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高段成语的活用.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498049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高段成语的活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小学语文高段成语的活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小学语文高段成语的活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小学语文高段成语的活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小学语文高段成语的活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高段成语的活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高段成语的活用.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成语的结构与活用 汉语言学是世界语言学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仅是世界最古老最成熟的文字之一,而且它灵活机动的叙事风格,丰富而又深沉的内涵,近乎于完美的表达形式,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友人所接受,并且受到他们的喜爱和研修。又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为世界友人敞开的国门,经济的飞速增长,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中国文化真正地进入了千家万户,世界上掀起了一股股汉语热,代表汉语最高水平的“孔子学校”遍布全球,让这一古老而又质朴的文字,越来越吸引世人的目光,散发出了无限的魅力。 作为莘莘学子,生长在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本身又是学习汉语言学的,我既感到高兴又

2、有说不出的幸福,研修和传播中国文化,就成了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平日里总想写点什么出来,才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给我们难得机遇与挑战,细细想来本人对成语颇有兴趣,虽说不上什么研究,还是有一点心得体会的。在这里,我就把它整理出来,不过,本人自认为才疏学浅,在这里不免有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之嫌,此乃一家之言,有什么勘误之处,望各位老师和前辈不吝赐教,我在这里一并感谢。 说起成语,实在有很多话题,我先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它不能像其它语言文字那样,扑面地理解,或者是望文生义,这就打错特错了,成语的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

3、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而是要掌握它的整体构成,了解成语诞生之时特定的环境。所以说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如果要把这件事情说清楚,我就先说说成语的来源和特点,把这两点说清楚了,基本上就好理解了。 我先说说成语的来源和特点:一、成语的来源1 、来源古代文献:这是成语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寓意告诉我们说话要遵

4、循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一厢情愿只能适得其反。 2 、来源神话传说 如神话故事中的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3、来源历史事件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来源于晋朝的历史事件。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4、 来源古书中名言警句例如:水落石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出类拔萃“出乎其类

5、,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5 、来源群众口头相沿习用 这类成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口语色彩,一般是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之后才见于书面的,比较通俗生动。例如:欢天喜地、七嘴八舌、水到渠成、得过且过。 6 、来源宗教经典或外国寓言等六个方面。这类成语数量不多,其中大部分是佛经里的。例如:五体投地来自楞严经圆觉经。种豆得豆来自汉代安世高泽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火中取粟来自法国寓言是人拉封登的猴子与猫。二、成语的特点:1、 结构的稳固性成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结构上凝固成型,构成成语的语素,一般不能随意颠倒、更换,也不能任意增减。例如,不能把“一意孤行”改为“一意独行”,也不能把 “南辕北辙”说成“东辕西

6、辙”,不能把“狼狈为奸”增添为“狼狈而为奸”,同样,“患得患失”减缩为“患得失”也是不允许的。从结构关系来看,也是不能任意变动的。比如“愚公移山”的内部结构是主谓关系,“重见天日”是动宾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一经固定,便不能随意更动。不能把“愚公移山”改成“移山愚公”,也不能把“重见天日”改成“天日重见”。 2 、意义上整体化意义上整体化是指成语的意义跟词的意义一样,往往不是成语各个成分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以整体来表达特定意义的。这就是说,要透过字面的意义来深入领会成语的意义。 例如:“问道于盲”,词免试说“向盲人问路”,实际是指“向无知者求教”。有好多成语来自深化、传说、寓言和历史故事,都有具

7、体的事情演化而成,这类成语实际所指的对象就不限于表层所说的事物,例如:“画蛇添足”,来自战国策齐策二的一则寓言,它的整体意义是比喻多此一举,反而把事情弄糟。3 、不能从语素意义推断有的成语的意义与组成的语素意义已经丧失联系,整个成语的意义不能从语素意义推断出来,例如“瓜田李下”,尽管每个语素的意义我们都能理解,但是我们如果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古乐府)和习惯用法,就根本无法从语素意义去理解其整体的比喻义。4、 高度融合的整体意义也有一些成语,它们的意义与语素意义联系紧密,或者相当于各个语素的合成,一看就能理解。但是,就是这样的成语也不同于普通的短语,其意义并不限于各个语素的简单搭配,而在于表示

