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上传人:byq****87 文档编号:132335428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志者事竟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二、教学设想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2、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

2、结合。(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5、课时:一课时三、教学过程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战鳌头,被誉为“诗圣”。上次布置了同学们回去预习,查找有关杜甫的作品。生:学生背诵中学语文教材中学过的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师:以幻灯片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背景和作者的掌握。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3、。生:(阅读课文揭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师:“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

4、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现在,我们以名家的诗作题联及诗人自己相关的诗句作引子,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请问,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生:在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中写下的。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过的杜诗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生甲: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生乙: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

5、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师:针对这样的现实,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

6、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现在我们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请同学们欣赏动画FLASH诵读,把握其中的情感。生:(欣赏)师:下面我们一起来饱含感情在朗读一遍,注意读出诗歌的停顿、节奏等。生:齐读。师:请几位同学朗读一下,比比看谁读得最好。生读。师:结合课文,疏通文义,用最简炼的词句概括出各段内容,考虑好后回答。生:(诵读、琢磨、窃窃私议,在笔记上概括各段内容。)师:(行间巡视、指点、解疑。)生甲: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第二段,写群童

7、抱茅;第三段写屋破雨漏。生乙:第一段应概括为秋风破屋,既能点明时令,又能与题目照应。生丙:第三段应概括为娇儿恶卧。生丁:第三段就概括为长夜沾湿。(各执己见,意见不一)师:第三段这三种概括,各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的,都简炼、正确;但是如果我们从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心境,和“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处境的角度来分析,都是写诗人秋风破屋后雨夜的痛苦,所以“长夜沾湿”为宜,请同学们概括出前三段内容。生:前三段,记述秋风破屋,诗人长夜沾湿的痛苦。师:诗人只为哀惋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而写这首诗吗?请看四幅图画,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这首诗深沉地概括出诗人杜甫茅屋在“雨卷风掀地欲沉”的恶劣环境中所遭的

8、劫难,但表白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感情,现在我们再次诵读前三段,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或齐背前三段)师:前三段是叙事,写出了诗人在秋风破屋,大雨连绵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诗人的感情浓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诗句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包含着诗人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思绪,你能说出来吗?生:(默然)师: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请同学们回忆在课外阅读或电视、电影中看到的有关安史之乱的画面、诗句,谈谈当时的社会面貌。生甲:咏怀五百

9、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政治腐败,贫富不均。生乙: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生丙:垂老别里写到“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这是一个在战乱中子孙死尽的老汉,愤而参军与老妻告别的场面。生丁: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重被征召当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师:很好,同学们课外阅读充实,引用课本学过的和课外阅读得来的材料印证了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充实了这首诗的蕴含。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

10、个人“长液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生:(齐读全文)师: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板书):叙事 抒情秋风破屋 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圣杜甫)推已及人顽童抱茅

11、 叹心忧天下屋破难眠 忧忧国忧民 大厦庇寒 愿教后记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杜甫诗作九首。杜甫是诗坛之圣,茅诗是传世之作。茅诗所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教育意图通过对茅诗的教授,串缀起同一时期、反映同一主题的其它诗作,使学生联想显现当时动荡不宁的社会面貌;使学生体味连年穷兵黩武给社稷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学生受到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爱民、恤老怜弱的思想感情。课堂上,学生回忆了过去学过的杜诗,使之对杜甫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杜诗意蕴的体会更形象更丰满。既温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带旧,使学生的感知向深层发展。教学过程中,以诵读为主,用诵读把整节课串联起来,使整节课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师生沉浸在诗的氛围中,学生受到诗中意境的感化,诗中语言的熏陶,在学诗中提高了认识,愉悦了身心,得到美的享受,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