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2448483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A. 硬铝 B. 水银 C. 黄铜 D. 钢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硬铝和黄铜,钢铁都是合金,水银是金属汞,不是合金,选B。考点: 合金2.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A. 氯气易燃气体 B. 汽油易燃液体C. 硫酸腐蚀品 D. 高锰酸钾氧化剂【答案】A【解析】A、氯气是助燃剂,不是易燃气体,故A错误; B、汽油是易燃液体,故B正确;C、硫酸有强腐蚀性是腐蚀品,故C正确;D、高锰酸钾有强氧化性,是氧化剂,故D正确。故选A。3.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A. 乙醇 B. CO2 C. 烧碱 D. 金

2、属铁【答案】C【解析】【详解】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A. 乙醇为有机物,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属于非电解质; B. CO2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生成碳酸,碳酸发生电离的原因,故CO2属于非电解质;C. 烧碱的水溶液能导电,属于电解质;D. 金属铁是单质,不属于电解质。答案:C。4.下列生活实例中,运用了过滤原理的是A. 用笊篱捞饺子 B. 用热水沏茶 C. 用洗衣粉去除油渍 D. 用冷水浸泡中药【答案】A【解析】A. 用笊(zho)篱捞饺子属于过滤原理,A正确;B. 用热水沏茶不属于过滤原理,B错误;C. 用洗衣粉去除油渍属于溶解,C错误;D. 用冷水浸泡中药

3、不属于过滤原理,D错误,答案选A。5.下列各组离子,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 K+、Fe3+、SCN、Cl B. Fe3+、K+、OH、SO42C. Fe2+、K+、Cl、MnO4 D. Na+、H+、SO42、CO32【答案】C【解析】【详解】A. Fe3+、SCN-在溶液中反应,不能大量共存,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B. Fe3+、OH-在溶液中反应,不能大量共存,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C. Fe2+、MnO4-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C正确;D. H+、CO32-在溶液中反应,不能大量共存,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答案选C。6.下列关于Fe(O

4、H)3胶体和MgCl2溶液性质叙述正确的是A. 均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 B. 微粒直径均在1100 nm之间C. 分散质微粒均可透过滤纸 D. 加入少量NaOH 溶液,只有MgCl2溶液产生沉淀【答案】C【解析】【详解】A.只有胶体才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故A错误;B. 胶体微粒直径均在1100 nm之间,MgCl2溶液中离子直径小于1 nm之间,故B错误;C. 胶体和溶液分散质微粒均可透过滤纸,故C正确;D.向Fe(OH)3胶体中加入NaOH溶液,会使胶体发生聚沉,产生Fe(OH)3沉淀,MgCl2与NaOH反应生成Mg(OH)2沉淀,故D错误;本题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胶体

5、和溶液的性质,注意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胶体微粒直径均在1100 nm之间,能发生丁达尔效应,能透过滤纸。7.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 实验中剩余的钠不能再放回原试剂瓶B. 分液漏斗使用前需要先检查是否漏液C. 做焰色反应时,铂丝应用盐酸洗净并灼烧至无色D. 蒸馏烧瓶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答案】A【解析】【详解】A.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具有腐蚀性,且放热,存在安全隐患,则实验中剩余的钠,需要再放回原试剂瓶,故A错误; B.具有塞子、活塞的仪器使用前需要查漏,则分液漏斗使用前需要先检查是否漏液,故B正确;C.盐酸易挥发,灼烧后不干扰实验,则焰色反应时,铂丝应用盐酸洗净并灼烧至无色,故C正确;D.

6、蒸馏烧瓶不能直接加热,则蒸馏烧瓶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故D正确;答案:A。8.配制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A. 将NaCl固体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称量B. 选择仪器时,使用100 mL容量瓶C. 配制过程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D. 定容时,俯视确定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答案】B【解析】【详解】A.称量NaCl固体时,应将NaCl固体放在称量纸上称量,故A错误;B.配制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应使用100 mL容量瓶,故B正确;C、配制过程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根据c=n/

7、V可以知道,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故C错误;D.俯视确定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会导致加入的蒸馏水体积偏小,根据c=n/V可以知道,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故D错误;答案:B。【点睛】根据c=n/V可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误差都是由溶质的物质的量n和溶液的体积V引起的,误差分析时,关键要看配制过程中引起n和V怎样的变化,若n比理论值小,或V比理论值大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n比理论值大,或V比理论值小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9.浓硫酸有许多重要的性质,与含有水分的蔗糖作用过程中不能显示的性质是A. 吸水性 B. 脱水性 C. 强氧化性 D. 酸性【答案】D【解析】10.下列实验中,所采

