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主题教研活动全国第七届小语阅读教学观摩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328485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主题教研活动全国第七届小语阅读教学观摩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主题教研活动全国第七届小语阅读教学观摩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主题教研活动全国第七届小语阅读教学观摩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主题教研活动全国第七届小语阅读教学观摩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小学语文主题教研活动全国第七届小语阅读教学观摩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主题教研活动全国第七届小语阅读教学观摩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主题教研活动全国第七届小语阅读教学观摩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doc(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主题教研活动全国第七届小语阅读教学观摩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主题研讨活动安排 龙湾校区校本教研活动安排一览研讨主题:观摩全国第七届小学语文观摩课研讨内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研讨形式:观看录像,交流评课,形成材料参加人员:教务处人员 孙桂卿 语文教师:)研讨时间: 10、27下午第二节课后(3:505:30)活动附件:1、 课文内容2、 教学实录3、 教师感悟4、 活动总结课文内容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肖复兴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

2、”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

3、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县“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

4、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我非常庆幸,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

5、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教学实录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执教:北京东城区史家小学 孙莹 获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特等奖课前交流:我们刚学了一篇课文,叫爬山虎的脚,这是叶圣陶,你对她有哪些了解?上课: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你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打开课文,

6、放开声音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了。开始读吧。(学生自读课文。)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同桌之间再互相读一读课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学生自读。)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师出示词语,学生领读、齐读。)客厅、皇冠、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应该怎么读这个词呀?再试试。生:春风拂面师:这样读才舒服呢!再读。(继续出示词语)生:映入眼帘师:眼帘指的是谁呀?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来,读读这句话。(出示课文语段)请你读一读。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

7、线。师:同学们,我刚才听到这个字(曲)大家刚才读得不太一样,有的读q,有的读q,咱们怎么办?生:查字典。师: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来选择哪一个?为什么?(课件出示两种“曲”字的解释。)生:这个字应读q,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判断的。曲线。师:哦,你是根据这个解释来判断的。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生齐读:曲线。师:这里有两组词,你们再来读读,想想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课件出示: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平和质朴(学生自读)生:第一组是作者的表情,第二组是叶圣陶老爷爷的表情。师:作者是谁?生:是肖复兴。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当时,他只是一个初

8、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第二组词是写谁的?生:叶圣陶师:叶圣陶先生可是一位生:大作家。师:没错。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生:爬山虎。师:对了,不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它是写生:人的。生:写事的。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对吗?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老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啊?这两件事又是怎样把课文分成了两部分呢?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师行间巡视,并提醒学生:默读课文书平放,这样更便于学习。师:让我们抬起头来,一起交流交流。生:1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

9、”修改文章。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生:修改文章。师:修改作文。(师板书)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作客。这样就更好了。(师板书)师:同学们,你们也都和他们的分法一样吗?生:一样。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一会儿我们交流。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轻轻地读一读这些句子。(学生自学)师: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

10、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师:读得真准确。孩子们,“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生:很认真。师:你从哪儿感到到的?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句话感受到的。师:同学们,这“密密麻麻”什么样,你知道吗?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课件展示叶老修改的原件)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来,读读吧。学生自读。指名读。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

11、的修改稿了。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吗?体会体会。生:“一张画像”的“张”和“一幅画像”的“幅”字在画像上,“幅”字用得会更准确一点。师:我们平时说:一张生:(齐)纸师:一幅生:画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师板书)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的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

12、“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读出来了,把感受也读给我们听了。同学们,你们看,我的原句是(课件出示)生:(读)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师:叶老改成了生:(读)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师板书),请伸出手来写一写,一个是“删改”(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一个“删”字,那这“删”字是怎么来

13、的呢?(出示课件)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写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现在写的“册”字。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小刀给它挖下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对,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那要把“删”字写好,得注意点儿什么呀?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改成提。生:“册”字要写得瘦一点。师:(板书)这样写这个字就漂亮了。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着读一读,体会体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14、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加的确切了。师:句意是确切了,但句子呢?生:句子更干净了。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生:干净了,也规范了。师:对了。(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认真仔细地修改作文,你都感受到什么了?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师:那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读呀?自己试试。生读。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有1500多字,

15、可叶老就是把这1500多字的文章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我”这样说生齐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音乐起)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呢!所以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师:同学们,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老人?生:他还是一个温柔的、慈祥的、尽责任的老人。师:是啊,他还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