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导学】2020高中化学 4.1.2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2402172 上传时间:2020-05-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导学】2020高中化学 4.1.2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同步导学】2020高中化学 4.1.2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同步导学】2020高中化学 4.1.2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同步导学】2020高中化学 4.1.2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同步导学】2020高中化学 4.1.2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步导学】2020高中化学 4.1.2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导学】2020高中化学 4.1.2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化学练习:4.1.2(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海水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下列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中含有钾元素,只需经过物理变化就可以得到钾单质B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中只发生了化学变化C从海水中可以得到NaCl,电解熔融NaCl可制备Cl2D无论是海水波浪发电还是潮汐发电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解析:海水中钾元素以K的形式存在,K转变为钾单质必然需要经过化学变化,A项错误;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中只有水分的蒸发,属于物理变化,B项错误;海水波浪发电和潮汐发电获得各种物质的途径都是将海水的动能转化为电能,D项错误。答案:C2下列关于海水的知识不正确

2、的是()A海水资源的利用包括海水水资源利用和化学资源利用B海水既苦又涩,不能直接利用C海水中某些金属元素总储量很大,但富集程度却很低D海水淡化应同化工生产结合,同能源技术结合解析:海水可以直接利用,如作核电站的冷却水等。答案:B3(2020上海单科)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是()A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 B用家用汽车代替公交车C利用潮汐能发电 D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解析:太阳能、潮汐能都是自然存在的能源,利用它们制氢燃料、发电等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节能灯较白炽灯省电而达到节能的目的;推广家用汽车,使人均耗能增加,比使用公交车浪费能源。答案:B42020年3月20日媒体报道,挪威和荷兰正在开发一

3、种新能源盐能。当海水和淡水混合时,温度将升高0.1 ,世界所有入海口的这种能源相当于电力需求的20%,海水和淡水混合时,温度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A发生了盐分解反应 B发生了水分解反应C由于浓度差产生放热 D盐的溶解程度增大解析:海水和淡水混合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盐的溶解度也不会改变,只能是由于浓度差产生放热导致温度升高。答案:C5若将海水淡化作饮用水使用,下列方法在原理上完全不可行的是()A加明矾使海水中的盐分沉淀而淡化B利用太阳能使海水蒸馏淡化C将海水缓慢凝固以获取淡化的饮用水D将海水通过离子交换树脂,以除去所含离子解析:明矾净水是利用Al3水解生成的Al(OH)3胶体的吸附作用而除去水

4、中的一些悬浮物,并不能除去海水中的阴、阳离子而使海水淡化。利用太阳能使海水蒸馏淡化,是有研究价值的一种淡化途径。海水缓慢凝固后可结成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除去海水中的离子而淡化。将海水通过离子交换树脂使海水淡化是一种已被应用的海水淡化方法。答案:A6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下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其他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A溶质质量增加 B溶剂质量减少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解析:加压后,H2O从右边进入左侧淡水池,使海水中溶剂减少,溶质浓度升高。答案:B7你认为:将下列试

5、剂加入到含有Br的溶液中,可以将Br氧化为Br2的是()AI2 BICCl2 DCl解析:因为氧化性Cl2Br2,所以Cl2可以氧化Br;因为氧化性Br2I2,所以I2不能氧化Br。答案:C8下列各组内的混合物可用萃取、分液分离提纯的是()A溴水 B碘和砂子C食盐和苏打 D氯化钾和二氧化锰解析:萃取、分液的对象是两种不互溶的液体,溴水可用此法分离提纯,用难溶于水的有机溶剂萃取溴,再分液;碘与砂子的分离可用升华法;氯化钾与二氧化锰溶于水过滤即可分离。答案:A9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高温加热氧化镁和碳的混合物可以制单质镁B铁的冶炼过程是通过置换反应得到单质铁C海水提溴的过程中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6、D利用电解的方法可以从海水中获取淡水解析:高温加热氧化镁和碳的混合物时,生成的CO2(或CO)能不断脱离反应体系,促使反应不断进行,因此碳可置换出镁;工业上冶炼铁用的还原剂是CO,有关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海水提溴是使Br变成Br2,主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海水中获取淡水可用蒸馏等方法,这是物理变化,电解是使水分解的化学变化。答案:A10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溴水和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上层为紫色液体,下层为无色液体B上层为无色液体,下层为紫色液体C均为紫色液体D上层为橙色液体,下层为紫色液体解析:CCl4比水重,分层时位于下层,KI与溴水反应生成I2,I2易溶于CC

