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文诵读9浣溪沙人教部编版-最新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32354940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7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文诵读9浣溪沙人教部编版-最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文诵读9浣溪沙人教部编版-最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文诵读9浣溪沙人教部编版-最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文诵读9浣溪沙人教部编版-最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文诵读9浣溪沙人教部编版-最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文诵读9浣溪沙人教部编版-最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浣溪沙 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浣溪沙 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 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 老当益壮 自强不息的精神 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 和环境 景色自然明丽 雅淡清美 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 即景取喻 表达有关人生感 悟 启人心智 全词即景抒慨 写景纯用白描 细致淡雅 抒慨昂扬振拔 富有哲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 反复朗诵 品味用词的凝练 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 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2、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生字词 搜集诗人苏轼的相关资料 朗诵古诗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江水的东流不返 正如人的青春年华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 规律 令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感叹 大文豪苏轼是以怎样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 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 浣溪沙 去寻找答案 2 教师板书课题 浣溪沙 3 理解诗题 浣溪沙 词牌名 沙 或作 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 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 律诗只有四种格式 而词则 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 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 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 本来是乐曲

3、的名称 如 菩萨蛮 西江月 蝶恋花 等 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 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 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 忆江南 本名 望江南 因为白居易的 一首咏 江南好 的词 最后一句是 能不忆江南 所以又叫 忆江南 3 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如 浪淘沙 咏的是浪淘沙 凡是词牌下面著名 本意 的 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 不另有题目 本文 浣溪沙 就是第三种 因为诗中提到了 溪水 沙路 等 二 播放视频 三 初读古诗 1 了解作者 苏轼 字子瞻 和仲 号铁冠道人 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 苏仙 眉州眉山 今四川 省眉山市 人 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 画家 历史治水名人 与父洵弟 辙 合称

4、 三苏 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 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在诗 词 散文 书 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 诗题材广阔 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并称 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 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 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苏轼善书 宋四家 之一 擅长文人画 尤擅墨竹 怪石 枯木 等 主要文学成就 散文 贾谊论 石钟山记 进策 东坡志林 诗作 文赋 赤壁赋 游金山寺 惠崇春江晚景 赠刘景文 词作 念奴娇 赤壁怀古 点绛唇 不用悲秋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虞美

5、人 有美堂赠述古 书法 宝月帖 怀素自序 赤壁赋 绘画 潇湘竹石图 枯木怪石图 偃松图卷 2 创作背景 苏轼因诗中有所谓 讥讽朝廷 语 被罗织罪名入狱 乌台诗案 过后 于公元1080 年 元丰三年 二月被贬任黄州 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 这首词是公元1082 年 宋神宗 元丰五年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 善于因缘自适 被贬 之初时虽也吟过 饮中真味老更浓 醉里狂言醒可怕 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 但当生活安顿 下来之后 樵夫野老的帮助 亲朋故旧的关心 州郡长官的礼遇 山川风物的吸引 促使他 拨开眼前的阴霾 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 当是在这种心 情

6、下吟出的 3 结合注音 读通古诗 浣溪沙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 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4 结合注释 理解古诗 蕲 q 水 县名 在今湖北浠水一带 清泉寺 寺名 在蕲水县城外 短浸溪 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萧萧 这里形容雨声 一作 潇潇 子规 杜鹃鸟 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 亦称 杜宇 鸣声凄厉 诗词中常借 以抒写羁旅之思 无再少 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 老年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因老去而悲叹 唱黄鸡 语出白居易 黄鸡催晓丑时鸣 比 喻时光的流逝 感叹人生不可能长久 5 反复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

7、意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 浸泡在溪水之中 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 洁 净无泥 时值日暮 松林间的杜鹃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 你看看 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 所以 不要在 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四 感悟古诗 1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 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 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2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这是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 也点 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 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 沙路的描写 又烘托了一 种凄冷的环境 3 上阕写景 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描绘了溪

8、边兰草 松间沙路 雨中杜鹃三幅画面 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 浸在涨满了 水的小溪里 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 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 渲染出一派爽人耳 目 沁人心脾 优美洁净的春景 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4 所谓知人论诗 我们也应知人论词 苏轼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创作的这首词呢 乌台诗案 熙宁二年 1069 年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主持变法改革 由于苏轼与变法 派的政见不合 遭受排挤 苏轼自觉在朝廷无法立足 于是申请外任 在神宗的直接干涉下 苏轼于熙宁四年 1071 年 任杭州通判 之后又分别担任密州 徐州 湖州知州 在任职 上 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 像涉嫌朝廷放贷的青

9、苗法 两浙路严苛的食盐 专卖法 鼓励人告密的手实法等 苏轼都极为反感 于是便形诸吟咏 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 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 而在当时 王安石早于熙宁九年 1076 年 二次罢相 变法事 业的主导者已经从王安石变为神宗本人 当时变法已经成为皇帝亲自部署的既定国策 反对 变法就是反对神宗的既定决策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 1079 年 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 奏苏轼移知湖州 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 用语暗藏讥刺朝政 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 这案件先由监 察御史告发 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据 汉书 薛宣朱博传 记载 御史台中有柏树 野乌鸦 数千栖居其上 故称御史台为 乌台 亦称 柏台 乌台诗

10、案 由此得名 5 在 乌台诗案 之后 苏东坡会是怎样的状况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另一首词 西江月 西江月 宋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 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 到了晚上 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 音 响彻回廊里 看看自己 愁思爬上了眉头 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 常因客少发愁 月亮虽明 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 谁能够和我 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 我只能拿起酒杯 凄然望着北方 6 浣溪沙 是词人谪居黄州两年后的一首游记词 从这首诗中苏轼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

11、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人面对着眼前 溪水西流 产生了奇妙的遐想 既然溪水可以西流 人为什么不可 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人生之 再少 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休将白 发唱黄鸡 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 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 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 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7 当面临人生困境和挫折之时 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 示 旷达乐观 五 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1 幸好 苏轼还不年老 他在黄州期间 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 对一个男人来说 正 是最重要的年月 今后还大有可为 正如一首歌唱到的 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 被贬 黄州后 他的思想境界亦随境遇之变 阅历

12、之广而不断深化 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镇静 习惯 于旷达和乐观 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轼在黄州写的另一首词 定风坡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苏轼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2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苏轼形象 莫听 徐行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 他无所畏惧 从容不迫 泰 然 3 政治道路不顺的苏轼 没有因被贬官而愤懑 看到这样的美景 他同样感到豁达乐观 许多诗人也和苏轼一样乐观向上 你看 曹操在 53 岁时 写道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李白 43 岁做官被排挤时 写下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杜甫 56 岁在极度困窘的情况下 他说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六 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