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期末复习资料: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381641 上传时间:2020-05-1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期末复习资料: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传染病学期末复习资料: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传染病学期末复习资料: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传染病学期末复习资料: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传染病学期末复习资料: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期末复习资料: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期末复习资料:传染病学教学大纲.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课程概述1总论1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2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2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2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2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3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3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3各论4病毒性肝炎4流行性乙型脑炎6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7艾滋病8狂犬病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10禽流感11细菌性食物中毒11霍乱12细菌性痢疾13伤寒1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5鼠疫16炭疽18布氏杆菌病19败血症20疟疾21阿米巴病22莱姆病23钩端螺旋体病24立克次体病25恙虫病26绦虫病与囊虫病26日本血吸虫病27华支睾吸虫病2830传染病学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教学大纲系针对国内常见和重

2、要的传染病(传染病总论及25个病)进行修订和制定,目的是更明确讲授内容及重点。为保持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纲内容包括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鉴于学生已学过寄生虫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及药理学,故此部分只讲授和临床关系密切的内容。为更突出重点,对重点掌握的内容以实线划出,一般掌握部分以虚线划出,其余部分为一般了解。按大纲要求在全面系统讲解的基础上,强调重点、难点、新点。讲课35学时,实习28学时讲课内容 学 时传染病总论 2病毒性肝炎 3流行性乙型脑炎 1.5肾综合征出血热 2艾滋病 2狂犬病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1.5流感及禽流感

3、 1.5细菌性食物中毒 1 霍乱 1细菌性痢疾 1 伤寒副伤寒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5鼠疫 1炭疽 1布氏杆菌病 1.5败血症 2疟疾 1.5阿米巴病 1莱姆病 1钩端螺旋体病 1立克次体病 1绦虫囊虫病 1血吸虫病 1华支睾吸虫病 1总论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为能初步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防治和基本规律。重点在于了解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简单介绍国内外传染病流行概况,包括新发传染病。强调学习传染病的重要性。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 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感染(或传染)二、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2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5潜伏性感染三、

4、传染过程中病原的作用1病原体的侵袭力2病原体的毒力3病原体的数量4病原体的变异四、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1非特异性免疫2特异性免疫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1入侵门户2机体内定位3排出途径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1直接侵犯2毒素作用3免疫机制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1发热2急性期改变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有强有弱)3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4有感染后免疫(有强有弱)二、临床特征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

5、、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皮疹、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3临床类型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一、临床资料:要善于区分哪些是一般性表现,哪些是特征性表现。二、流行病学资料:要着重了解有无感染的可能性,如季节、地区、接触史等,有无发病的可能性,如既往是否已患过,有无预防接种史,潜伏期是否合适等。三、实验室检查1血、尿、便常规检查及一般生化检查。白细胞记数及分类对发热患者诊断及鉴别诊断很重要。便常规对肠炎患者很重要。尿蛋白增多有助于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肝功能异常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2病原学检查病原体的直接检出,如血涂片找疟原虫、微丝蚴、回归热螺

6、旋体等。病原体的分离,取血、骨髓、尿、便等做细菌培养等。3分子生物检测 用分子杂交及PCR法检测病原体特异性核酸,如斑点杂交测乙肝病毒DNA,PCR扩增丙肝RNA等。4免疫学检测 特异性抗体检测:应强调特异性IgM抗体的诊断价值。特异性抗原检测。皮肤试验 T细胞亚群的检测。5内镜检查6影象检查:X线、B超、CT、MRI等诊断性检查的适当应用。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 不但要治好病人,还应作好控制传染源,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二、治疗方法1一般及支持疗法 包括隔离、饮食、护理及心理治疗等2病原(特效)治疗 抗病原体:抗病毒、细菌及各种寄生虫的特效药物的合理应用,达到清除病原体的目的。抗病原

7、体的毒素,如白喉抗毒素等。3对症治疗 如抗高热、抗抽搐、脑水肿的脱水治疗等。4康复疗法、针灸、理疗等。5中医中药治疗。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进行预防,不同传染病的重点措施可有不同。一、管理传染源 应严格执行传染病疫卡报告制度。急性期病人作好消毒、隔离,尽量彻底治愈病人,以减少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 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三、保护易感人群 自动免疫与被动免疫,尽量作好疫苗接种。拓展1. 所讲传染病的新进展。2. 新发传染病定义、种类、特点、流行过程状况。参考书1斯崇文主编, 感染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2潘孝彰主编, 新发传染病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8、13Jone G.G.Ledingham, Concise Oxford Textbook of Medic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各论病毒性肝炎概述病毒性肝炎为是由数种不同的病毒引起肝脏炎症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组传染病。应掌握5型肝炎病毒的特点、各型肝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防治原则及方法。病原学 目前已肯定的有5型肝炎病毒。1甲肝病毒(HAV) 为RNA病毒,属嗜肝RNA病毒科。在人肝细胞中复制,通过胆汁从粪便中排出,经粪口途径传播,可引起急性肝炎,不成慢性。病毒的抵抗力较强。已有组织培养。只有一个血清型,其IgM抗体仅存36个月,故可用做近期感染

9、的诊断依据。2乙肝病毒(HBV) 为嗜肝DNA病毒科中一成员。主要经血、生活密切接触、母婴垂直传播而感染。为我国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应阐明乙肝病毒核酸结构以及其变异与临床诊治的关系。掌握表面抗原抗体、e抗原抗体以及核心抗原抗体不同检测结果的意义。尚无组织培养。3丙肝病毒(HCV) 为黄病毒科中一个RNA病毒。讲明HCVRNA基因结构与功能,以及与制备特异性抗原及PCR引物的关系。在血中含量少,尚无组织培养。经血传播为主。4丁肝病毒(HDV) 为一缺陷型RNA病毒。能独立复制,但须有HBsAg才能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故必须与乙肝病毒共同感染。5戊肝病毒(HEV) 为RNA病毒,在肝细胞中复制,

10、经胆汁随粪便排出,经粪口途径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成慢性。流行病学1传染源: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2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均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则主要经血传播,乙型肝炎由母婴垂直传播,生活密切接触在我国亦为重要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甲肝主要侵犯儿童,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戊肝侵犯儿童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有明显临床表现者多为成年人。乙、丙、丁则可侵犯任何年龄的人。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均未完全阐明。重点介绍乙肝的免疫发病机理。简明讲解急性、慢性肝炎以及急性、慢性重型肝炎的病理变化特点。临床表现 5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相类似,无特征性区别,甲、戊型不变慢性。潜伏期长短不

11、一 。1急性肝炎:有黄疸型及无黄疽型。黄疸型分黄疸前期、黄疸期及恢复期。甲肝和戊肝起病急,伴发热,黄疽较重,乙、丙、丁肝则起病多较缓,多无发热。妊娠妇女患戊肝黄疽重者易转变为重型肝炎,病死率高。不转为慢性肝炎和病毒携带者。2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型肝炎。患病半年仍不愈者为慢性肝炎。可迁延不愈,亦可反复发作。在数年甚至十数年的过程中,肝脏在发生程度不等的炎症、坏死的同时不断发生纤维组织的增生、脾肿大及肝硬化,进而可出现门脉高压。3重型肝炎:有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以及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均较差。4淤胆型肝炎: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且持续在2个月以上者。诊断 依据下列几方面资料综合分析1流行病学资料 甲、戊型肝炎患者可能有不洁进食史,与肝炎病人密切接触史,其他肝炎应了解家中有无肝炎病人,有无输血及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