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机械效率(第2课时)-最新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32355548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481.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机械效率(第2课时)-最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机械效率(第2课时)-最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机械效率(第2课时)-最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机械效率(第2课时)-最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机械效率(第2课时)-最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机械效率(第2课时)-最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机械效率(第2课时)-最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 课时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通过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让学生自己 通过探究 进一步了解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找出提高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 认识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 增强合理改进机械 提高效率的意识 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 感 从组装滑轮组到测出各个物理量 要进行的活动和记录的数据都 较多 它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 所以教 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并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练习组装滑轮组和学会测滑轮组 的机械效率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 移动距离的测量和移动过程中测 力计示数的读取是比较困

2、难的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 2 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参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过程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 力 2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 数据的方法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实验活动 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 1 滑轮组的绕线组装 2 会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难点 重物上升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所通过距离的测定 理解两 者的关系 2 课时 第 2 课时 实验法 探究法 讨论法 滑轮 钩码 细线 直尺 支架 弹簧测力计 木块 木板 小 车 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 3

3、 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87 P88 内容并用双色笔标出 本节课的基本概念 定律和重点知识 物理课代表收集学生在预习过 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 一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 什么叫机械效率 2 机械效率的公式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1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2 机械效率的公式 W 有 W总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二 进行新课 一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学生分组实验一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 利用实验测量时 需要测量哪几个物理量 怎样计算有用功 怎 样计算总功 猜想假设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的

4、重 滑轮重 绳重 绳与轮间的摩擦 承担物重的绳子段 数 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 利用测力计将安装在滑轮组中的钩码 或重物 提起 比较同一滑轮组在不同使用情况下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 W有 W总 Gh Fs 师生探讨实验方案 明确实验思路 按上图所示的方式组装好滑 轮组 并使用该滑轮组分别将甲 乙重物提起 再将两次实验数据填 写在下表中 进而比较两次测算的机械效率是否相等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 刻度尺 钩码 0 5 kg 弹簧测力计 铁架台 滑轮 长约 2 m 的细绳 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过程中 不管是匀 速拉动还是加速拉动绳子 对拉力大小都有影响 绳子是竖直

5、拉还是 斜拉 拉力大小也不同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竖 直向上运动 进行实验 1 按图所示 把滑轮组安装好 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2 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使重物 钩码 升高 从弹簧测力计上读 出拉力 F 的值 用刻度尺测出重物 钩码 上升的高度 h 和弹簧测力计 移动的距离 s 填入记录表格 3 计算出 W有 W总 机械效率 并填入表中 4 换重物乙重复上面的实验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整理 分析论证与实验结论 分析实验数据 展示实验结果 总结实验结论 同一滑轮组 提起的物重越重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交流评估 回顾实验过程 在探究中运用了哪些研究问题的科 学方法 实验设计有哪

6、些地方不合理 操作中有哪些失误 从实验 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公式推导 W 有 W总 Gh Fs G Fn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 的高度无关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能 力 对点训练 下图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 每个钩码重1 N 1 实验时要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由图可知拉力大 小为 N 若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15 cm 则钩码上升的高度 为 cm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2 若仅增加钩码的个数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填 增 大 减小 或 不变 答案 1 匀速1 2583 3 2 增大 知识拓展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 科学世界机械发展史 纽科门蒸汽机最初

7、的机械效率只有1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改进机械结构 使它更合理 更轻巧 经常保养 按时润滑 以减小摩擦 2 旧汽车与新汽车相比 旧汽车机械效率低 当做一样多的有 用功时 旧汽车比新汽车耗油多 排出的尾气也多 设计意图 了解机械发展史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 二 探究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 学生分组实验二 探究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影响机械效率的许多因素中 摩擦是 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 把物体拉上斜面时 就要克服物体与斜面之间 的摩擦做额外功 做实验时 应该选择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 如图所 示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小车运动 比较斜面的倾斜程度不同时 斜面

8、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 实验步骤 将木板用一木块垫起 使其倾斜程度较小 用弹 簧测力计沿斜面将小车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斜面顶端 记下小车移动 的距离 s 并测出斜面的高度h 拉力 F 改变木板一端垫起的高度两次 使斜面较陡 重复实验过程 实验记录 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并计算后填入相关值 分析论证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斜面的机械效率和斜面的 倾斜程度有关 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匀速拉动小车向上运动时 要克服摩擦力 做功 因此斜面的机械效率不高 对于斜面来说 W有 Gh W总 Fs W有 W总 Gh Fs 1 对于理想斜面 不存在摩擦 100 Gh Fs 得出结论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斜面越

9、倾 斜 机械效率越高 实验注意问题 拉动小车沿斜面向上运动时拉力要沿着斜面 拉动小车时要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 使学生了解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 培养学生动手 操作能力 对点训练 如图所示的两种简单机械分别将重为G 的物体提升 图中的拉力 相等 比较它们的机械效率 则 A 斜面的机械效率高 B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高 C 它们的机械效率相同 D 条件不足 无法判断 答案 B 三 学以致用 1 如图所示 有一斜面长为L 高为 h 现用力 F 沿斜面把重为 G 的物体从底端匀速拉到顶端 已知物体受到斜面的摩擦力为Ff 则 下列关于斜面机械效率 的表达式正确的是 A Gh FfL B Gh F

10、FfL C Gh F FfL D Gh Gh FfL 2 在探究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实验中 某同学用同 一滑轮组分别做了三次实验 如下图所示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次 数 钩码 重力 G N 钩码 上升 的距离 h cm 弹簧测力 计的读数 F N 弹簧测力 计上升的 距离 s cm 机械 效率 1 5 5 2 4 20 52 1 2 10 5 20 65 8 3 15 5 5 1 20 1 编号 处数据应为 编号 数据应为 2 分析以上实验数据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 率主要与 有关 答案 1 D2 1 3 873 5 2 提升重物的重力 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1、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成功的体会与经验 1 学习了如何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 探究了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 第 2 课时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一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被提升重物的重力 摩擦 机械自重 动滑轮重力 二 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 完成 红对勾 45 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 或 红对勾 练吧 的相 关练习 1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一个有难度的实验 从组装滑轮组到 测出各个物理量 要进行的活动和记录的数据都较多 它对学生实验 操作能力 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 所以课前必须做好认真而充分 的准备 2 为了使学生们能顺利完成实验 减少盲目性 避免忙乱操作 故将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实验操作中要突破的难点和操作要点归纳 成几个问题用多媒体放映出来 让学生顺着指导思路去思考 讨论分 析 使其思维有序 这样就优化了实验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