十二帝是历史学科该读的,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是美术学科该读的。现在的学科分工已经很细,每个学生都应坚持自己的岗位,都应有本学科的整本书阅读。推荐阅读不是语文老师的“独担之任”,而是每个学科老师的“应尽之责”。只有各科老师都承担起来,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也才会全面而丰厚。(摘编自整本书阅读指导需“三弃三重”,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4日)材料二: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必修课8学分中的1学分固定下来,足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然而,怎样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目前还处在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在教学实际的

11、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占用大量的课内时间进行整本书的解读和探讨。须知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不可能腾出很多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因此,整本书阅读应该课内外相结合,且主要是一种课外阅读。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被列入学习任务群,因此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文那样进行细化的解读。二是对学生课外的整本书阅读限制得太死,甚至对阅读的书目也做了严格的规定。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可胜数,为什么不能阅读“指定书目”之外的作品呢?语文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那些“非语文的读本”莫不与语文有密切的关系,广泛涉猎不仅能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语文水

12、平的提高。很多作家都有过读“杂书”的经历。因此,语文教师不应狭隘地理解整本书阅读,固守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摘编自整本书阅读不应过于“课程化”,中国教育新闻网2018年12月3日)材料三:从阅读规律、教学规律出发,拿捏尺度是整本书阅读的当务之急。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难题待解。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走进教学现场,教师要处理好讲解与活动的关系。教师应该对作品的关键处、难题处提纲挈领地分析讲解,但要注意避免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把学生发言放在前面,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不轻易给出自己的答案,用评价学生发言

13、,吸引学生注意。同样,不妨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活动样式,但应始终坚持以文本分析、文献阅读、问题探究和论文写作等静态活动为基础。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讲解不仅在课上,课后的个性化指导也非常重要。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评价?首先,应把阅读习惯纳入评价。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复述阅读内容,二是边阅读边批注,记录阅读的发现。前者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后者有利于激发灵感,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注重写作成果的评价。适当布置仿写、鉴赏论文等写作任务,并在选题、立意、结构、素材、语言等维度做好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再次,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妨引入纸笔测试的内容,让学

14、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检测,互相评阅。上述评价聚焦应试和素养的“交集”,把学生短期需求和终身阅读的关键能力统一起来,不失为“两难”之中的“两全”之策。(摘编自指导“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拿捏尺度,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6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整本书阅读”从提出观点到纳入教材体制,经历断层式发展,当前“部编本”中小学教材出现,不断加强对读“整本书”的引领力度。B.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是有学科边界的。作为语文老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而不能什么材料都推荐。C. 语文教师应具有开阔的视野,不要过度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允许学生读一些健康有益的非语文

15、读本,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水平。D.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善于倾听,而不要作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式的讲解,先让学生发言,并注意评价学生的发言。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目前对如何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存在认识不清的状态,在教学中出现了错误倾向,但也有解决的办法。B. 一般来说,“整本书阅读”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同时又向课外阅读侧重,而高中阶段因学习任务需要应向课内讲解倾斜。C. 开展“整本书阅读”评价,能有效兼顾学生短期和长期需求,评价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应试,也利于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D. 三则材料侧重点不同,但都关注“整本书阅读”存

16、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6. 请结合材料,简述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做哪些努力。【答案】4. A 5. B 6. 各科教师都应承担责任,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将课堂上提纲挈领式的讲解与课下个性化指导相结合。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重视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评价。【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经历断层式发展”有误,原文是说“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