8、一种高度融合的整体意义。例如“视死如归”的表层意义是“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深层的整体意义是“形容为了某种正义的理想或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5 、功能的单词性成语是比词大的语素单位,构造比单词复杂,涵义也远比单词的功能丰富,可是,成语在句子中的功能与单词的功能相同,都是充当造句单位,成语在句子中通单词一样,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这是成语的基本功能。“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是精练生动的修辞性词组的词汇化,”它的显著特点是结构的凝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它们只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示特定的意义。对它不论是进行语法变体或成分的替换,都为社会约成的语言习惯所不允许。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行文、立意的具体需要,

9、临时地对成语进行一定的改动,也是可以的,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到的成语的活用。成语活用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样的,而且都有独特的修辞功效。根据成语活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产生的修辞功效,我总结了成语活用的几种修辞方式,下面一一排序出来,供各位同行参考。1、易序法:变更成语的结构顺序,调动其中的组织成分。如:况且世人大抵受了“儒者柔也”的影响;不述而作,最为犯忌。(鲁迅全集一卷)“不述而作”是由成语“述而不作”易序而成。2、增添法:在成语里增词添语,扩充其成分。如:百川殊途而同归于海,水在海中总是要接近的。(沫若文集十一卷)“百川殊途而同归于海”是给成语“殊途同归”“穿靴戴冒”。3、削减法。对成语进行删削,减

10、去个别成分。如: 香港虽只一岛,却活画着中国许多地方现在和将来的小照:中央几位洋主子,手下是许多颂德的“高等华人”和一伙作伥的奴气同胞。(鲁迅再谈香港)“作伥”是把成语“为虎作伥”加以削减。4、易色法: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临时有意地改变起固有的感情色彩。如褒义色彩的成语贬用,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褒用。例如:成岗迟疑了一下,又提出新的要求:“把收听广播的任务也交给我吧,我的工作的确不重。”“你简直是野心勃勃,才给别人写信至敬,又要叫别人失业?我早就看穿了你的思想活动!”李敬原眼角透出一丝笑意,但很快就消失了。罗广斌、杨益言红岩5、拆离法。将整个成语拆散开来,分离使用。如: 中国的文人也一样,万事

11、闭着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鲁迅坟论睁了眼看)拆离成语“自欺欺人”。 我们两个人的“开源”的途径既不广,同时只得“节流”。(邹韬奋经历)拆离成语“开源节流”。6.转用法。突破成语一般用法,临时改变意义色彩。如: 这些坚定的人,好比屹立天地的巨石。它们诞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经过大水和热火的锻炼,它们生成了一身坚强的筋骨,所以特别经得起狂风疾雨的打击。(陶铸革命的坚定性)“水深火热”,一般用法是比喻“人民的极其艰苦的生活处境”,而这里却是临时用为词面意义。 敢想敢说又敢做,创造发明日日多,这样的异想天开好得很。(人民日报)“异想天开”,一般用法是表示贬义,这里却是贬义褒用。

12、活用成语得法,可以增强成语的表义性,收到良好表达效果。但是,必须指出,成语的活用并不是“滥用”,活用只应是确有实际的特殊需要,并合乎一定的构造法则,否则,随意变更用法,那就是妄作窜改了。要准确、恰当、贴切地运用成语,借助工具书弄清成语语义是基础,加强对同义成语的辨析是保证,顾及语言环境是关键。运用成语活用还必须注意和成语的错误用法区分开来。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读者是否了解成语原来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如果读者了解且是为了修辞或创新的需要而作的变通就是成语的活用。如果读者对成语的一般正确用法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想当然地按自己的错误理解使用的话,则是成语的误用。如果把成语误用当成活用势必给语言规范带来极大的危害,影响规范标准的平衡;如果把活用当作误用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必然使语言呆板、空洞、无生机,所以必须严格区分对待成语活用和误用。中国文化沉淀了几千年,博大且精深,单拿成语这一个方面来说,我所谈的也不过是冰山一角,要想整体掌握中国文化,在汉语言学方面有所造诣,那还得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还得有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的精神,本人学识有限,此篇文章不过是泛泛而谈,以期各位老师和前辈指教,余当虚心以待,洗耳恭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