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 编制说明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32608862 上传时间:2020-05-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 编制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 编制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 编制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 编制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 编制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 编制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 编制说明(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编制说明一、 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根据2013年12月18日,国标委综合下达的“2013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编号:20132787-T-306,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正式立项。本标准面向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管理,从多源地球系统科学数据集成、持续更新和共享服务的需求出发,基于遵循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圈层)体系、兼顾我国现有数据资源国情和特点、强调数据扁平化分类管理与服务的原则,规定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规则。适用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分类、管理、共享与服务,亦适用于相关学科、领域的数据平台和系统应用。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科技基

2、础条件平台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由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86)归口。2、背景、目的与意义科学数据分类是数据目录服务的基础,也是各类数据资源管理的主线。地球系统科学是综合性的前沿交叉学科。由于这一领域跨越很多行业、学科,目前缺少通用的数据分类标准,直接影响了该领域的科学数据共享。该标准研制的目的是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提供分类参考,促进该学科交叉领域的资源整合、分类管理和目录服务。其研制意义体现以下三点,一是梳理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分类主线,促进各类相关资源的汇集和管理;二是便于通过一致性的分类体系,为

3、用户提供便捷的目录服务;三是促进本学科领域资源分类、集成、分发和应用的整体标准化水平和数据质量。二、编制原则与主要内容1、编制原则(1)基础性原则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具有涉及面广、来源和类型复杂、数据量大、数据获取周期长、数据获取困难等基本特点,这使得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获取、组织、管理与共享变得非常复杂。数据的分类与编码是科学数据组织、管理与共享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研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标准是开展其资源规划、建设、管理和共享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2)实用性原则本标准从多源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获取、处理、保藏、加工和共享的基本需求出发,基于遵循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圈层)体系与强调数据扁平

4、化分类管理与服务的原则,规定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方法和编码规则。采用两级分类的分类方法,分类编码方案简单实用,有利于数据的组织管理和用户的查询检索。(3)可行性原则本标准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现行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及已有的国内外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的相关研究经验,以确保本标准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关其他标准和工作实践的兼容性和一致性。2、主要内容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是通过对多源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和领域的数据要素及其属性进行统一分类组织和编码,支持跨部门、跨领域、多源、多时相、多尺度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整合与管理的基础性标准。本标准从多源地球系统科学数据集成共享、持续更新和共享服务

5、的需求出发,基于遵循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圈层)体系与强调数据扁平化分类管理与服务的原则,规定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规则。本标准规定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原则、分类方法、编码规则,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一级类、二级类)编码体系与代码。本标准适用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获取、处理、保藏、加工和共享,亦适用于相关学科、领域的数据平台和系统应用。标准规定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所需遵照的稳定性、均衡性、揭示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协调性等原则,以指导科学的划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类目,从而成为管理数据集的工具。分类以要素主题作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集的主分类刻面,采用一级类、二级类两级分法。一级类设计

6、为包括大气圈、陆地表层、陆地水圈、人地关系、海洋、冰冻圈、固体地球、古环境、日地空间环境与天文及其他等10个类别;二级类对地球系统科学各分支学科领域或综合交叉领域的数据要素进行规定,设计有142个二级类目。代码编制本着适用、常用、易理解的原则,灵活编制,在充分吸收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将原有的2位编码的2级分类编码扩成3位编码,保证了标准的可扩展性。整体编码是数字码,采用等长码格式;如在一个类目下,没有分出更详细的子类目,则用阿拉伯数字“0”补齐对应码位;采用从“10”开始递增的顺序码格式。“其他”类编码定为“99”,以满足代码扩充的需要;二级类为数字代码,采用从“001”开始递增的顺序码格式。“

7、其他”类编码定为“999”,以满足代码扩充的需要;三、主要工作过程1、多方调研,提出需求由于地球系统科学固有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如何建立科学、通用的数据分类体系是困扰该领域数据共享和服务的难题。国内外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机构都建有自己的分类体系。然而,这些分类体系各自独立、应用目标差异很大,缺乏一个既能适应地球系统科学用户实际需求,又能够兼顾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特点的,具有较强指导意 见的数据分类体系。建立科学、通用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体系的需求尤为迫切。2、成立起草组2013年2月,组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标准起草组,并研究制定了标准研制工作计划。3、进行调研,完成标准草案201

8、3年3月-2014年3月,标准起草组对国际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相关分类体系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该领域的大型数据共享机构的数据分类思想,基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服务实践,探讨建立具有我国特色、同时又能满足该平台用户需求和数据集成要求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体系,形成标准草案。4、广泛征求意见,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2014年4月-2016年12月,通过组织专家研讨,面向地学领域权威专家、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等广泛征求意见,基本实现了对本标准中提出的主要责任主体类型的全覆盖。一是面向地学领域权威专家征求专家意见,组织来自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9、会、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十余名专家征询专家意见。二是标准起草组参加国家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会议,标准起草组对标准的背景与内容进行了汇报,国家生态系统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等专家对标准的内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会后根据专家所提出的建议对标准草案进行进一步完善与修改。三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专家咨询会,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国家生态

10、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等数十名专家参会,会后认真吸取了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2017年1月,由于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扩大专家范围,进一步征求意见等原因,提出延期到完成发布的申请。2017年2月-2019年1月,继续组织专家研讨,面向中国标准化院等专业标准研制机构征询专家意见,吸收中国标准化院专家所提出的相关建议,对标准进行进一步修改与完善。2019年2月-2020年5月,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共收到反馈意见和建议29条。经过对各类意见的认真分析和梳理,吸纳部分意见建议,部分没有采纳的建议进行了详细说明,完成国家标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意见汇总表,形成了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四、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

11、比情况本标准充分结合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科学数据管理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编制。目前尚未见同类国际、国外标准,但在编制过程中,仍然参考借鉴了国际、国外有关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研究的相关工作经验,为本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本标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无冲突关系。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在本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标准起草组成员对标准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探讨,在编制过程中没有出现重大分歧意见。七、国家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或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建议本标准为首次制定,鉴于本标准的内容未涉及强制性标准或强制性条文的内容及要求,因此建议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八、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建议尽快实施本标准,结合国家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发布,落实规范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管理使用等活动的要求,为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科学数据管理工作提供标准化支持。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无。 十、其他无。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分类与代码标准起草组 2020年5月13日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