8、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选项目的分离方法原理A分离溶于水中的碘乙醇萃取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B分离水和乙醇分液水和乙醇的密度不同C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重结晶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D除去丁醇(沸点117.5)中的乙醚(沸点34.6)蒸馏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详解】A.乙醇易溶于水,致使碘、水、乙醇三者混溶,不能用乙醇萃取的方法进行分离,故A错误;B.水和乙醇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故B错误;C.可以用重结晶的方法除去KNO3中的NaCl杂质,其原理是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而NaCl的溶解度随温

9、度变化很小,降低温度时,KNO3从溶液中析出,而NaCl仍留在溶液中,从而可将KNO3中的NaCl除去,故C错误;D.丁醇和乙醚的沸点相差大,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D正确;答案为D。11.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标准状况下,22.4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NAB. 常温常压下,1.06 g Na2CO3含有的Na+数为0.02NAC. 0.1 mol Na2O2与足量C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D. 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1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个数为NA【答案】B【解析】【详解】A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不能使用22.4L/mol计算水的分

10、子数目,故A错误;B Na2CO3的摩尔质量为106 g /mol, 1.06 g Na2CO3的物质的量为0.01mol,含有的Na+数为0.02NA,故B正确;C. 0.1 mol Na2O2与足量CO2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数目为0.1NA,故C错误;D. 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1的MgCl2溶液,体积未知,则无法计算含有Cl个数,故D错误;答案:B。12.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A. 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lB. 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SO42C. 向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

11、原溶液中有Cu2+D.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生成无色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CO3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要先加入稀硝酸,排除CO32-等离子的干扰;B项要先加入盐酸,排除CO32-、SO32-的干扰;C项蓝色沉淀说明是氢氧化铜,原溶液中含有Cu2+,正确;D项产生气体的可能是CO32-或HCO3-等离子。考点:考查常见离子的检验。点评:常见的离子的检验属于中等题。1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稀硫酸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B. CaCO3与稀盐酸反应:CO32+2H+=CO2+H2OC. FeCl3溶液与Fe反应:Fe3+Fe=2Fe2+D. 钠与水反应:

12、2Na+2H2O=2Na+2OH+H2【答案】D【解析】【详解】A. 稀硫酸与铁粉反应:Fe+2H+=Fe2+H2,故A错误;B. CaCO3与稀盐酸反应: CaCO3+2H+=CO2+H2O+Ca2+,故B错误;C. FeCl3溶液与Fe反应:2Fe3+Fe=3Fe2+,故C错误;D.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2OH+H2,故D正确;答案:D 。14.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ClO2是氧化产物 B. KClO3在反

13、应中得到电子C. H2C2O4在反应中被还原 D. 1 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 mol电子转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Cl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4价,ClO2是还原产物,A错误;BCl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4价,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B正确;CH2C2O4为还原剂,在反应中被氧化,C错误;D.1molKClO3参加反应有1mol(5-4)=1mol,D错误;答案选B。注意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反应实质、特征及反应类型的关系可以用6个字概括:升、失、氧,降、得、还;在氧化还原

14、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原子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作还原剂;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原子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作氧化剂。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与原子失去或获得的电子数相等,要掌握反应的规律、配平技巧、有关的概念是本题的关键。【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名师点晴】明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注意氧化剂、还原剂中元素的变化来解答。15.在新制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致且正确的是A. 溶液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存在B. 加入有色布条,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有Cl2存在C. 加入盐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Cl存在D. 加入NaOH溶液,

15、氯水黄绿色消失,说明有HClO存在【答案】A【解析】【详解】A. 因为Cl2是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所以溶液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存在,故A正确;B. 加入有色布条,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故B错误;C. 盐酸中含Cl,加入盐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原溶液中有Cl存在,故C错误;D. 加入NaOH溶液能和氯水中Cl2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氯水黄绿色消失,不是HClO的原因。故D错误;答案:A。【点睛】考查氯水的成分。氯水中含有:Cl2、Cl-、H+、HClO、ClO-、H2O、OH-。鉴别每种成分的方法:Cl2 、HClO具有强氧化性,Cl-用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进行判定。16.向200 mL 0.1 mo/L的Fe(NO3)2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使Fe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