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产业结构升级政策研究.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308225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15 大小:1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城县产业结构升级政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蒙城县产业结构升级政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蒙城县产业结构升级政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蒙城县产业结构升级政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蒙城县产业结构升级政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蒙城县产业结构升级政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城县产业结构升级政策研究.doc(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蒙城县产业结构升级政策研究1、相关定义1.1、税收政策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电子信息产业概念界定2.1 电子信息产业概念界定 2.1.1 电子信息产业 本篇文章所研究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包括通信设备工业行业、电子计算机 工业行业、软件产业、家用视听设备工业行业以及其他的电子设备设计制造行业。 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关系和电子产品生产或应用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 将电子信息产业分为以下四个板块:(1)基础产业,基础产业是指构成电子产 品的基础性配件的生产和研发;(2)核心产业,核心产业是面向用户的软件和 硬件,比如手机、计算机终端等,极其配套软件;(3)信息应用产业,信息应

2、 用是终端的应用平台,像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平台;(4)信息应用产业,信息 应用主要指信息服务业。(中关村调研报告,2000).四个产业板块之间关系, 见下图11: 9 2.1.2 电子信息产业特征 1 风险性高 电子信息产品的前期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成本较高, 但由于产业特点研发成功率相对较低。即使研发成功也由于在研发过程中基础性 技术的突破、其他可替代产品的推出给以及研发产品是否获得市场认同,这些不 确定性都决定了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风险性。具体讲分为以下几种风险:第一技术 风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当前市场接纳度,二是未来科技的 发展趋势。这种当前和未来技术的难

3、以把握,使得技术创新存在风险;第二市场 风险。企业经营的目的为了赚取利润,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被市场接纳不确定性很 大,盈利的可能性降低,都影响企业的创新积极性;第三财务风险。电子信息产 业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资金不足,但企业发展有需要相对较大的资金投 入,资金投入的回报不确定性又较大,因此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 2 固定成本高 与传统产业在规模经济上存在最佳规模不同,电子信息产业并不存在最佳的 生产规模。如果存在最佳的生产规模,生产成本会在最佳生产规模点之前不断下 降,达到最佳生产规模后开始逐渐上升,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固定成本高,可变成 本低的产业特点,不受到规模经济效应的最佳生产规模的制约,

4、反而扩大生产可 使得固定成本不断地减小。因此,电子信息产品在推广的初期价格较高,对厂商 来说有较大的利润空间,随着推出时间的延长价格开始迅速下降,利润空间减小。 因此为了能赚取更大的垄断性利润,促使电子产品制造商不断地推出新产品。 3 研制开发投资高生产成本低 电子信息产品前期研发成本较高,后期制造成本则相对较低。一般的电子信 息产业前期研发成本会占到销售额的 5%以上,一些发展前沿的电子信息产品的 研发甚至会占到 10%-20%。 4 对标准的高度依赖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和生产都是跨行业、跨学科的系统工程,对标准有 较高的依赖性。电子信息产品的使用和运行依靠两个方面,一是硬件。产品制造

5、过程,需要多个厂商提供配套部件,为使得产品与其他硬件的兼容,必须共同依 赖一个标准。二是软件。电子信息产品通常是过软件来实现命令的执行的。软件 10 的标准,也同样重要。厂商实现了对标准的制定和控制,就标志着对技术和生产 的垄断性实力,一个国家能够制定标准,则代表了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优势。 5 高渗透性 电子信息技术对其他产业都有较高的渗透性,即其他产业对电子信息技术有 很高的技术上的依赖性。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关 联性和带动性。电子信息产业既是国家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又极大地影响着 其他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 1.2、加工贸易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概念界定 一、加

6、工贸易的概念 加工贸易在全球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我国关于加工贸易的定义也是根据发展阶段不 同不断完善和明确的。最早的定义出现在由国务院 1978 年制定的开展对外加工装配 业务试行办法和 1979 年颁布的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根据规 定,当时加工贸易主要指来料加工,即由外商提供一定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必 要时提供某些设备,由我国工厂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装配,成品交给对方销售,我 方收取工缴费。 1994 年外经贸部和国家统计局制定对外贸易业务统计制度,对加工贸易的统计 范围进行明确,将进料加工也纳入加工贸易范畴进行统计。 1999 年外经贸部制定了加工贸易审批管理暂行办

7、法,对加工贸易的定义予以进 一步明确,规定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 包装物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 料加工。其中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外商提供,既不需付汇进口,也不需用加工费偿 还,制成品由外商销售,经营企业收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 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加工贸易。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含义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概念提出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 全会中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的,是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外贸发展方

