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473330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襄汾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襄汾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襄汾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襄汾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襄汾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襄汾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襄汾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襄汾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承上启下的五年。科学制定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改善我县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晋农发201045号文件关于编制“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以及市、县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安排要求,我们深入拟规划开发的项目区进行实地调查、勘测、规划、论证,并征求各方意见,编制出了襄汾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全县概况我县位于临汾市南部,东邻浮山、翼城,西傍

2、乡宁,南毗曲沃、侯马、新绛,北连尧都区。地理坐标为东径1110411139,北纬35423602之间。南北长39.3公里,东西宽26.5公里。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县域内东部有太岳山脉的塔儿山峰;西部有吕梁山脉的姑射山;中部是临汾盆地的南部平原。全县辖13个乡镇,348个行政村,总人口50.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48万人;耕地面积91.82万亩,其中水地51万亩,旱地40.82万亩。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25622万元,粮食总产3.1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5391元。二、现状与回顾(一)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及定位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重要手段,一是在强基础、稳粮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3、用。通过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农业资源,有效提高资源产出率,通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产稳产;二是在兴产业、促增收方面发挥着带动作用。通过对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帮助农民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发展特色农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方面发挥着示范作用。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五是在推动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面发挥着促进作用。一方面通过深度开发,促进生产过程规模化,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集中连片开发,提高了先进

4、实用技术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二)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1、主要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8.95万亩;科技示范项目3个;产业化经营项目完成种植项目1个,养殖项目1个,加工项目6个,产地批发市场项目1个。累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总资金9025.2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267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358.8万元,自筹资金2399.49万元。(1)土地治理项目“十一五”期间,土地治理项目完成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8.95万亩,总投资6686.2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52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907.3万元,群

5、众自筹资金1258.92万元。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我县(20062009)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85万亩,投资3821.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84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67.3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14.6万元。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3.8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0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5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4.58万亩,新增优质粮食种植面积2.33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68.77万公斤、棉花9.91万公斤、三樱椒22.5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377.63万元,项目区农民纯收入总额增加1332.0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20元。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2009、2010年高标准

6、农田示范项目开发面积2.1万亩,项目总投资2864.3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68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84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44.32万元。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0.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2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53万亩,新增优质粮食种植面积1.63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62.33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219.9万元,项目区农民纯收入总额增加625.46万元,年人均纯收入增加659元。(2)产业化经营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完成9个,总投资2130.4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59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07万元,企业及群众自筹资金1064.44万元。

7、项目的实施,新增总产值5606.25万元,新增利税1112.13万元,新增农村劳动力573人。(3)科技推广项目科技示范项目完成3个,五彩椒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示范推广300亩,日光温室黄瓜新品种“津优30”示范推广推广500亩,精准农业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示范推广4000亩,总投资208.6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4.5万元,自筹资金76.13万元。2、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额度虽然逐年增加,项目建设内容不断拓展,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土地治理项目要求连片治理,

8、一些边远村、条件较差的村难以立项开发;二是统筹协调,整合支农资金方面力度不够,项目区精品、亮点不多,效益不明显;三是虽然扶持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但是项目科技含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规范管理和工程后续管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潜力(一)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项目的实施,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重要进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起步良好。“十二五”时期,全县农业和农村

9、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迈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这些都为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创造了条件。(二)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期间发展潜力分析1、优势条件(1)工作基础我县通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项目规划上,科学规划,调查研究,尊重群众意愿,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善了项目区农业基础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优化了产业结构,延伸了产业链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开发潜力我县土地总面积154.69万亩,耕地面积91.82万亩,中低产田面积53.5万亩,目

10、前,已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4.73万亩,仍有28.77万亩有待开发,开发潜力巨大。(3)资金投入“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逐年递增,中低产田改造项目2006年财政资金670万元,2009年增加到735万元。2009年又被国家确定为高标准农田示范县,财政资金达1260万元,县配套资金已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了资金及时足额到位。(4)科技含量我办与山西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玉米研究所、果蔬研究开发中心建立长期联姻关系,聘请专家指导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依托襄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常年指导,在项目区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与实地指导相结合,增强了群众的科技意识。(5)示范功能在项目的实施上,土地治理和产业

11、化项目、科技示范项目有机结合,2006年景毛项目区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带动了无公害日光温室黄瓜种植项目和黄瓜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仅2008年就发展黄瓜日光温室180栋,年增产黄瓜300万公斤,苦瓜100万公斤,直接受益农户200户。2、制约因素农业综合开发逐步从原来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向相对较差的区域转移,农业综合开发的难度和强度进一步加大;随着农业综合开发体制和机制的进一步深入,对综合性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单一,缺乏高级管理人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农民科技意识不高等因素的制约,种植模式单一,结构调整缓慢,农业综合效益低

12、。四、“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创新开发机制,以西南片农业主产区为重点,打造粮食核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向优势产业带倾斜,向龙头企业倾斜,将土地治理和产业化项目有机结合,统筹规划,连片开发,梯次推进,分年实施,做大做强做精做深粮食,蔬菜两大产业,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二)规划原则一是坚持项目的先进性、示范性、方向性和带动性的原则;二是与乡村基础条件、干群积极性和承受能力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是坚持综合投入

13、、合力开发的原则;五是集中连片、突出重点、规模开发的原则;六是扶持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七是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原则。(三)主要目标:结合我县今后五年的农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目标是:以西南片粮食生产区为重点,着力加快基本农田建设,努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面提高项目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为重点,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五、“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布局和主要任务“十二五”时期,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涉及西

14、贾、永固、汾城3个乡镇的26个村,开发面积7.88万亩;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陆地莲菜种植项目1个,脱水蔬菜混合粉、营养挂面、五谷香营养茶加工项目各1个,产地批发市场蔬菜储藏保鲜项目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5个。1、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涉及西贾、永固、汾城3个乡镇的21个村,计划开发面积5.88万亩,总投资753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705万元,省财政资金1882万元,市财政资金142万元,县财政资金328万元,农民自筹资金476万元。(1)2011年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2011年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涉及永固乡的续村、万宁、马村3个行政村,计划开发面积1.11万亩,总投资

15、1429万元。水利措施,投资780.44万元改造提灌站1座,新建提水点2座,更新井4眼,修复配套旧井2眼,架设高低压线路3.5公里,安装变压器6台,埋设管道29.4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547座。农业措施,投资435.12万元改良土壤2225亩,购良种10.8万公斤,新开整修机耕路17.6公里(水泥路5.3公里,砂石路12.3公里),购置农业机械20台。林业措施,投资105.88万元营造农田防护林233亩(植树23266株)。林带植树2666株,道路绿化20600株。科技推广措施,投资70.56万元技术培训5600人次;购置仪器设备6台(件);示范推广优质小麦、玉米800亩,建立小麦、玉米新优作

16、物品种展示示范基地200亩。(2)2012年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2012年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涉及西贾乡的柴家庄、西张、南堡、北堡、西贾5个行政村,开发面积1.29万亩,总投资1648万元。水利措施,投资1042.99万元改造提灌站1座,新建提灌站2座,更新井11眼,修复配套旧井7眼,架设高低压线路7公里,安装变压器13台,埋设管道45公里(砼管道23公里,塑料管道22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593座。农业措施,投资396.17万元改良土壤3000亩,购良种12.11万公斤,新开整修机耕路16公里(水泥路5公里,砂石路11公里),购置农业机械9台。林业措施,投资81.84万元营造农田防护林197亩(植树19650株)。林带植树3650株,道路绿化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