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3教案 西师大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2336656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下册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3教案 西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3教案 西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3教案 西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3教案 西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3教案 西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下册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3教案 西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下册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3教案 西师大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教学准备】: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教学过程一、导入: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

2、外国风光、异域文化。谁来说一说?(要学生理出1、2、3条来)齐读课题。文章是谁写的?对季羡林你了解多少?课件(师简介季羡林)同学们看课题,自己的花是谁的花?为什么又让别人看?相信随着课文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的。二、检查预习:课前都预习了吧,老师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看屏幕:1.读词语: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指生读(及时纠错、正音)谁再读?师强调:莞在本课中读wn,如莞尔一笑;当表示地名时读gun,以后大家会学到。(4)理解词语:看划线的词语,你是怎么理解的。莞尔一笑是形容微笑的样子。那怎样是莞尔一笑呢?同桌之间互相做一下。 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又是什么意思?

3、课件这就是“花团锦簇” ; “姹紫嫣红”呢?课件这就是“姹紫嫣红”。师:课件像这样的词语谁还能说几个。师:同学们掌握的词语真多。(5)我们再来读词语(齐)看本课的生字。 2.读生字:莞 姹 嫣 (1)谁读,其他同学及时纠正。(2)这3个字在读音和字形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齐读。3.生字词语大家掌握得非常好,课文你们读得怎么样呢?打开书第150页,提读课文。注意读得正确、流利;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主要写德国景色奇丽、民族奇特。(板书:奇丽)师:奇丽是什么意思?三、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在德国到底看到了怎样的奇丽景色呢?请

4、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并用波浪线画出来,体会体会。(1)生:课文第2段中“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是作者看到的奇丽景色。(找出来了,一起看大屏幕)课件师:谁再读一遍?看这段话,奇在哪里?生:德国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朝外开、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生边说师边板书:都在养花 栽在外面 花朵朝外)师:为什么花朵都朝外,(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还有花本身具有向光性。)师:德国人把花种在外面,让花朝外开,这种现象让季羡林先生很吃惊、不理解!能试着把这种吃惊的语气读出来吗?师:评价一下。过渡师:德国奇丽景色还体现在哪里呢?找出来了吗?谈谈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5、2)课文第3段中“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走在街上,我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摆满了花,颜色也特别鲜艳,非常美丽。师:课件看大屏幕,从那几个词感受出来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生答师板。课件师:结合课文说说“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生:就是每一家窗子前都有花,一簇连着一簇-。师:从这两个词中我们除了感受到花的多,还感受到了花的美!这么多美的花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课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师:老师想问一下,“山阴道”是什么意思?生:-师:为什么说像走上了山阴道?生:-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美美地读这部分,课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

6、后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师配乐朗读)生1:我仿佛看到每一家的窗子外面都栽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生2:我仿佛看到德国的人们每天都更换新花-。生3:我好像闻到-。生4:我好像-。师:同学们的想象太丰富了!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应接不暇。师:怪不得作者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谁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你试试)他读得怎么样?我们来评一评。生1: -。生2:我觉得他-。师:那你愿意像他那样读给大家听吗? 谁能读得更好。(谁还想来!)那么多同学都想读,那我们就一齐走进这美丽的画卷中吧。(齐读)师:德国每一家都把花种在外面,养花给别人看;走在

7、街上又能欣赏到别人的花。这充分体现了德国人的一种什么思想?(生答师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3)过渡师:正是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铸就了德国这个奇特的民族。所以作者说课件引导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其实这种高尚的思想境界不但德国人有,我们中国人也有。同学们,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吗?生1:我想到了咱班学生-生2:同样,-生3:我也想到了-生4:我还想到了-生5:我想到了- -师:是啊,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他人,都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每个人都能做到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相信我们居

8、住的地球就会成为一个美丽的家园、人类的乐园!这种境界那该是多么地“耐人寻味”呀!2.师:四五十年后季羡林先生再次踏上德国,这奇丽的景象变了吗?课文是怎样说的?(生读后谈)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师:联系课文二、三段,说说你的理解。生:我想-,但是有些东西是始终没变的。师:什么没变?生:花还种在外面;家家户户都养花;-。师:原来在美丽的花背后,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课件(齐读。)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师:所以,作者才能在第一段这样深情地写道课件(齐读)。四、总结深化中心:师: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使季羡林先生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做了一个-的梦。(

9、教师引读出来-)师:为什么作者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呢?课件生1:生2:生3:师:季羡林先生是一位爱国人士,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在留学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现在时隔四五十年又来到德国,他看到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所以作者说自己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回过头来我们看课题,自己的花是谁的花?(德国人的花)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因为德国人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思想。)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品味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独特的民族风情,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