7、l4而不易溶于水,故I2被萃取到CCl4层中呈紫色,而上层主要是无色KBr和KI的溶液。答案:B二、非选择题11随着全球淡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了占全球总水量约97%的汪洋大海,希望从苦涩的海水中提取可以饮用的淡水。(1)海水淡化亦称海水脱盐。该工艺过程包括海水预处理、脱盐、淡化水的后处理等。下列属于海水预处理的是_(填序号)。淡水收集除掉悬浮物杀灭海洋生物除掉海水中的盐分水质检测降低海水浑浊度为了检验所收集的淡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通常采用的试剂是_。(2)除了从海水中获得淡水之外,人们还可以从中提取其他物质。天工开物中就有海水晒盐的记载(如图)。试比较蒸馏法淡化海水与海水晒

8、盐的主要异同点,每项至少写两点。相同点:_。差异点:_。解析:均属于淡化水的后处理,属于脱盐,属于海水预处理。答案:(1)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2)都是通过水的汽化将水与盐分离;原料相同产品不同,前者获得淡水,后者获得食盐;工艺不同12(2020杭州高一检测)海水占地球总储水量的97.2%。若把海水淡化和化工生产结合起来,既可以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1)工业上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得重要化工产品,又称为“氯碱工业”。也可以电解熔融氯化钠制得钠和氯气,该反应方程式为_。(2)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一种利用氯碱工业产品及氯化钠循环治理含二氧化硫废气并回收二氧化硫的方法,该方法的

9、流程如下:试写出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解析:(1)电解熔融NaCl的方程式为2NaCl(熔融)2NaCl2(2)该流程较清晰的展示了氯碱产品及NaCl循环治理含SO2的废气并回收SO2的原理,据要求写出方程式即可。答案:(1)2NaCl(熔融)2NaCl2(2)NaOHSO2=NaHSO3H2Cl22HClNaHSO3HCl=NaClSO2H2O13某同学为了验证海带中含有碘元素,拟进行如下实验,请完成相关问题。(1)第1步:灼烧。操作是将足量海带灼烧成灰烬。该过程中不会用到的实验仪器有_(填代号)。A试管B瓷坩埚C坩埚钳D铁三脚架E泥三角F酒精灯G烧杯H量筒(2)第2步:I溶液的获

10、取。操作是_。(3)第3步:氧化。操作是依次加入合适的试剂。下列氧化剂最好选用_(填代号)。A浓硫酸B新制氯水CKMnO4溶液DH2O2理由是_。(4)第4步:碘单质的检验。操作是取少量第3步的溶液,滴加淀粉溶液,如果溶液显蓝色,则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元素。解析:(1)先分析灼烧固体物质所用的仪器有哪些,然后再选出不会用到哪些仪器。(2)海带灼烧后的灰烬中含有可溶性I和难溶固体物质。要得到含有I的溶液,须将灰烬充分溶解,并过滤以除去残渣。(3)浓硫酸、新制氯水,KMnO4溶液、H2O2均能将I氧化为I2。前三者在溶液中引入新的杂质,而H2O2的还原产物为H2O,无其他物质生成,所以氧化剂最好选用H

11、2O2。答案:(1)A、G、H(2)将灰烬转移到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煮沸,过滤(3)D双氧水又称“绿色氧化剂”,其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时还原产物为H2O,无污染且不引入新的杂质 14工业上从海水中提取溴可采用如下方法:(1)向预先经过酸化的浓缩海水中通入Cl2,将海水的溴化物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2)向上述混合液中吹入热空气,将生成的溴吹出,用纯碱溶液吸收,生成NaBr、NaBrO3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将(2)所得溶液用H2SO4酸化,使NaBr、NaBrO3中的溴转化为单质溴,再用有机溶剂萃取溴,还可以得到副产品Na2SO4,写出这一变化的离子方程式_。(4)这样得到的溴中还混有少量Cl2,怎样除去?_。解析:本题介绍了工业上从海水中提取溴的一种方法。海水中的溴元素是以Br存在的,从本质上说,是要加入氧化剂将Br氧化成Br2。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方便提纯,还要进行必要的转化。根据题中叙述的转化过程中的条件和产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答案:(1)2BrCl2=2ClBr2(2)3Br23Na2CO3=5NaBrNaBrO33CO2(3)5BrBrO6H=3Br23H2O(4)加NaB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