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

上传人:cbx****17 文档编号:132330487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考点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考点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考点回顾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考点深化1.

2、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比作“一体两翼”:“一体”指社会主义工业这个主体,“两翼”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2.“一五”计划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技术弱。(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

3、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考题印证1(2019江苏高考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答案】B【解析】“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开始

4、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完成按照规划要到2020年才会完成,故A项错误;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是在“一五”计划前,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故D项错误。2(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答案】D【解析】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

5、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结合所学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表明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故选 D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反映的是学习苏联经验,排除C项。3(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6、【答案】D【解析】根据漫画采矿的信息,结合1953年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实施初期,D选项正确。A项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B错在“开始”二字。C项是在1965年。考点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考点回顾1.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2.中共八大正确方针(1)内容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3.“左”倾泛滥(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原因:急

7、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4.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5.“文化大革命”浩劫:国民经济基本瘫痪。考点深化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核心问题、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1)核心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失误的原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

8、,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经验教训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

9、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考题印证1(2015福建文综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答案】D【解析】“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后农业总产值在下降,故C项错

10、误;“大跃进”是在1958年,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在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2(2015上海单科29)右侧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A“大跃进”时期B土地改革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答案】A【解析】该新闻标题中的小麦产量明显不符合实际,忽视客观规律,这是大跃进时期“大放卫星”,浮夸风的体现,故A项正确;土地改革时期,农户实行分散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新闻中的浮夸风无关,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撤销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实行分户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D项错误。3(201

1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答案】D【解析】依据时间“1961年”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恢复单干”,有的

12、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家庭式作业”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D项正确。4(2015海南单科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答案】B【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指从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项正确;公私合营完成是195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

13、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考点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考点回顾1.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国有企业改革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3)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

15、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考点深化1.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调整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19501952年)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