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2448413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2020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tvtvtv武汉外国语学校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HCNONaMgAlKCaCuBaZnAgFeSCl112141623242739406413765108563235.5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漂白粉溶液中加入少许食醋可以增强其漂白效果B.用二氧化硫漂白米粉是违法行为,因为二氧化硫有毒C. 铝制品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这是因为铝不活泼D.氢氧化铝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但不宜长期服用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SiO2是沙子的主要成分,纯净的SiO2

2、是光纤制品的基本原料 B.水晶的基本结构单元是SiO4四面体结构 C.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就是氮的固定,合成氨是一种人工固氮方法 D.将等物质的量的氯气和二氧化硫同时通入品红溶液中,褪色比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快3.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用剩的钠或钾应及时放回原试剂瓶 蒸发硝酸钾溶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称取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时,手拿着试纸经水润洗后靠近气体,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将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长胶头滴管伸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再挤出溶液以制得氢氧化亚铁 水玻璃应该盛于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中A B C D4.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

3、(直径为1.3109 m)恢复了磁性。“钴酞菁”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钴酞菁”分子既不能透过滤纸,又不能透过半透膜,混有氯化钠的“钴酞菁”可用渗析的方法净化B“钴酞菁”与水所形成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C此项工作可以用来改变分子的某些物理性质D此项工作可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生物技术等方面5. 下列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其可能原因分析错误的是选项异常情况可能原因分析A萃取:液体静置不分层加入萃取剂的量较多B分液: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难以滴下没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或玻璃塞上凹槽与漏斗口侧面的小孔没有对齐C蒸馏:温度计读数达到了馏分的沸点且历

4、时10分钟,锥形瓶中却无液体温度计位置错误,或装置漏气,或冷凝水方向反了D检验Fe2:加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Fe2已部分被氧化成Fe36、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硫:Ca2+ + 3ClOSO2H2O =CaSO4 + 2HClO + ClB向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AlO2CO22H2O=Al(OH)3+HCO3C向硅酸钠水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SiO32CO2H2O=H2SiO3CO32D向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ClOCO2H2O=HClOHCO37. 已知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H+、SO42-、NO3-,则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

5、的离子组是:A.Al3+、ClO-、Cl- B.Na+、NH4+、Cl-C.Mg2+、Cl-、Fe2+ D. Mg2+、Ba2+、Br-8. 利用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观察到相应现象并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选项甲乙丙实验结论实验结论A浓盐酸石灰石NaAlO2溶液乙中有无色气泡,丙中先出现沉淀后消失氢氧化铝溶于碳酸B浓硫酸蔗糖溴水乙中蔗糖变黑色、丙中溴水褪色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C稀盐酸Na2SO3Ba(NO3)2溶液乙中有无色气泡,丙中出现白色沉淀SO2与可溶性钡盐均可生成白色沉淀D浓硝酸Na2CO3Na2SiO3溶液乙中有无色气泡,丙中出现白色沉淀酸性:硝酸碳酸硅酸9.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6、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磺粉、硝酸钾和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的反应为:S+2KNO3 + 3C=K2S + N2+ 3CO2。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C、氧化剂是S和KNO3 B.能做炸药的原因之一是固体物质反应生成了大量的气体 C.由此反应可推出S的氧化性强于N2 D.当生成标准状况下4.48L气体时,共转移电子0.6 mol10. 下列有关化学反应过程或实验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氯气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氯气是电解质B漂白粉和明矾都常用于自来水的处理,二者的作用原理是相同的C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但实际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次氯酸而不是氯气D氯水中加入

7、红色鲜花,红花褪色,说明溶液中有Cl2存在11. 如右图所示的装置中,干燥烧瓶中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ASO2(饱和NaHSO3溶液)无色喷泉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12. 某溶液中可能含有H、Na、NH、Mg2、Fe3、Al3、SO等离子,当向该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NaOH溶液时,发现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随NaOH溶液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对该溶液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该溶液中肯定含有的离子是H、NH、Al3、SOB肯定不含的阳离子是Mg2、Fe3C要确定该溶液

8、是否含有Na+,必须做焰色反应实验,看焰色是否为黄色D该溶液中肯定含有的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H):n(NH):n(Al3):n(SO)2:3:1:413. 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说法正确的是A. 100mL12mol/L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加热充分反应生成氯气分子数为0. 3 NAB. 5.6 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 3NAC. 向FeI2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当有1 mol Fe2被氧化时,共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NAD. 5.4g铝粉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生成氢气分子数为0. 3 NA14. 把一定量铁粉放入硫酸铁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Fe2+的浓度是

9、Fe3+的浓度的2倍,则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1:2 C. 3:2 D. 4:315. 甲、乙两烧杯中各盛有200mL1.5molL1的盐酸和NaOH溶液,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铝粉,反应结束后,测得生成的气体体积比为甲乙23,则加入铝粉质量为A6.75gB4.05gC2.70gD1.80g16. 将38.4g铜投入浓度均为2mol/L的硫酸和硝酸的混合酸溶液200mL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反应前后的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A. 6 mol/L B. 3 mol/L C. 2.25mol/L D. 1.13 mol/

10、L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化学试题一、填空题。(每小题分,共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17(6分)配平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法表示其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P4 + CuSO4+ Cu3P + H2SO4+ H3PO4反应中若有1mol H3PO4生成,则消耗的氧化剂及其物质的量分别为 。18(8分).现有含NaCl、Na2SO4和NaNO3的混合溶液,选择适当的试剂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沉淀或固体,从而实现Cl、SO和NO的相互分离。相应的实验过程可用下图表示:(1)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所用试剂或沉淀的化学式:试剂

11、1_ _、沉淀B_ _,试剂4_ _;(2)写出生成沉淀C的离子方程式 ;(3)恰当地控制试剂4的加入量的方法是_。(4)检验试剂1是否过量的方法是 。(5)在加入试剂4后,获得固体D的实验操作是。(填操作名称)。19.(12分)下列AH八种物质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产物未标出)。已知A是酸式盐,B能使品红溶液褪色,G是红棕色气体,D和H是同一类物质。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A_、H 。(2)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有关方程式AE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 _;EF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_;(3) 常温下可以用铝制容器盛装浓D,是因为 ,将铁粉逐渐加入100ml浓H中直至过量,按先后顺序写出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B加CDEFG点燃CAH加C20(13分).下图中的AH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八种物质,所有物质均由元素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组成,其中B、F、H都含有同一种元素;B、D、E为单质、其他为化合物,常温常压下C为无色液体,D、E为无色气体;H的晶体熔点高、硬度大、闪烁着晶莹的光泽。AH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E、H的化学式分别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