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水利发展理念 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论文.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448673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水利发展理念 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创新水利发展理念 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创新水利发展理念 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创新水利发展理念 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创新水利发展理念 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水利发展理念 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水利发展理念 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论文.doc(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创新水利发展理念 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武银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近年来,中央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结合长期在农村工作的经历和近两年在河套灌区从事水利工作的实践,就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水利发展谈几点思考和认识,供大家一起交流和讨论。 一、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思考正确看待“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农业是基础,农村是外壳,农民是核心。农村是

2、农业与相关产业以及农民关系的总和,是农民和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同时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业是农民从事的、包含在农村中的主要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最需要强化的产业。农民是农业的主体,是农村的主人,同时也是社会各阶层中最容易被忽略、最容易受伤害的阶层。从根本上说,农业、农村问题都是农民问题。因此,从农民问题入手,是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关键和根本。但是“三农问题”又不能混为一谈。农民问题,主要是国民待遇的问题。在中国,农民没有被看成一种职业,甚至不单是一种身份,我们对市民和农民实行双重标准,农民是“二等公民”,是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一种制度歧视。农村问题的实

3、质是制度问题,它并不完全来自农村本身。农村在政治上无权、经济上弱势、文化上落后,其功能就是为城市提供原材料和供应廉价劳动力,国家不重视对农村教育、环境保护、社区公共服务、劳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作为行政单位的县乡村则是问题重重、举步维艰。农业是一个特殊产业,既受土地和经营规模的限制,又存在不可抗御的自然风险。传统农业是是温饱型农业、是封闭的小农经济的农业,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靠“老天爷”、“土地爷”、 “万岁爷”,这个过程既漫长、又痛苦。在中国还有一个“特殊”,就是在很多国家都给予农业大量补贴,向农业“输血”,而中国多年来却一直在从农业身上“抽血”,采取城乡分治政策,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实行工

4、业优先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通过“工农剪刀差”的方式,从农业中拿走6千亿,为中国工业奠定了强大的发展基础;在城市化进程中,又通过低价征地,从农民手中拿走2万亿,这也是造就农业落后和农民贫穷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工农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和地区差距日趋扩大,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四个鲜明的反差:一是不断扩张规模、正在走向信息化和技术资本密集型的工业与小规模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地农业形成了鲜明反差;二是高楼拔地而起、面貌日新月异的城镇与生态环境恶化、面貌变化不快的农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三是收入持续增长的城镇居民与收入低水平徘徊的农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四是经济加速发展、

5、社会日趋文明的东部沿海地区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西部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些差距造就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状,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要从思想上把握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进步的主体,只有实现了农民的现代化,才能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从经济上,一方面要把握“设施强农、产业富农、科技兴农”的思路,通过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变普照广大农村,让农民真正能够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另一方面,要通过“转移活农”来减少农民,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结构性工资收入,实现“致富强农”;在政治上善待农民、尊重农民和组织农民,给农民以国民待遇,把“农民”这个带有歧视

6、性质的身份转变成为一种职业,真正成为当家作主的现代公民;在思想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彻底把受统治和愚弄的“顺民”变为有理想、有文化、有尊严、有地位的国家平等公民,以农民素质的大提高促进农业增长方式大转变,以农业产业化的大延伸促进农业结构大调整,以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大提升促进现代农业的大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需要远大的战略眼光。三农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系统,主要是需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事情。一个核心:补上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短腿。二个方面: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三个关键:机制创新,主要是发展生产;农民增收;权利与地位。处理好四个关系: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

7、民与政府的关系;农村与城市的关系。 (二)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提出几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全国各地创新思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增收后劲不足,长效机制亟待建立。、农业生产成本增大,支农惠农政策缩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效益依然较低。、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农民增收途径不宽。、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影响农村持续发展。、公共财政投入乏力,社会事业相对滞后。、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工作推进力度不够。、乡村债务依然严重,基层组织运转困难。 (三)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想法当前,

8、我国已具备了加快推进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跃居世界第四位,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近两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此外,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和实践,已经激发起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促使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氛围已经形成,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

9、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实践,我认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基础和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提高农村综合生产力放在首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扎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一是要加强农业基本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通过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末级渠系改造等水利骨干和田间工程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实现渠沟路林田配套,增强耕地产出能力。二是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用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用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用体制改革整合农

10、技推广的资源和力量,用政策扶持引导农户应用农业科技,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三是加强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了农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联合小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应对大市场,最大程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整合资金,容纳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农业效益;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纳入到大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上来,实现规模化经营,实施生产标准化,促进生产专业化,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四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鼓励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进行生产、经营和开发,探索的土地流转有效实现形式,适当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同时要

11、尽快制定农村股份合作社的指导意见和示范章程,全面推进农机、林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和农村基础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五是增强农业发展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制定建设规划,加强政策引导,明确职责分工,多渠道增加投入,实行项目捆绑集中使用,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以改变生活环境为目标,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要重点加以推进。一是要实施以“五改、五建、三通、三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工程,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局面,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畅通城乡产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渠道,为产业发展

12、提供广阔空间。二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使农村发展从多村组、分散型布局向网络型镇区布局转变,初步形成生态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农民集中居住新格局,让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三是以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经济,优化结构。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农副产品

13、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发挥小城镇带动功能和连接大中城市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实施“产业化发展、城镇化推动、工业化带动”的城乡“三化互动”战略,加速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产业化富裕农民、城镇化繁荣农村、工业化提升农业的良性互动局面。、以提高增收致富能力为目标,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只有加强培养工作,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要紧密结合

14、农时季节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用能致富。其次,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增强农民的转移就业能力。二是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带头作用。乡土人才本身是一把好手,又是农民致富的帮手和乡村两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抓手,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带动出一批又一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农民。三是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要坚决纠正现在许多县、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教化的倾向,农职教育工作者要对农业农村急需人才有敏感性、前瞻性,完善农业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四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用丰富多彩的各种群众文化

15、活动倡导农民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五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要通过农村学校教育,培养造就更多的农村未来新型农民,为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奠定必要的文化基础。、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目标,构建和谐新农村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致力改善民生问题,将公共财政的阳光洒向农村大地,让广大农民能够充分共享发展成果、过上文明幸福的生活。第一,加强规划指导,促进新农村社会事业有序建设和科学发展。一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区分轻重缓急

16、,分步实施。二要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三要按照城乡统筹和区域覆盖的原则,合理布局社会事业基层机构。四要突出前瞻性,既要从现实条件,又要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趋势。第二,加大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建立与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应科学调整分配格局和投资结构,形成农村社会事业设施建设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强社会事业领域涉农投资整合,以及涉农投资部门与相关单位的计划衔接和信息沟通,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第三,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国家支持与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第四,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鼓励全社会共建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对农民群众的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