8、式,实现国际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决 9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策研究 定明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为”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量 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升级包括产品升级、工艺流程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 升级四种类型。结合商务部发布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之抉择、关于促进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来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本质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 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上海加工贸易要实现转型升级,具 体来说要实现如下转变: (一)产品升级。产品从

9、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加工贸易转型 升级首先是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不断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和技术水平。 (二)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向内资并重转变。上海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占绝大比 重,国有企业比重连年下降,民营企业虽然近几年有较快发展,但比重仍然较低。只有 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不断发展壮大,才可能进一步推进技术的本地化,拥有自主知识产 权和自主品牌。 (三)功能升级。由低附加值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加工贸易转变。要改变集中在生 产、组装等附加值较低的环节的现状,使企业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如研发设计、营销 物流等附加值高的环节延

10、伸。 (四)流程升级。加工贸易产品由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转变。随着资 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约束的强化,以及劳动力、土地、资本、外汇等成本的上升,上海 依靠低成本优势支撑加工贸易出口高速增长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必须将将以清洁能 源、新材料为代表,自主创新且富有技术含量的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五)链条升级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程度向核心化转变。上海加工贸易目前”大进 大出”、国内配套率低,主要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要将鼓励国内企业发展 核心技术和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以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核心技术和高端设备、 关键零部件的应用,努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

11、高国内配套 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 10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策研究 1.3、全球价值链升级概念界定 2.2.1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是一个关于产业发展领域比较新的的理论,但在多学科 交叉研究的基础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在全球视角下,用于分析国际生产的地理 和组织特征的分析方法,为考察价值在哪里,由谁创造以及如何分配以揭示全球 产业的动态性特征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发展中国家 企业如何沿着所在的全球价值链进行升级。 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了价值链理论。波特 (Porter,1985)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理论

12、,这一理论是他在研究公司竞争优势时 得出的。他在竞争论一书中提出企业是由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售后服 务等这一系列过程组成的集合体,另外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和企业基础 设施这四项支持性活动的支持下,实现价值的创造,构成企业价值创造的一系列 行为链条为价值链。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是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12。 同年,寇伽特(Kogut 1985)在研究国家在国际竞争优势时,提出用价值链 增值理论来分析国际竞争优势。寇伽特将国际商业战略视作国家层面的比较优势 与微观企业层面的竞争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决定了该国家或该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同理企业

13、在价值链上的位置是由 企业的竞争优势决定的。相对于波特,寇伽特将价值链理论由企业内部延伸到了 企业之间,更能够反映价值链上的垂直分离以及全球空间再分配的关系13。 11 格里芬(Grerffi, 1999)将价值链分析法与产业组织研究相结合,对美国 零售产品是如何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全球商品链 (GCC)。格里芬将研究集中于全球商品链上最具市场竞争力的领导企业上,全 球商品链包括一个产品生产、设计和营销所涉及的全部活动,并根据工业资本和 商业资本在促进全球化过程作用的不同,分为购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14。 虽然该理论相对较新,但是在全球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理论指导

14、作 用。也有学者指出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的价值假设,有违发展中国家的代工企业 的根本利益,是为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服务的,存在”升级”的悖论。 本文全球价值链定义,参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定义:全球价 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 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 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 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 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15。 2.2.2 全球价值链升级

15、根据汉弗莱和施密茨(Humphrey & Schmitz 2002)的研究成果,全球价值 链升级从企业的角度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升级模式:(1)过程升级。 (2)产品升级。(3)功能升级。从 OEM 到 ODM 再到 OBM 的转换常常被视为功能 升级的路线;(4)价值链升级。见下表2: 12 产业升级的路径,在学界都认同凯普林斯基和莫里斯(Kaplinsky&Morris, 2001)的从过程升级到产品升级,进而到功能升级,最后是价值链升级的这样一 个过程。如下图16 1.4、公共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 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

16、利益的方案,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 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 政府规划等。 政策的内涵12有四个方面,一是政策主体,任何政策都有特定的主体,即国家 权威机构、政党及其他政治集团、团体;政策体现了政策主体的意志,它与个人、 企业等作出的决定不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二是目标取向,一定的政策总是要实 现一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三是活动过程,政策是主体服务于特定目标而 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是谋略、措施、办法、规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行为;四是 行为规范,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 国家通过不同手段,包括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运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措施, 在宏观政策的运用上适当的对房价进行干预,在供需上平衡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最 终达到供需结构的优化,使国民经济和国民收入与房价保持一定的适应性,维护房 地产市场有序发展,它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房地产市场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货币政策、土地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