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中的语音成分选用.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459901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运用中的语音成分选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言运用中的语音成分选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言运用中的语音成分选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言运用中的语音成分选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言运用中的语音成分选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言运用中的语音成分选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运用中的语音成分选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言运用中的语音成分选用【摘要】语用即语言的实际应用。语用学研究在一定语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同句法学、语义学有密切的关系,同话语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也结下不解之缘。此外,语言的实际运用跟语言的语音成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关键词】语用;语音;表达语用即语言的实际应用。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通俗的来讲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聊天,写信,发电子邮件等。语用从语言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并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语用已经不仅是语言刚诞生时的人与人的交流,而且已发展成为科教文等各个领域的基

2、础。语言的实际运用比起语言本身要丰富灵活得多,它会随着语音语调的改变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语用含义。语言含义的表达跟语言的语音成分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音韵和语调两个方面来探讨语言运用中的语音成分对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一、 语用中利用音韵成分音韵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就是平仄,其实平仄只是音韵中的声调部分,而音韵本身是个比平仄更为宽大的概念。简单地说,音韵就是汉字字音的声韵调,跟现代汉语中的语音有着基本相同的元素。在语用学的范畴,音韵的合理巧妙运用常常能用来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一)选择平仄相间的表达方式古代诗词讲究“平仄”。“平”就是古代四声“平上去入”中的平声,音高不升不降。“仄”就是其中上、去、入

3、三声的总称,是不平的意思,可能因上、去、入三类声调的调值都有些升降变化,不像平声那样既平且长。在古代诗词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这两大类声调,可使诗词音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使人有音乐旋律的美感。在普通话里,古入声已经消失了,但还有曲折的上声和高降的去声,它们属于仄声;阴平、阳平属于平声。读古代诗词要知道古代的平仄。在古代诗词与戏曲唱词中,除了开头两句一般是上句句末用仄声,下句句末用平声,中间注意平仄相间,上句下句相对的地方也尽量平仄相对。古时平仄,现时的阴阳上去对表情达意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来看以下几个例子:(1)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

4、/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2)作品我爱我的父亲中有这样一句话:妈妈是个好人,朴实、淳朴、诚恳、大方,与爸爸相濡以沫,共苦同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说“同甘共苦”,不说“共苦同甘”,但在这句话里却一反常规。俗语中也不乏这样的情况,如人们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

5、移”,从不说“江山易移,本性难改”。这是因为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得倾向于选用平仄相间的表达方式,因为平仄相间给人以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有时可以起到缓解气氛,幽默的语用效果。(二)选择韵脚和谐的表达方式“韵脚,韵文句末押韵的字。”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韵脚最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诗歌尤甚,使行文变得富有节奏和音乐之美,现代韵脚诗便将韵脚这一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1)毛泽东在其作品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写道: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说九重霄,而毛主席在此却将其顺序做了颠倒,目的是使两个短句的韵脚一致。我们可以看到“柳”的韵和“九”的韵都是“iu”

6、。我们在朗读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比“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九重霄”要顺些。(2)说的人说得津津有味,听的人也听得色舞眉飞。这里为什么不用“眉飞色舞”呢?因为这里味和飞押的都是“ei”的韵。如果原句换成了“眉飞色舞”,那就毫无韵律,大失光彩了。(三)选择音节协调的表达方式中国人讲究对称,这一点在各个领域均有体现,在语用学中也不例外。例如:(1)事实胜于雄辩,水落自然石出。(2)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水落石出”成了“水落自然石出”,“倾盆大雨”成了“倾盆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这都是为了在特定的

7、语言环境中达到音节对称协调,以营造语用中的美感。二、语用中运用语调成分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长短的变化,这些总称语调。下面依次谈谈重音、停顿和句调在语用中的作用。(一)利用重音表示强调,突出焦点语句中念得比较重,听起来特别清晰的音叫做重音。重音的特点表现在扩大音域和延续时间上,同时增加强度,所以听起来特别清晰完整,即使在耳语时也可以听清楚重音在哪儿。在语用上利用重音是为了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一句话哪些词该读重音,情况是不一样的。哪些词语需要突出或强调,则要依据作品或说话人的要求和情感的发展来确定。下面同一句话由于重音的位置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意思来:(

8、1)我知道你会唱歌。(别人不知道你会唱歌。)(2)我知道你会唱歌。(你不要瞒着我了。)(3)我知道你会唱歌。(别人会不会唱我不知道。)(4)我知道你会唱歌。(你怎么说不会呢?)(5)我知道你会唱歌。(会不会唱戏我不知道。)重音不同,重点就不同,语用含义往往不同。因此在语言运用中,可以通过重音来强调出重要内容。(二)利用停顿区别语意,分化歧义停顿是指说话或朗读时,段落之间,语句中间、后头出现的间歇。这一方面是出于人的生理上或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停下来换换气或使结构层次分明;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并让听者有时间领会说话或朗读的内容。一句话停顿的地方不同,往往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例如:“我看

9、见她笑了”。如果在“她”的后面停顿,那是“我笑了”;如果没有停顿,则是“她笑了”。两种不同的停顿表达出不同的语意。因此,生理上换气需要的停顿,必须服从结构上或语意表达上的需要,否则便会割裂语意,影响说话、朗读的效果。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某一观点,表达某种感情,而在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例如:遵义会议/纠正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进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遵义会议”后面没有标点,但为了

10、突出这次会议的地位,强调它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历史意义,要有一个停顿,而且时间要长些。“纠正了”、“团结了”、“所犯的”、“性质的”、“严重的”、“使得”、“转到了”、“执行了”等词之后都没有标点,但都要停顿,因为在读这些词之后稍有停顿可以把“遵义会议”几方面的历史意义更有层次地、突出地表达出来。(三)利用句调表明态度,表现情感句调是指整句话的音高升降的变化,是语句音高运动的模式。它与声调都是音高的变化形式,但声调只指一个音节的音高变化,所以又叫“字调”。句调在句末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声调受句调的调节,声调调形虽然相对稳定,但其音阶必须随句调升降而上浮或下沉。句调离不开声调,通过声调的浮沉得以

11、实现。句调在语用中有表明态度、表现褒贬情感的作用。例如:甲:有牛肉吗?乙:对不起,没有了。如果乙的回答是用的慢的下降的语气,则包含了乙对没有牛肉这一事实感到歉意;如果乙的回答是用的快的上扬的语调,那就包含着不耐烦的情绪在里面。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利用语言积累知识、形成文化。而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所以说,语音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上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巧妙灵活地利用语音中的音韵和语调成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更加实际地去运用语言,增加语言表情达意的效果。参考文献: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3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4沈开木.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